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7月27日 09:57
只靠阳光和月壤,人类就能在月球上生存了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中国科学家在《焦耳》期刊上发表突破性研究,首次实现一体化的“地外光合作用”系统。该系统利用月壤中的钛铁矿,在模拟月球日照条件下,仅凭阳光、月壤和二氧化碳即可生产水、氧气和燃料,为人类在月球建立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奠定了基础。尽管距离实际应用仍有技术挑战,但这项研究为太空探索的原位资源利用提供了重要启示,有望大幅降低载人航天成本,并为未来深空探测提供模板。

☀️ **月壤“魔法”:钛铁矿驱动“地外光合作用”** 研究发现,月壤中的钛铁矿是一种关键矿物,它不仅能吸附太阳风中的氢原子形成“储水库”,还具备光热催化性能。这使得月壤在阳光照射下,能够有效推动水和二氧化碳的反应,从而生产出氧气和燃料。这一特性将月壤从单纯的原料提供者转变为集原料、催化剂于一体的“魔法”物质,极大地简化了生产过程。

💧 **集成化系统:一步实现提水与CO₂转化** 中国科学家成功构建了一个集成化的“地外光合作用”系统,将从月壤提水和利用光热催化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和燃料两个过程整合在一起。这一创新方案显著降低了能源门槛,在不额外供能的情况下,利用模拟月球日照条件验证了钛铁矿同时完成这两个关键任务的可行性。这种集成方法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并降低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和复杂性。

☀️🌙 **月球昼夜温差的“意外契合”** 月球极大的昼夜温差为该“人工光合作用”系统提供了意想不到的帮助。白天,超过100°C的地表温度为光热反应提供了充足的能量;而夜晚,低至-170°C的温度则有利于收集二氧化碳并冷凝成干冰,为第二天的反应储备原料。这种自然条件与技术需求的契合,使得月球环境本身成为了一个高效的生产基地。

🚀 **太空探索的原位资源利用新篇章** 该研究是原位资源利用(ISRU)领域的一项重大进展,意味着未来人类在月球上可能实现自给自足,生产必需的水、氧气和燃料,而无需依赖地球的昂贵运输。这不仅能显著降低载人航天成本,更可能成为人类迈向火星及更远深空探索的重要模板,为建立地外生存基地提供关键支撑。

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在月球上安了家,喝的水、呼吸的氧气,甚至火箭燃料,全都来自脚下的土和石——月壤。这听起来像科幻小说,但最近,中国科学家又朝这个目标迈出了一步。

7月16日,细胞出版社旗下期刊《焦耳》发表了题为《Inherent lunar water enabled photothermal CO₂catalysis》的论文。来自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的研究团队,首次实现了一种一体化的“地外光合作用”系统:在月壤中提取水,并与二氧化碳在阳光加热下转化为氧气和燃料。

这意味着,在极简的条件下,仅凭阳光、月壤和宇航员呼出的CO₂,就可能制造出支持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水、氧气和能源。

在太空运输任何资源都代价高昂。据估算,每位宇航员每天需要约4加仑的水,而将一加仑水送入太空,成本高达8.3万美元。因此,在地球之外就地取材,也就是所谓的原位资源利用,长期是太空探索的核心方向。

“我们从未真正预料到月壤的‘魔法’”,文章通讯作者、香港中文大学的王璐教授在文章发表后这样向媒体说。

让月壤拥有“魔法”的,是其中天然存在的一种神奇矿物——钛铁矿。它结构疏松、像海绵一样能吸附太阳风中的氢原子,是月壤中重要的“储水库”;同时,它还具有光热催化性能,能在阳光加热下推动CO₂和水的反应。

换句话说,产生水和氧气这两件事,月壤不仅提供了原料,还自带催化剂。将两个过程整合到一起,正好顺理成章,构成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简洁方案。

事实上,早在2021年以来,南京大学、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就组成联合研究团队,对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样本开展研究。这也正是本次论文的主要作者团队。

2022年,他们首次发现,月壤能作为催化剂,推动水和二氧化碳的光热反应,催化性能甚至超过地球玄武岩一个数量级。“嫦娥五号月壤主要来自玄武岩,富含铁、钛等元素,而这些正是人工光合成中常用的催化剂成分。”南京大学教授姚颖方曾这样对媒体介绍。

巧合的是,在月壤提水的探索中,钛铁矿再次成为关键角色。2024年,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等团队研究发现,1吨月壤可以提取超过50公斤的水,钛铁矿在五种主要月球矿物中产水最多。然而,这一过程通常需将月壤加热至接近1000°C,能源成本不低。

而本次研究的最大亮点之一,正是显著降低了这一过程的能源门槛。研究团队利用光热反应器,在地球实验室中模拟月球日照条件,在不额外供能的情况下,验证了钛铁矿同时完成“提水+CO₂转化”的可能性。

“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惊喜是这种集成方法取得了切实的成功。”王璐说,“月球水提取和光热二氧化碳催化的一步集成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降低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和复杂性。”

靠太阳提供热源、靠月壤催化反应,月球极大的昼夜温差,反而给这个“人工光合作用”提供了意外契合的帮助。月球地表白天温度超过100°C,太阳为光热反应提供条件;而夜间温度降至-170°C,又正好有利于收集二氧化碳冷凝成干冰,为第二天的反应提供原料。

“或许我们以后能够在月球建设一座小型化工厂。”2022年,姚颖方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畅想。“如果我们能在月球上就地取材,把月球资源和宇航员的代谢废物转化为水和燃料,就能显著降低载人航天的成本。”这项2025年的进一步研究,正是对当年设想的有力推进。

可行性究竟几何?

当然,现在就庆祝也许为时尚早,目前这项技术距离实际部署仍有距离。王璐也坦言,目前的催化性能“仍然不足以完全支持人类在地球以外环境中的生命”。研究团队在论文中指出,未来必须克服催化效率、气体收集、反应速率、月壤异质性等一系列技术挑战,同时还需应对构建与维护系统的高成本与复杂性。

香港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系研究助理教授钱煜奇评价说,这项研究为未来在月球利用原位资源提供了“可行而前瞻的路径”,“对我国深空探测,尤其是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但钱煜奇同样指出,真正落地仍会面临诸多问题,“有相当多的困难需要克服”。所有这些问题中,最为关键的也许是:“月壤性质差异明显,不同月壤性质是否会对这一反应路径产生影响?月壤成分差异是否会影响催化反应?产率是否足够?气体如何高效分离?是否具备经济可行性?”

尽管如此,这项研究仍代表着人类迈向月球自给生态系统的重要一步。这意味着月球可能不依赖地球运输、自行生产水、氧气和燃料,成为第一站地外补给,也为更远的火星基地、深空探索提供模板。

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人类移居月球将不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靠什么系统实现自给自足。通过人工“土壤光合作用”替代地球植物,让阳光与尘土转化为维持生命的氧气、水和能源,这项听起来遥远的技术,或许正在慢慢成为现实。

无论如何,利用以月壤为代表的原位资源构建可持续系统,或许正是未来月球基地建设的必由之路,钱煜奇说。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月壤 地外光合作用 原位资源利用 太空探索 科学突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