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西赛罗 10小时前
为910元自杀的青年,与看客们的“适应社会”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围绕“适应社会”这一常见说辞展开深刻反思。作者通过19岁青年因遭遇欺诈而轻生的事件,以及社会上对死者的“不适应社会”的指责,揭示了“适应社会”背后隐藏的“语言腐败”和对良善、道德的消解。作者批评了父母长辈以“适应社会”为名,要求年轻人忍受不公、同流合污的教育方式,认为这导致了社会上“做好人”与“适应社会”的两套矛盾系统并行。文章强调,真正的社会进步应是社会规则适应个体的良善与正义,而非个体屈从于现实的阴暗面。作者呼吁年轻人坚守“不适应”,以热忱和善良推动社会向理想靠近,拒绝成为犬儒。

💡 "适应社会"的普遍性与消极性:文章指出,“适应社会”是许多中国家庭教育中常见的说辞,常被用来劝导年轻人接受社会上的不公、假恶丑现象,并以此否定正义、道德和法律应有的价值,成为年轻人妥协、放弃原则的借口。

⚖️ "适应社会"背后的逻辑与危害:作者认为,将“适应社会”作为行为准则的人,往往信奉“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并将其视为世界的最终真理。这种思维模式导致他们谄媚于权力,并以残酷对待他人为常态,将社会视为丛林,将“适应”视为“吞噬”。

🤝 社会应如何“适应”个体:文章对比了国内外的失物招领情况,强调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要求个体牺牲良善、道德去“适应”现实,而应是社会规则、秩序和人文生态去适应和保障这些价值。作者呼吁推动社会朝着更符合理想的方向发展,而非一味要求个体屈从。

💖 坚守“不适应”的价值:作者对因不适应社会而选择轻生的青年表达了同情,并批评了嘲笑者的冷漠。他鼓励所有感到“不适应社会”的年轻人,要坚强地活下去,用青春的善意去对抗社会的恶意,用热忱和善良去一点点拉近社会与理想的距离。

👨‍👩‍👧‍👦 代际传承与社会责任:文章最后展望,当下一代父母不再对子女说“社会就是这样,你要适应”的“怂包屁话”,而是能够骄傲地说“我让社会适应了我们一些,我尽力了”,那才是对社会进步的最好注脚。这体现了对改变社会、创造更好未来的期许。

原创 小西cicero 2025-07-26 17:41 上海

如果社会是你说的那样的,那我不适应社会,且我以此为荣。


你得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适应你。——这算什么屁话?

今天看到一个新闻,感觉悲愤难平,忍不住动笔写两句。

3 月 29 日,19 岁的河南鹤壁青年小郭,到上海投奔亲友,打车时他与司机谈好了 100 元车费,却因操作失误付了 1010 元。当他小心翼翼地在微信上留言请求司机退款的时候,司机却不回应他。

第二天,小郭在亲戚的陪同下报警,但也仅得到司机的车牌信息。

初来乍到就遭此“财劫”的小郭可能深受打击了,此后数天没有按原定计划找工作,数天后他竟然选择了轻生。

此事这两天爆出,时这位男青年的家属近期准备起诉那名司机,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即便非法侵占财物罪成立,这个司机最多也只会面临数日的拘留而已。

当然,这个事件种司机仅仅是第一责任人,我想该为此事负连带责任的人其实还有一些,但既然家属也只起诉了司机而不做更多追责,这个话题就点到为止吧。

但这个新闻在这几天爆出后,让我觉得特别反感的,其实是新闻下方的有一类评论,有人指责轻生的小郭,说一千块钱而已么,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么不适应社会,未来怎么生存呢?即便这次不出事,下次也会出。”

读我文章久了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我是反对自杀的,但这一次,我对这段对自杀者的批评感到非常恶心、甚至愤怒。

我觉得这段话里,有几个字让我感觉尤其刺耳,那就是“适应社会”。

昨天我在知识星球上写的关于“溺亡”的文章里,提到了当下简中社交中广泛存在的“语言腐败”的问题,我觉得“适应社会”这几个字,也算是一个严重的“语言腐败”的典型。

社会,是什么意思?

作为一个明治维新以后由日本人最初汉字化,我们引进过来的外来语,“社会”在英文中对应society,拉丁文则对应socius,它的原意指的是一群人极其所形成的秩序、人文生态的总和。

也就是说这个词汇本来意思是完全正面的,社会的外延包括法律、包括政府、包括为弱势群体兜底的福利,包括一个人依靠其个体力量无法实现、需要一个群体一起去达成的公益和正义。

所以我们才会有“社会主义”这样的词汇。

所以社会这个词的本意,本来是非常正面、甚至有点理想主义的。

可是,非常奇怪,你观察一下从小我们所接受的家庭教育,“社会”一词的使用,很多时候却都是负向的——当你上了中学、大学,懂了一点道理,回家和父母长辈慷慨激昂的批评社会上仍存在的某些假恶丑不良现象,提出改变的主张和方案。几乎大多数中国父母,都会给你兜头浇下来一盆冷水:

“唉,有什么办法?这就是社会啊……你得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适应你。”

所以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年轻人,就像我一样,几乎从明一些事理的那一刻起,就被父母长辈带上了一个名为“适应社会”的紧箍咒。你看不惯社会中的假恶丑,他们告诉你要“适应社会”。你路见不平想一声吼,他们告诉你要“适应社会”,你毕业了不想进体制捧铁饭碗,他们告诉你要“适应社会”,你在单位里看不惯有人托关系走门路平步青云、或者昧着良心、违反职业道德损害公共利益,他们还告诉你要“适应社会”。

慢慢的你会发现,“适应社会”成为了无数中国父母教导子女昧着良心、道德、和一切对应然的向往,忍气吞声、同流合污、与世同浊的一个借口。

我觉得中国父母的教育真的很奇怪,大多数父母应该还是会在孩子小时候教育做个好人,告诉我们正义、道德、善良应该是怎样的。

可是从“你得适应社会”这句话第一次从父母口中说出开始,父母给你之后施加的教育就是“回退”的,

父母们开始以“适应社会”为名,否定他们之前告诉你的一切,那些正义、道德、法律与应然。

所以很多良心未泯的国人的脑中其实并行着两套自相矛盾、甚至水火不容的处事系统,一曰“做个好人”,二曰“适应社会”。

当然,也不排除有很多人慢慢把前一套系统彻底丢掉了,完全做了“社会适应者”,那个占有了小郭910块钱没还的司机,我不知道是不是就是这种人,但总之这种人简称为“纯人渣”。

而如果你拒不“适应社会”,就是接受不了有人公然践踏法律与道德,接受不来有人像那个司机一样做了坏事却即不得不到法律的惩治、也受不到大多数人道德的谴责,你就是不装“适应社会”的这套系统,那你会怎样呢?你可能会像曾经的我一样长期抑郁,甚至像小郭一样,一个想不开,与这个世界作别。而在你死后,还会有一批“社会适应者”站出来嘲笑、批判你,说你看这就是“不适应社会”的下场。

最搞笑的是,这帮洋洋自得于自己的“适应社会”能力,潜意识里把这个社会看作一个无规则、无秩序、无道德、无理想的黑暗森林的“社会适应者”,他们在另一些场合下却往往是对这个社会现状最满意的“岁月静好派”、甚至“正能量者”。

你看,他们的生存之道就是这样的——抱怨啥?抱怨啥?自来水水质不好你不会去超市抢纯净水么?幼儿园吃的不合适你不会换家幼儿园么?列车停了,车厢里热的要死乘务员又不开车门,忍一忍呗,肯定有傻x先忍不住当出头鸟,你看这砸窗被带走了么?你天天写这些负能量的东西,你又没能力改变你说个屁?别人遭难关我屁事?你是不是行走的五十万?社会就是这样么,你要适应,而不是让社会适应你!

我常常想,这帮人的精神内核里,到底信点啥呢?他们把社会看到这么一团漆黑的理所当然,肯定不是社会主义者,论知识储备又不是达尔文主义者,但他们大约的确是“社会达尔文主义者”,他们就觉得严复翻译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再加上咱老祖宗的一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就是这个世界的最终真理全部了。所以他们就像一切谄媚者一样疯狂的谄媚着“社会”,或者说的更确切些,这个社会里的强力。

有学者说我们的文明缺少“超然”的思维,不喜欢思考应然是什么,而完全匍匐在实然脚下作奴才。这话我觉得武断了,但对这些人,我觉得他们说的是对的——他们是被他们是眼中的“社会”早已打断了脊梁、安心作一辈子谄媚者的人,他们的脑中其实不存在信仰。

我记得托马斯·潘恩说过:“当一个人公开宣称自己什么都不信的时候,他就做好了做这个世界上一切恶事的准备”。

我觉得这话可以套用过来:“当一个人张口闭口要他人‘适应社会’的时候,他就做好了像他眼中的社会一样残酷对待他人的准备”。

我敢打赌,那位司机,和这些嘲笑者一样,其实也是这样一个“社会适应者”——哈,这小傻冒给我转了一千块钱?赚到了。还?我凭什么还他?凭本事咪的钱,谁还谁傻。我温柔的对待他,这个社会温柔的对待我了吗?这就是社会,让他适应吧!

这才是他们的心里话。

写作社会,实则丛林,写作适应,实则吞噬。

然而,社会不应当是这样,也不都是这样的!

比如,就在我们临近的许多发达国家、地区里,别说你误转了钱,就算是丢了钱包、信用卡、手机,也是有极大的概率能重新找回来的。去车站的失物招领说明情况,到工作人员那里去填个表,留个联系方式,很多旅客看到了真的能给你送回来。

你说他们傻么?不,他们首先肯定是怕,怕警察真的追查其这种事来,给你打个“素行不良”的标签,你就社死了。但怕久了,就成了一种内生性的规矩、甚至良善。

这也是社会,我们不需要委屈自己的良善、道德、应然,去“适应”的社会,而社会来适应这些规则、愿望的社会。

为什么我们不能推动着自己的社会如此呢?为什么一定要人去适应社会?鲁迅先生问得好——从来如此,便对么?

从小郭的那个年纪到今天,十几年了,我一直没有想明白这个问题。想起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抑郁——如某些人所说的,我至今不适应社会。

当然,我知道,“适应社会”这个词儿的背后,还有另一个更凶险的潜台词,那就是忍——别人骗了我的钱,我忍。别人仗势欺负我了,我忍。领导让我违规加班,克扣工资,我忍。吃的喝的不健康,我忍。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我还忍。

在“适应社会”的名号下,中国人几乎能忍一切,然而忍到什么时候方止休呢?有句话,叫千年的媳妇熬成了婆,媳妇在做媳妇的时候百般忍耐、煎熬,等到一朝得势成了婆婆,就加倍的从自己的儿媳妇身上讨回来。那些社会适应者们其实也是一样的,我今天从A领导那里受了气,依然舔他。为的是明天从B下属那里加倍把气撒回来。今天C骗了我的钱,我没处说理,没关系我明天从D那里骗更多。E卖给我的食用油里有股怪味,不知加了什么,没关系,我做的发糕也不干净,F那小子不知道……

再要不然,就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我总觉得,所有逼着自己“适应社会”的人,内心之中总憋着一股压抑的邪火和狠辣。

莱蒙托夫曾痛批他所处时代的俄罗斯贵族没有理想,甘于在现实的烂泥里打滚,与世同浊,他说过一句很残酷的话:“他一辈子都在拾掇他的那片地、那头猪,最后他自己也成了那片地,那头猪”。

而我想,我们的时代,也有这样一群洋洋自得的相信社会就该如此的人,他们就这样“适应”着社会,最后他们自己就成了那个社会如此这般的一块马赛克拼图。

相比之下,我甚至觉得小郭那个孩子的轻生选择,也有了一点应赞赏之处——年纪轻轻、初来乍到,那个司机就向他展现了这个“社会”的恶意与冷漠,但在求助无门之后,他没有选择讲这份恶意“忍”下来,在自己心中发酵,在未来的某个时刻酿成更恶的苦酒,让“社会”更社会。他也没有选择报复那个司机(哪怕他其实已经知道了车牌号)。他只是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有人说这是软弱,我说,的确很傻、很软弱是软弱,但软弱中,至少还有一份青春的善意。

当然,我不赞同他的自杀,但我更鄙夷那些以“你看他不适应社会”来嘲笑他的看客。如果“社会”指的是社会中的假恶丑,一个良善而勇敢的人,不应该去适应它。

你既然有勇气死,就该有勇气带着这份不适应,坚强的活下去。

所有感到自己“不适应社会”的青年人们,

请带着这份不适应,坚强的活下去。

愿风霜在你面前消融,愿刀剑在你面前锈软,

愿我们走完这一生,以我们的热忱与善良,多多少少把这社会拉的离我们的理想近了一点。

那个时候,你面对你的孩子,面对他相似的苦痛,你不必再说什么“社会就是这样,你要适应”的怂包屁话,扮演一个无能而犬儒的父母。

你可以说,“这个社会,我让它适应了我们一些,我尽力了,我让你生活在了一个更好的社会里。接下来的事,孩子,看你了。”

那,将是我们一生最好的最好的注脚与荣誉的勋章。

如果社会是你说的那样的,那我不适应这个社会,且我以此为荣。

全文完

本文4000字,实在没忍住,还是写了一篇评论,下不为例。

昨天的文章发在知识星球上了,想看的朋友请加星球去看,置顶文章就是:

其实写作,也算是我让自己保持“不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吧,我会写下去,愿您喜欢。

另外跟大家预告一下,下周一,我和朋友十里梧桐会有一场连线直播,一起聊聊读书的事情,想看的朋友请扫二维码订阅,勿错过:

为文不易,喜欢请关注、赞赏、转发,您的支持是我写下去的动力。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适应社会 社会批判 青年教育 良善 理想主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