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引领未来商业与生活新知 11小时前
啤酒巨头中年危机,1300亿精酿围城,谁能破局同质化内卷?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深入剖析了中国啤酒消费市场出现的明显代际割裂现象。曾经代表着父辈夏日记忆和解乏刚需的工业啤酒,如今面临销量下滑的困境,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难以找到“接班人”。而口感更丰富、体验更具情绪价值的精酿啤酒,却实现了逆势增长,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千亿级别。文章探讨了啤酒品类自身“重量轻货值、易碎、运输成本高”的局限性,以及地方品牌难以全国化的问题。同时,分析了新时代下年轻人消费习惯的转变,他们不再依赖酒精的刚需,更注重“喝得少、喝得好”,追求多元口味、社交场景和情感连接。传统啤酒巨头正试图通过产品创新、场景革新和情感连接来吸引年轻消费者,但同时也面临着同质化、价格内耗和消费者忠诚度培养的挑战。文章最后抛出关于品牌是迎合还是引领的思考,以及消费者是驯服品牌还是品牌重塑味蕾的疑问,预示着啤酒市场的变革远未结束。

🍻 **工业啤酒的“刚需”正在消退,难以吸引年轻一代。** 曾经作为父辈解乏、解暑刚需的工业啤酒,因其高性价比和广泛的销售渠道,在过去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年轻人消费习惯的改变,他们对酒精的刚性需求减弱,更注重饮酒的体验和情绪价值,导致工业啤酒销量下滑,难以找到新的消费主力。

📈 **精酿啤酒凭借多元口味和情绪价值实现逆势增长。** 精酿啤酒以其丰富的口味选择、独特的风味体验和与年轻一代社交、悦己需求的契合,迅速占领市场,预计将形成千亿规模的市场。年轻人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口味,而是追求“慢慢品”带来的新鲜感、微醺的掌控感以及圈层社交的认同感,这些都成为精酿啤酒吸引消费者的关键。

🗺️ **啤酒品类的地域局限性与传统销售渠道的挑战。** 啤酒作为高重量、低货值且易碎的商品,运输成本较高,导致地方品牌难以走向全国,即使是头部品牌在区域市场仍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同时,传统工业啤酒依赖的销售渠道和营销方式,已无法有效触达年轻一代,迫使品牌需要革新其触达和沟通策略。

💡 **传统啤酒巨头面临转型压力,需“讨好”新世代。** 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并发展,传统啤酒巨头正积极调整策略,通过推出低酒精度的果味啤酒、新中式风味啤酒,以及跨界融合汽水等方式来吸引年轻人。同时,品牌也在努力将啤酒消费与音乐节、电竞、露营等多元化年轻社交场景和情感事件相结合,以期建立更深层次的品牌连接。

🤔 **啤酒市场面临同质化、价格内耗与消费者忠诚度挑战。** 在争夺年轻消费者的过程中,啤酒品牌纷纷卷入联名、拼口味、追国潮的营销大战,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消费者容易产生味蕾麻木。价格内耗也削弱了品质,品牌需要思考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建立持久的护城河,并解答品牌是“跪着迎合”还是“站着引领”的根本性问题。

文 | 食品研报

80、90后,夏日记忆里总有这样一幅画面:干了一天重活的父母回到家,总要喝两瓶啤酒解解乏。如果提前在井水中冰镇过,那就更好了。

在那个空调、冰箱还是稀罕物的年代,一两块钱一瓶的凉啤酒,是对一天的辛苦劳作最好的犒赏。也是走亲串友,最常见的伴手礼。

大人喝完啤酒剩下的空瓶子,就成了孩子们的快乐来源。卖瓶子也有学问,普通瓶子一个两三毛。瓶底带字母“B”的,能卖到5毛。一个瓶子,就能换一根雪糕。

可以说,那个时代的啤酒,能给全家带来快乐:大人们干了一天的体力活,需要高性价比的酒精来解乏;小孩们卖瓶子获得了零花钱和“拆盲盒”的乐趣。

当时的啤酒商家,玩得这一招真的高明。在小孩还没成年、还没成为啤酒消费者之前,就通过瓶子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种子。按理说,等他们长大了,就能顺利地“接父母的班”。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这些年,父母辈常喝的高性价比的工业啤酒,找“接班人”找得并不顺利。

就拿去年来说,在国内消费整体回暖的背景下,啤酒行业营收却同比下滑5.7%,成为食品饮料行业中唯一负增长的品类;规模以上啤酒企业年产量连十年前高峰期的7成都不到。

父母辈经常喝的华润啤酒、青岛啤酒、百威亚太,这些行业大佬,年销量也齐齐下跌。

父母辈觉得是“甜水”、“没滋味”的精酿啤酒,却受到年轻人青睐,实现逆势狂飙——2025年精酿市场规模预计将达1300亿元,17%的年增速碾压工业啤酒的负增长。

一负,一正。国内的啤酒消费为什么出现如此明显的代际割裂?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咱们需要先弄明白,啤酒这个品类的“局限性”。

一方水土到万千滋味,从解乏刚需到情绪浓度

一方水土,养一方啤酒,并非虚言。尤其是当年“啤酒专项工程”的实施,催生“一城一啤”的盛况。短短几年,地方啤酒品牌的数量就多达813家。

用高情商的说法就是,独特水质和工艺,塑造了专属的城市记忆和口味惯性:哈尔滨人爱哈啤的清冽,广州街坊认珠江的清爽,沈阳老铁对老雪有执念,新疆“夺命大乌苏”以浓烈闻名......

用低情商的说法就是,啤酒属于高重量、低货值,且易碎的商品,运输距离越远,成本就越高、损耗就越大。

所以,啤酒企业大多选择本地深耕,真正能把规模做向全国的少之又少。就算是被列为国产啤酒巨头之一的青岛啤酒,在山东地区也仍是绝对主导,到现在营收占比还有7成。

运出省,价格就变贵。这才是地方品牌难以成为全国品牌的重要原因:你比别人贵1毛钱,消费者很可能就不选你了。

工业啤酒的消费者,对价格特别敏感。

往前看几十年,啤酒的消费主力集中在重体力劳动者。劳作一天回到几代同堂的屋檐下,或者工厂宿舍,粗瓷碗里一口啤酒就能卸下筋骨酸痛。

散装啤酒更是夏天的流动冰泉。工人们提着搪瓷缸,在厂区门口排长队买罐车里的啤酒时,生活的疲惫也被短暂冲淡。

不管是家庭日常、工友聚会还是农忙时节,啤酒不能少,但口感又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价格:如何用最少的钱,同时实现解暑和解乏。

价格能接受,消费才可持续。

当时的商业,也敏锐注意到这一点,做推广也简单直接:大绿瓶贴个标签,然后通过供销社、街角小卖部深入乡镇。还经常搞抽奖、三个啤酒瓶换一瓶酒等活动。

当时是属于汗水和力气的时代,当时的人很实在,越实在的啤酒就越好卖。

本地啤酒品牌最懂本地消费者,也最懂本地供销商,所以,外来的和尚很难念好这本经。

但是,步入新世纪,尤其是2001年中国入世之后,中国社会的肌理逐渐被重塑:小家庭成为主流,年轻人加速涌入城市。新一代的都市上班族,很少再有父辈沉重的体力负荷,对酒精的刚性依赖有所松动。

啤酒江湖也上演“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故事。新世纪初的十几年间,很多地方啤酒小厂被收购吞并,消失在人们视野中。青岛、燕京等老牌大厂则主动扩张,沉淀下五大龙头,形成寡头竞争格局。

然而,巨头们的玩法,还是“体力时代”的玩法,还是继续用低价、抽奖来争取消费者,还是依赖过去的销售渠道。但是,过去的销售渠道覆盖的重体力劳动者,年龄越来越大、体力活越来越少,对解乏的刚需越来越低。

80后、90后,以及00后,成为了啤酒消费的主力。可是,年轻人用酒精解乏的刚需,远远低于父母辈。

一种依赖“刚需”的产品,在“刚需”消退之后,会发生什么呢?2013年,国内啤酒产量在登顶后开始连年下滑。

年轻人的需求,在传统巨头看来,就像一团迷雾:你到底要我怎样?

卷口味、拼场景、求连接,传统“老炮”转身

很多年轻人,早就违背了祖宗的决定:成了酒类绝缘体。

即便的喝酒,年轻一代接过酒杯,不再一口气痛饮三五瓶。“喝得少、喝得好”成为主流,近六成消费者为舒缓压力而饮。其挑剔程度不逊于品鉴精品咖啡,“口感体验”和“情绪价值”已成核心决策因素。

近年来,果味啤酒以降低苦味酸感成功破圈;健康觉醒更颠覆饮酒逻辑,“朋克养生”推动无醇啤酒搜索量暴涨超4倍。

现在的年轻人喝酒讲究“慢慢品”。他们图的早就不只是喝酒本身,而是多元口味带来的新鲜感,追求的是“微醺不醉”的掌控感,营造的是独酌悦己的仪式感,寻找的是圈层社交的认同感。

消费市场有一条铁律:消费者,永远没有错。

消费者的需求,就是金科玉律。

年轻人对啤酒的全新需求,催生出千亿规模的精酿市场,也倒逼传统的啤酒巨头们放下身段,绞尽脑汁地“讨好”新世代。具体手段,可以分解为“产品-场景-情感”三板斧。

对啤酒巨头们来说,生意还是得做,但得靠“曲线救国”:先用酒精浓度低、入口柔顺、花样多的小甜酒,拉拢年轻人。

金星啤酒推出“信阳毛尖中式精酿”,青岛啤酒打造“桂香诗韵”、“枣味黑啤”构建新中式风味矩阵;燕京啤酒大胆跨界,探索融合汽水元素的边界。精酿的疆域正被无限拓宽。

消费场景的革新同样关键。传统啤酒的命脉曾牢牢系于线下社交——夏季喧嚣的大排档、世界杯期间全民沸腾的狂欢夜都是经典主场,季节性强且场景单一。相比之下,年轻一代的聚会方式越来越个性化:团建选剧本杀、约会冲Livehouse、露营蹦迪取代KTV...... 

为此,各个品牌开始主动迎合年轻社交场景,将啤酒与悦己、约会、升职加薪等多元情感和事件强关联。喝啤酒的场域正在迅速扩张到音乐节的律动、电竞比赛的激烈现场、庆功宴的欢腾时刻。

所有场景,都需要销售渠道,来实现触达。传统渠道,是啤酒在货架上等客。怎么能让年轻人等你呢?

不少啤酒企业都选择把腰弯下,端着啤酒送货上门。例如泰山啤酒的“当日鲜”模式,通过自建物流+3000家专营店,900公里内当日达,对传统层层分销进行降维打击。

宅家独酌的兴起,推动美团闪购、京东秒送、抖音小时达等即时零售平台崛起,让即买即送即享成为现实。

至于,第三板斧——情感连接,则是品牌俘获年轻心智的终极武器。现在的营销策略早已超越简单的广告轰炸,转而寻求与消费者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如“苏超”赛事营销,喜力赞助区域赛事,青岛玩转花式应援、球迷派对,用“你有蟹,我有酒!球场蟹蟹好队友”等贴近消费者的叙事拉近距离。

啤酒江湖,谁主沉浮?内卷、断层与灵魂拷问

从产品、到场景、再到心智全面开卷,“品牌究竟该跪着迎合,还是站着引领?”

灵魂拷问悬而未决,新问题接踵而至。

所有玩家都在卷联名、拼果味、追国潮,同质化困境来得特别快。市面上,毛尖入酒的余韵还在舌尖打转,枣泥、桂花、杨梅甚至花椒味啤酒已经遍地开花。

为了不拖创新的后腿,研发疲于奔命,拓展产品线、加速上新周期。但就像奶茶圈早已千篇一律的口味那样,啤酒圈的口味也被荔枝、青提、白桃轮番轰炸,消费者的味蕾早就陷入风味麻木。

有哪个品牌可以经得住消费者的质问:除了往酒里叠buff、塞非遗,你们还会别的吗?

苦等“爆款”无果,降价成了最便捷的武器。价格内耗一旦开启,最先失衡的就是品质。当“20元原浆”被迫缩水成“15元减配版”,中间地带品牌受成本与市场的双重挤压,集体塌方风险随之而来。

消费断层也在撕裂市场。花40元喝300ml精酿的原教旨主义者,看不上9.9元买1L盒马精酿的性价比派,而后者又嫌弃父辈5元大绿棒子太将就,这些年轻人最后是会为风味高价买单,还是转身离去?

而集邮式尝鲜过后, 靠猎奇刺激带来的短期流量,如何沉淀为持久的复购与品牌忠诚?当“下一瓶更新奇”成为唯一动力,品牌的护城河又在哪里?

啤酒江湖,谁主沉浮? 是消费者用指尖投票驯服品牌,还是品牌以远见重塑味蕾期待?这场围绕年轻灵魂与微醺经济的变局,远未到终章。

唯一确定的是:在“卷”到尽头之前,总有人要为同质化的狂欢付出代价。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啤酒 精酿啤酒 消费升级 年轻化 市场趋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