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晨月是出生于上海的美国公民,常驻亚特兰大,2012年起在富国银行任职,目前负责监督该行的国际保理业务,并为跨国客户提供跨境营运资本策略方面的咨询。
文章认为,各国人员往来密切,不可避免存在各种纠纷,如果每个涉及美国人的案子都被上纲上线,在美国舆论的鸣冤叫屈中成为中国社会环境令人担忧的证据,“那么是不是所有美国人在中国都拥有治外法权,他们才认为是安全的呢?”
文章称,那些炒作“美企高管在华失踪”的美国媒体报道,试图营造出这样一个场景:在这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社会环境中,谁都有可能因“被视作间谍”而突然失踪,甚至“在与外国公司和政府的纠纷中被当作筹码”,营商环境“令人担忧”。
文章指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是在中国境内,合法权益就受到中国法律保护,行为也必须遵守中国法律。不可能仅因为拥有美国国籍就高人一等、超越法律而不受约束,甚至涉及刑事案件也可以来去自如。
美国富国银行高管茅晨月被限制离开中国引发关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转载官媒《环球时报》社评文章称,任何人在华言行都应受到中国法律规范。
文章称,中国在对茅晨月实施调查期间保持了低调,在案件仍在调查中的情况下,尽可能做出信息披露,这些都是对美国舆论关切的一种回应。“在这个孤立的案件上,中方的做法合情合理合法。至于茅晨月本人的命运,应该留给中国法律来决定,不需要也不可能靠美国舆论来断案。”
文章讽刺道:“如果不看主语的话,人们大概率会以为这说的是美国政府。从阿尔斯通高管皮耶鲁齐到华为的孟晚舟,再到被美国联邦调查局反复滋扰的诸多科学家、华裔学者和中国留学生,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大搞现代版麦卡锡主义,通过无理扣押外国公民制造寒蝉效应,这类事情美国最在行。”
《纽约时报》报道称,尽管案件细节尚未公开,但对一些高管、商业团体以及外国政府来说,中国法律体系缺乏透明度,这使得赴华旅行变得充满风险。
《环球时报》星期五(25日)晚发表题为《任何人在华言行都应受中国法律规范》的社评文章。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星期六(26日)在官方微信公众号转载了这篇文章。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星期一(7月21日)披露,茅晨月涉及中国在办的一起刑事案件,被中国执法部门采取限制出境措施,暂时不能离境。
茅晨月6月当选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主席;总部设在阿姆斯特丹的FCI,专注于贸易应收款融资,目前是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保理组织。茅晨月前往中国的原因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