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最新研究,通过基因组分析揭示了蚂蚁工蚁放弃繁殖、照顾蚁后和后代的行为机制。研究发现,970个稳定存在的基因簇形成了精密调控网络,导致工蚁和蚁后在基因表达上存在差异,例如卵黄原蛋白基因在蚁后高表达而在工蚁低表达,从而塑造了生殖分工。保幼激素、胰岛素和MAPK等信号通路受到自然选择,MAPK通路尤其能抑制工蚁生殖器官发育。这种分工模式使得蚂蚁类得以爆发式发展,工蚁专注劳动,提升了群体生存效率和基因传递概率,是“旧基因新功能”的智慧演化策略,展现了自然选择塑造复杂社会结构的力量。
🐜 基因调控是蚂蚁社会性的关键:研究发现,蚂蚁社会性演化与基因组中970个稳定存在的基因簇密切相关,这些基因簇构成了一个精密调控网络,在工蚁和蚁后之间实现差异化基因表达,这是塑造生殖分工模式的基础。
🥚 卵黄原蛋白基因差异表达塑造生殖分工:例如,卵黄原蛋白基因在蚁后发育中表达量显著升高,而在工蚁中则大大降低,这种基因表达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工蚁生殖能力的丧失,使其转而承担照顾后代的职责。
🧠 信号通路协同调控品级分化:保幼激素、胰岛素和MAPK等信号通路在蚂蚁的品级分化中扮演核心角色。特别是MAPK通路,它能够有效抑制工蚁生殖器官的发育,促使其将能量投入到觅食、筑巢等社会性劳动中。
📈 正蚁类演化印证分工优势:占现存物种90%以上的正蚁类,其工蚁生殖器官退化更为彻底,蚁后与工蚁体型差异明显,巢穴规模更大。基因分析显示,参与生殖力、脂质代谢和大脑发育的基因在该类群中受到正向选择,进一步强化了社会协作,提升了群体生存效率。
💡 工蚁牺牲是适应性演化策略:工蚁放弃个体繁殖权并非被动,而是基因调控下的适应性演化。通过牺牲个体繁殖,换取整个蚁群的资源优化配置和生存优势,从而提高同类基因整体传递的概率,是自然选择塑造复杂社会结构的神奇力量。
快科技7月26日消息,在蚂蚁社会中,工蚁放弃自身繁殖权、全心照料蚁后和同类后代的行为,一直是生物学界的未解之谜。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最新研究,通过基因组分析和演化生物学研究,揭示了这一奇特社会行为背后的基因调控机制。
研究发现,蚂蚁从独居昆虫演化出复杂社会性的关键,在于基因组中970个稳定存在的基因簇。这些基因簇形成精密调控网络,在工蚁和蚁后间呈现差异化表达。
例如,两个相邻的卵黄原蛋白基因在蚁后发育中高表达,而在工蚁体内表达量显著降低,这种基因表达差异直接塑造了生殖分工模式。

蚂蚁的系统发育关系及重要社会性状自然选择热点
调控网络中的信号通路扮演着核心角色。保幼激素、胰岛素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等通路受到强烈自然选择,通过协同调控个体发育进程,决定蚂蚁的品级分化。其中MAPK通路能抑制工蚁生殖器官发育,使其丧失繁殖能力,转而发展出觅食、筑巢等劳动技能。
从演化视角看,正蚁类的爆发式发展印证了这种分工的优势。这类蚂蚁占现存物种的90%以上,其工蚁生殖器官退化更彻底,蚁后与工蚁体型差异显著,巢穴规模更大。
基因分析显示,正蚁类中参与生殖力、脂质代谢和大脑发育的基因受到正向选择,通过强化社会协作提升了群体生存效率。
这种“旧基因新功能”的演化策略极具智慧。工蚁放弃繁殖并非被动行为,而是基因调控下的适应性演化:通过牺牲个体繁殖权,换取整个蚁群的资源优化配置和生存优势。群体中大量工蚁专注劳动,能更高效地获取食物、防御外敌,反而提升了同类基因传递的整体概率。
这一发现为理解社会性生物的协作机制提供了关键线索,展现了自然选择塑造复杂社会结构的神奇力量。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5.05.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