在WAIC大会上,由国地中心研发的全球首款全尺寸开源公版人形机器人“青龙”最新一代“青龙3.0”备受瞩目。它搭载了高性能一体化关节和创新的“时空算力背包”,该背包集成了强大的算力,支持机器人进行端侧模型推理和端-边协同,未来可广泛应用于物流配送、园区导航、自主巡检等多种场景。实际应用展示中,“青龙”已成功完成从无人机接收快递、室内导航指路到园区自主巡检等一系列任务,展现了其在精准感知、路径规划和复杂场景下的稳定作业能力。这款背包基于千寻位置的时空智能三体套件开发,融合了北斗卫星导航、时空智能服务和具身智能巡检平台,为机器人提供了精准的时空感知和控制能力,推动了人形机器人从专用系统向通用化智能平台的转型,解决了数字指令到物理世界精准操作的核心难题。
✨ **“青龙3.0”人形机器人搭载“时空算力背包”:** 国地中心研发的“青龙3.0”人形机器人,其核心亮点在于新一代“时空算力背包”。该背包集成了强大的算力,使得机器人能够在端侧高效运行各类模型,实现本地推理,并支持端-边协同,这为机器人拓展了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如物流配送、园区导航和自主巡检等,是其走向通用化智能平台的重要一步。
📍 **时空智能三体套件赋能精准感知与规划:** “时空算力背包”是基于千寻位置的时空智能三体套件开发的。该套件包含了北斗卫星天线、板卡等关键硬件,并提供7×24小时的北斗时空智能服务,以及专为机器人巡检定制的“北斗+具身智能巡检平台”。这使得机器人能够实现对户外位置的精准感知,并进行智能的行走路线规划,确保在复杂多变的场景下稳定可靠地完成任务。
🚀 **人形机器人向通用化智能平台转型:** 以“青龙”为代表的新一代具身机器人,正加速从封闭的专用系统向通用化智能平台、从单一限制场景向复杂全域空间转型。这意味着机器人不仅需要“大脑”进行思考决策,还需要“小脑”来负责精准的感知和行动。而“时空算力背包”的出现,正是将“大脑”与“小脑”融合,显著提升了机器人的行动稳定性与路线规划的准确性。
🎯 **解决核心技术难题,实现精准物理操作:** 千寻位置CEO陈金培指出,当前人形机器人发展面临的核心难点是将数字驱动指令转化为物理世界的精准操作。这背后需要强大的时空感知和控制能力。“青龙”机器人及其“时空算力背包”的创新,正是为了解决这一关键技术挑战,通过提升时空感知和控制能力,使得机器人能够更精准地执行物理世界的任务。
《科创板日报》7月27日讯(记者 张洋洋)在WAIC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展台,一个背着“背包”的人形机器人成为本届大会的焦点之一。

它是“青龙”,是国地中心研发的全球首款全尺寸开源公版人形机器人,于2024年在WAIC正式发布。今年的WAIC上,最新一代的“青龙3.0”焕新而来,不仅拥有了高性能的一体化关节,还背上了“时空算力背包”。
部署在背包里的算力,可以让机器人在端侧运行多类模型,这样既可以实现对模型在端侧的推理,也可以实现端-边协同,未来可应用于物流配送、园区导航、自主巡检等更多场景。
将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前不久,带着时空算力背包的“青龙”在千寻位置上海园区里,完成了一系列任务:
快递小哥不用再跑楼,“青龙”在室外收下无人机送来的快递,步行到公司,按电梯将快递送到指定楼层;园区内容易迷路,“青龙”为来访者指路,以后甚至可陪同用户走到目的地;在园区巡逻,自主判断异常情况上报给园区监控平台。
千寻位置产品经理懿聪介绍,这款背包基于千寻位置的时空智能三体套件开发,让机器人能够精准感知户外位置,规划行走路线,实现在多类场景稳定工作、完成任务。三体套件里面则搭载了包括北斗卫星天线、板卡等时空智能硬件组合、7×24小时的北斗时空智能服务, 以及为机器人巡检定制的“北斗+具身智能巡检平台”。
以人形机器人、机器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具身机器人,正在从封闭式专用系统向通用化智能平台、从单一限制场景向复杂全域空间加速转型,这就要求机器人不仅拥有负责思考和决策的“大脑”,还需要负责感知和行动的“小脑”。
这款“时空算力背包”融合了“大脑”与“小脑”于一体,让机器人行动更稳定和路线更准确。
千寻位置CEO陈金培表示:“人形机器人发展至今,核心难点是把数字驱动指令转化为物理世界的精准操作,这需要强大的时空感知和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