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股市今年呈现出惊人的上涨势头,尽管面临贸易争端、地缘政治风险和全球经济增长前景下滑等多重挑战。推动这一轮市场狂欢的,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贪婪”,而是投资者对人工智能革命可能带来的变革性机遇的“错失恐惧”(FOMO)。
英国《金融时报》资深专栏作家John Plender在最新文章中指出,当前市场状态几近“漂浮”,美国股市市值占GDP比率已达历史新高,即使是落后于美国的英国市场,富时100指数也创下了历史新高。投资者对各类风险的反应越来越平淡,似乎已经习惯了特朗普的关税威胁。
文章认为,这种市场的非理性繁荣背后,是对人工智能将彻底改变劳动力市场、资本运作方式,甚至重新定义“人类”的广泛预期,投资者认为这将为企业利润和股市估值提供难以想象的动力。他警告,这些现象与历史上多次泡沫前夕的“非凡的大众幻觉与群体疯狂”惊人地相似。
AI热潮推动科技股飙升,估值脱离基本面
科技股的疯狂买盘已将芯片制造商英伟达的市值推至创纪录的超过4万亿美元。Plender警告,市场泡沫迹象处处可见,体系内的过剩流动性催生了狂热的加密货币投机,以及越来越多将加密资产作为贷款抵押品的行为。
包括特朗普家族的媒体公司在内的企业纷纷囤积加密资产,意图利用特朗普“让美国成为加密货币之都”的承诺,并从这一高度投机性资产的主流化中获利。同时,前OpenAI首席技术官Mira Murati为其人工智能初创公司“思考机器实验室”筹集了大量资金,却几乎不透露其具体业务,这与18世纪泡沫时期那些“大有前途但无人知晓其实质”的公司惊人地相似。
Plender指出,更令人担忧的是,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现象也在蔓延,这些公司通过首次公开募股筹集资金,目的是收购未指定的现有上市公司。特朗普的媒体公司就是通过这种繁荣时期的SPAC捷径上市的。
“错失恐惧”取代“贪婪”成为市场主导情绪
文章写道,尽管经济教科书中的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市场总是被正确定价的,但现实中的投资者行为往往受到情绪驱动。投资大佬、橡树资本联合创始人Howard Marks曾指出,投资者真正恐惧的不是波动性,而是永久性损失的可能性。
然而,投资者似乎已经忘记了之前泡沫破裂带来的教训。Plender援引UBS最新的《全球投资回报年鉴》指出,2000年3月开始的互联网泡沫崩盘给英国投资者造成了49%的实际损失,他们花了六年多时间才收回损失。随后的信贷泡沫和2008年金融危机又导致英国股市实际下跌47%。
Rob Arnott和Edward McQuarrie的最新研究指出,“错失恐惧”(FOMO)和“损失恐惧”(FOL)是投资行为的主要情绪驱动因素,而不仅仅是贪婪。特别是当一个关于革命性变革的叙事流行开来,就像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那样,这种恐惧会变得尤为明显。
泡沫风险加剧,投资者应当如何应对?
Plender警告,尽管金融危机在短期内可能不会发生,但在当前高估值环境下,投资者承担的风险可能无法获得相应的风险溢价回报。
首先,要确定我们在“恐惧”和“错失恐惧”之间反复波动的处境,以及未来从“错失恐惧”到“错失恐惧”的艰难过渡中,市场崩盘的风险是什么。在我看来,虽然金融危机迟早会爆发,但并非迫在眉睫。问题在于,在如今令人头疼的估值水平下,投资者承担的风险程度无法获得相应的风险溢价。
投资组合多元化至关重要,增加对无聊资产的配置是明智之举,尤其是现金在通胀后已恢复实际收益。
至于加密货币,Plender认为应将其留给疯狂的赌徒、洗钱者和欺诈者。他写道:
虽然在当前亲加密货币的狂热气氛中,你可能会暂时错过一些机会,但从历史来看,加密货币的损失最终可能会是毁灭性的。
尽管人工智能确实代表着重要的技术革新,但投资者需要警惕被FOMO情绪过度影响,回归基本面分析和风险评估,避免在这场热潮中成为最后的接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