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7月15日下午,佛山市顺德区卫生健康局首次通报了一起境外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全区累计报告确诊病例478例。此后,病例迅速增长,25日,该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3627例,主要集中在乐从镇、北滘镇、陈村镇三地。佛山市5个区已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超过4000例。
不止我国,现在,世界上119个国家都在受这种疾病侵扰。7月22日,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就蚊媒传播疾病基孔肯雅热发出警报,提醒各国做好应对准备,避免疫情大规模暴发。
人口流动频繁、气候异常、城市化发展的当下,由虫媒传播的“热带病”离我们已不再遥远。
记者|王怡然
编辑|徐菁菁
7月15日下午,佛山市顺德区卫生健康局首次通报了一起境外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全区累计报告确诊病例478例。此后,病例迅速增长,25日,该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3627例,主要集中在乐从镇、北滘镇、陈村镇三地。佛山市5个区已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超过4000例。
不止我国,现在,世界上119个国家都在受这种疾病侵扰。7月22日,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就蚊媒传播疾病基孔肯雅热发出警报,提醒各国做好应对准备,避免疫情大规模暴发。
人口流动频繁、气候异常、城市化发展的当下,由虫媒传播的“热带病”离我们已不再遥远。
记者|王怡然
编辑|徐菁菁
“听都没听过”
7月17日晚上,住在佛山顺德区的林雅(化名)发现自己的手和腿上出现了一些小皮疹,她没当回事,以为是吃坏了东西。第二天,她突然发烧到38.4度,下午4点来到附近的社区医院。医生让她检测了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登革热检测结果半小时就出了,为阴性,但医生告诉她,根据自己这几天诊疗经验判断,她很可能是感染了基孔肯雅热,不等出结果,就联系了上级医院让她立刻去办理住院。
《热带病毒》剧照
确诊后的林雅回想起自己前几天的经历,发现似乎有迹可循。从16日开始,她身上就陆续出现了一些皮疹,是那种细密的小红点,人也有些不舒服,但她以为是自己有些感冒。会得这个病,她觉得自己有点倒霉。林雅有些洁癖,在家经常做卫生,也常点蚊香、喷驱蚊水,家里一直没什么蚊子。回忆起来,应该是15日晚上下班回家去菜市场时被蚊子叮咬到,“广东蚊子一直很多,被叮了也很正常,根本不会在意”。
其实,15号那天,顺德区通报发现基孔肯雅热病例的消息时,林雅就在手机上刷到过。她刚从广州一所大学毕业来到顺德工作半个月。她知道蚊子会传播一些热带病。以前,学校里为预防登革热经常会做消杀。但她身边从未接触过类似传染病病例,更没听说过“基孔肯雅热”,心里觉得这些病离自己很遥远,根本没在意那则通报。
住院后,林雅才发现医院已经人满为患,她“幸运”地赶上了病房内最后一张床。工作人员正在走廊里搭临时病床,在她后面来的患者,都只能住在走廊里。每张病床上都会搭起蚊帐。使用蚊帐,是为了避免进一步传染。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常见的“热带病”,主要症状是发热、皮疹、关节痛。它的英文名“Chikungunya Fever”形容了这种症状的威力——它来源于坦桑尼亚南部基马孔德语,意思是“扭曲”,描述患有严重关节痛的感染者弯腰的样子。
作为一种虫媒传播的传染病,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一样,不会通过血液、唾液、接触等方式传播,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当伊蚊叮咬到携带病毒的人或动物后,病毒会在伊蚊体内繁殖并到达唾液腺内增殖。经过2-10天的潜伏期后,通过感染伊蚊的叮咬,病毒又传染给其他动物和人类。也就是说,这种病不会“人传人”,传播途径是“蚊传人,人传蚊,蚊再传人”。
图源:广东疾控
不止大众,医生们也很少见到这个病。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近日陆续收治了不少就诊患者,该院感染科主任白红莲告诉本刊,医生们更习惯应对的是登革热,每到7月高发季,都会陆续出现一些本地散发病例。她以前只遇到过一次基孔肯雅热,也是一起输入性病例,从海关被发现迅速转来医院就诊隔离。但由于二者传播途径一模一样、症状也比较相似,医生们应对起来也并不陌生。
白红莲回忆,7月8日,佛山发现一位返乡务工者返乡确诊基孔肯雅热后,立刻响应,第二天就开始对全市各科医生进行培训,强调识别早期疾病并尽快送检。最初,许多病人也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传染病,会根据起疹子、关节痛、发热等症状去皮肤科、风湿科、急诊就诊。于是,各科室医生们会有意识地给有疑似症状的患者测核酸,每6小时送一轮检测,判断是否患上了基孔肯雅热。
和登革热对比下来,白红莲发现,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速度比登革热要快,但是临床表现严重程度要比登革热要轻上很多。二者也很容易区分。登革热又叫“断骨热”,表现为肌肉和骨头的疼痛,血小板下降后,有针尖样出血点出现。基孔肯雅热则是迅速地出皮疹,伴随小关节的疼痛,如手指、手腕,脚趾关节,少数病人会出现膝、肩等大关节疼痛。
“有些病人来头一天痛得走不了路,第二天查房的时候,烧也不烧了,疼也不疼了,完全就是‘好人’一个。”白红莲所在医院目前收治的患者都是轻症,最严重的情况是短期走不了路,上厕所比较困难,而且症状一般两三天就缓解了。特别是年轻人恢复得很快的,一般都不需要打针。
《路过未来》剧照
根据《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年版),基孔肯雅热有极少数患者可出现出血、脑炎、脊髓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部分病例关节疼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白红莲说,如果患者年龄偏大,或自身基础疾病比较多的患者,可能会引起并发症,是医生们的“重点关注”对象。目前来看,“后遗症”出现概率不大。
目前,尚无针对基孔肯雅热病例的特异性治疗措施,以对症治疗为主,比如关节疼痛吃布洛芬止痛,发烧吃乙酰氨基酚退烧来进行症状缓解。事实上,基孔肯雅热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具有自我缓解特点,不对症状进行干预也可以自行恢复。但从另一方面看,它具有高传染性。从防控的角度来看,患者仍需及时就医,避免伊蚊叮咬后将病毒传播给家人、朋友。
林雅入院当天吃了退烧药,第二天就不再发烧。但她的白细胞和血钾指数有些低,所以每天会注射维生素和葡萄糖来增强抵抗力,还会吃一款修复白细胞的口服药。四天后,她的核酸结果转为阴性出了院。她一直没出现关节疼痛的症状,但她的皮肤还残留了些不明显的皮疹,一离开空调房就会出现。她决定,请假在家好好恢复几天。
热带病的挑战
基孔肯雅热高发于非洲、东南亚等热带地区,在我国并不常出现,零星几次出现,也都是输入性病例,并未发现本土原发病例。
基孔肯雅病毒1952年在非洲的坦桑尼亚开始出现,那时,蚊子的宿主是丛林里的猴子。随着人类迁徙和气候变化,病毒从非洲走向各地,从森林走向了城市。1970年的印度,首次记录了基孔肯雅热在城市中的暴发。自此,它的流行变得更加频繁和广泛,开始在城市人群中循环。
《热带疾病》剧照
基孔肯雅热在我国的暴发,与全世界范围的“大暴发”脱离不了关系。世卫组织虫媒病毒小组负责人迪亚娜·阿尔瓦雷斯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目前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基孔肯雅病毒传播情况,约550万人面临这种蚊媒病毒的风险,而且可能出现大范围疫情,给卫生系统带来压力。
事实上,蚊媒病毒传染带来的问题从2015年后就开始加剧。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热带医学研究所所长陈晓光介绍,在蚊媒传播的流行病中,基孔肯雅热虽相对陌生,但防控其实一直在进行。早在2008年,海关就发现了一例斯里兰卡输入的基孔肯雅热病例,此后数年都有陆续出现的输入病例。2010年在东莞,曾出现过253例的暴发式疫情。至今,我国已有16个省市区发现过基孔肯雅热的踪迹。
人口的全球流动、气候变化以及城市化的持续扩张都是病毒广泛传播的原因。陈晓光长期从事媒介蚊虫及其传染病相关研究。他告诉本刊,蚊子密度的增加也是一重重要原因。传播基孔肯雅热的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两种,随着防控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埃及伊蚊近年来在雷州半岛密度显著下降,但俗称“花蚊子”的白纹伊蚊则不然。
白纹伊蚊在城市密度显著高于农村。城市化改造下,积水区多,绿化也多,这种环境利于白纹伊蚊这种野栖型蚊种生存。一些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比如喝瓶装水,吃外卖,垃圾如果不及时处理,非常容易成为容器型的小积水,白纹伊蚊就会在其中产卵孵化。而城市由于“热岛效应”,温度较周边农村高3~5度,人群密度又高,白纹伊蚊容易找到血源吸血产卵,“营养好,身体倍儿棒”,其寿命会比“农村户口”的同类长5-10天。
《寄生虫》剧照
不仅在南方城市的“蚊口”密度增加,白纹伊蚊活动范围也逐渐向高海拔地区扩张。如处于温带的北京,2004年捕获100只蚊虫中,白纹伊蚊占比不超过4%,而2017年再调查显示,比例升至14%。这也意味着,需要面对蚊媒传播疾病挑战的不再局限于广东、云南等亚热带省份。
陈晓光解释,在过去,北方的温度是一个虫媒病毒传播的天然瓶颈。他曾做过相关实验,在不同温度下测试白纹伊蚊感染登革热病毒的数量及速度,发现感染率最高的温度为28度,低于18度感染几率几乎为0。蚊子感染后在体内有7-10天的“潜伏期”,只有等病毒感染唾液腺并增殖到一定浓度时再咬人才能传播。在北方,受昼夜温差的影响,下半夜的低温会大大降低白纹伊蚊感染和传播病毒的几率。但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这个瓶颈或许会被打破。
灭蚊防蚊
陈晓光告诉本刊,应对基孔肯雅热这些蚊媒传染的病毒性疾病,最有效的举措就是阻断其传播途径,也就是灭蚊防蚊。
陈晓光介绍,广东地区长期开展监测蚊虫密度工作,超过临界值则会采取相应灭蚊手段。过去,最常用的方式就是“人诱法”,检测人员撩起裤腿,通过被引诱来的蚊子数量监测特定时期内蚊虫密度,但这种方式存在不同时段差异大、数据不准的问题。他现在正在推进新型监测设备,通过对未吸血成蚊及吸血蚊虫产生幼卵数量的24小时持续性观测来得出蚊虫密度数据。但目前,这一监测手段还未制定出相应的标准,“什么数值算多,什么算少,这需要和‘人诱法’的衡量标准建立可比性”。
在灭蚊的手段上也有进展。过去,杀虫剂是最普遍的方式,但蚊子在进化,许多蚊虫产生了抗药性,所以,越来越多的新型防控技术手段开始研发,综合的防控手段正在推进。
《寄生虫》剧照
“最重要的,是通过环境改变来减少它的孳生地。”陈晓光说道。近年一些地方通过对城市设施的改造和环境的治理来减少蚊蝇鼠蟑。比如改造下水道,明沟改暗渠、清理积水。“没有水就没有蚊虫,翻盆倒罐、减少积水、减少孳生,这是一种最有效最根本的方式。”
此外,一些生物控制手段也被使用。研究者通过让白纹伊蚊感染某种共生菌使其不育,或通过分析其基因组来改变蚊子性别,将雌蚊变雄蚊来减少吸血传病。广东还有一些地区在开展“以蚊灭蚊”的实验。但把这些防治手段从实验室推向田间地头,广泛地应用,还需要一定时间。
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有一些能做的防控措施。陈晓光介绍,一方面,在家居和工作场所,要尽可能的安装纱窗、纱门,睡觉时使用蚊帐,外出时则要穿一些长袖的浅色的衣物,比较不容易引起蚊虫的注意,减少叮咬,还可以涂抹一些驱蚊剂。佛山市疾控部门曾发文提醒,在产品选择时,可选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叮、柠檬桉油的产品。对儿童和孕妇来说,优先可选物理防蚊(蚊帐),必要时再用含派卡瑞丁成分的驱蚊液。
而清理积水也不只是环卫部门的工作。顺德疾控7月19日发布的《告全体市民书》中,建议市民及时清理蚊虫孳生地,措施包括弃养水生植物,不使用花盆托盘,及时清理洗衣机底部、洗手池、厨房水槽等易积水部位、清除废旧容器、填平屋外洼地等。
对林雅来说,这次感染基孔肯雅热的经历让她开始重视起防蚊这件事。以前,她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阳台打开窗户,让屋里透透气,这几天,她放弃了这个习惯,不怎么敢开窗。家里时常点着蚊香,外出时也把长袖长裤穿好,白天怕热,就在太阳落山后再出门。
《青木瓜之味》剧照
在人类试图消灭蚊虫的努力之外,有效的药物与疫苗问世才是控制之道。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告诉本刊,无论是登革热还是基孔肯雅热,在国内都没有获批的防护疫苗上市。但今年2月,一款基孔肯雅热疫苗已被美国药监局批准上市。他相信,我国的疫苗研究也会有快速进展。
在陈晓光看来,基孔肯雅热的外来输入感染者很难杜绝,媒介伊蚊也难被完全控制,再加上缺乏安全有效的疫苗、人群普遍易感。因此,一定时期内,基孔肯雅热的输入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本地流行,甚至是局部暴发恐怕难以完全避免。
“传染病的流行是很复杂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这里面要环环相扣,才能造成一次流行的发生。疾病的流行并不意味着哪个环节的绝对‘失守’。未雨绸缪地采取预防工作,以针对性措施来应对疫情,才是常态。”陈晓光说道。
排版:球球 / 审核:雅婷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大家都在看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