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前天 21:54
在海上钻井平台上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作者分享了在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工作的真实体验,揭示了这项工作远超电影描绘的复杂与艰辛。从凌晨三点冒着海风上班,到在信号全无的“钢铁孤岛”上坚持,平台上的生活充满了挑战,包括严苛的安全培训、昼夜颠倒的工作节奏以及与大自然的“较劲”。尽管物质条件优越,如同五星级酒店的伙食,但精神上的孤独、高度的纪律要求和潜在的危险,构成了海上平台工作的独特写照。作者在与海豚共舞的傍晚,体悟到工业的孤独哲学,并认识到自己是推动世界运转的微小齿轮,深刻诠释了在看不见的地方,有人在为我们所需的能源默默付出。

⚓️ 海上钻井平台是现代工业中至关重要的能源产出设施,它们如同漂浮在海上的“垂直工厂”,负责从海底开采石油和天然气,支撑着全球能源经济的运转。这些平台是人类建造的最昂贵、最复杂、最孤独的工程设施,根据作业方式和水深可分为半潜式平台、钻井船或FPSO等类型,它们是离岸几十到几百公里外的“能源孤岛”。

⚠️ 在海上平台工作充满挑战与危险,从业者需接受包括水下逃生、海上消防等在内的严苛安全培训,并时刻保持警惕。工作节奏快、空间狭窄、工序密集,不允许有任何失误。凌晨三点在十级海风中作业,与大自然较劲是常态,每一次出海都是对生理和心理耐力的极限考验,从业者必须严格遵守纪律,才能在极端环境下生存。

🍽️ 平台上的生活条件与外界想象大相径庭,虽然工作环境艰苦,但伙食标准极高,堪比五星级酒店,保证了全天候的营养供给。然而,在信号全无、与世隔绝的“钢铁修道院”里,仅靠每人每天五分钟的卫星电话维系与外界的联系,精神上的孤独感是巨大的挑战。平台内部有着清晰的“阶层”划分,身份决定了权限和待遇,体现了工业效率下的等级秩序。

🌌 海上平台的工作不仅是采油,更是一种与自然博弈的哲学体验。在没有光污染的海上,能看到璀璨的星河和成群的野生海豚,这些壮丽的自然景象与冰冷的工业设施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深刻体悟到,在这些“看不见的地方”,有人在为社会运转所需的能源系统默默付出,每一个平台工作人员都是推动世界运转的微小但不可或缺的齿轮。

💰 海上平台工作能带来不菲的收入,但这种回报是以孤独、疲惫、严格的纪律、潜在的危险以及长期的忍耐作为交换。作者以“石油文明在开采我们”的视角,反思了在追求能源文明的过程中,个体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以及在时代机器中扮演的螺丝钉角色。

现代工业中,有一些特殊的产物,它们像大海中孤独的钢铁巨兽。这上面没有居民,却承担着世界能源产出的重任。它们不是船,却能浮在海上;它们不是工厂,却24小时轰鸣不止——这就是海上石油钻井平台。

每次提起我曾在海上平台上工作的经历,朋友们的反应总是惊讶:“怎么上去的?”“你胆子真大!”“听说那地方工资可高了!”

而我想说的是:他们永远不会明白,在深海中,凌晨三点被手电筒照醒,立马穿上工服、背着工具走进嘶吼的钻台底部,绑着固定扣,差点被风吹进海里,跟大自然较劲。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海上平台,是在电影《深水地平线》里。那场火光冲天的灾难场景让人记忆犹新。但现实中的钻井平台远比影视作品更复杂,也更真实。在海上钻井平台上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真的像传说中那样,“干一个月,歇一个月,年薪几十万”吗?

我曾经在平台上干过那些别人只在电影里见过的活:

从第一次坐直升机登上海上平台,到凌晨三点冒着海风上班;吃的是五星级的饭菜,睡的是四人间的铁床;在没有信号也没有Wi-Fi的钢铁孤岛上,用每晚五分钟的卫星电话维系一段恋爱。

最昂贵、最复杂、最孤独的工程设施

我们都知道石油,但多数人印象中的油井,都在陆地上。事实上,全球约三分之一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都来自海洋,而且这一比例还在逐年上升。

为什么要去海里采石油?因为陆地上的油气资源已经开采了上百年,很多优质油田正在衰竭。而海洋,尤其是深海,仍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

横屏看图

但问题是,我们不能在海上随便打一口油井。这就催生了钻井平台——一座建在海面上的“垂直工厂”,能日夜作业,将海底的油气源源不断地抽出来。

为了从海洋深处获取这些资源,人类在海上建造了自己的“能源孤岛”。这些平台像是漂浮的钢铁殖民地,静静地坐落在离岸几十到几百公里外的海域,支撑起石油经济的全球循环。

平台根据作业方式和水深大致分为三类:

    漂浮于海面的“半潜式平台”:漂浮式结构,通过锚链稳定在中深水;

    以及配备推进系统、灵活部署的“钻井船”或FPSO:船型平台,可移动,常用于深水或超深水区。

它们是这个世界上最昂贵、最复杂、最孤独的工程设施。

我第一次上的,是中海油的“海洋石油981号”,它是中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平台的运营成本极高,动辄每天上百万人民币。每一分钟都不能闲着。平台上的时间被切割成三班倒的8小时轮转:早班、中班、夜班,连轴转、不停工。

绝大多数作业人员按“干一月、歇一月”轮换。听起来像是极乐天堂,但实际上,这是对生理节律和心理耐力的极限挑战。你得习惯昼夜颠倒、无网断联、海上强风和随时响起的警报。

跟死神彩排

2012年我硕士毕业,加入了一家全球头部油田服务公司,轮岗后分到了完井部门,负责“智能完井”方向:具体说就是把传感器、光纤、数据采集系统随钻杆下到地下,实时监控油气生产的数据。

这工作,听起来像工程师,干起来其实是苦力活。尤其是在海上平台上——空间小、节奏快、工序密、无出错余地。完井任务大多排在井段施工的关键时刻,常常凌晨动工,需要随时待命、几点都得上。

然而平台也不是你想上,想上就能上的。为了让我上平台,公司先把我派去中海油天津的培训基地,参加“五小证”培训,全称是“海上石油作业安全救生培训证书”。包含:急救课程、海上消防、水下逃生模拟、救生艇操作、直升机水下逃生。

其中最恐怖的是直升机坠海逃生模拟——所有人坐进一个模拟的直升机舱,全员被吊进水里后旋转180度,在水中头朝下坐着,然后在指定时间内闭气、松带、开窗、出逃。

此外,在12月的天津,从5米跳台跳下来,凛冽的空气和冰冷的水生硬地拍打在身上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不是在培训,而是在跟死神彩排。

图:作者提供

人生第一次坐直升机,不是旅游,是去上班。

我第一次上平台是在2013年春节后。公司安排我飞到温州,在一家宾馆等待平台调度。

平台不像公司,想来就来,得等通知、排顺序。因为平台是高效运转的工业系统,来得不能早也不能迟。

轮到我上平台,登机前登记体重、称行李,再换上防火工服、救生衣、耳罩,然后坐直升机上班。

图:作者提供

透过机舱窗户,海洋石油981的剪影逐渐清晰,一个人工造物孤零零地漂浮在广阔无垠的海面上。阳光照射下,平台是如此精妙的钢铁造物,安静却不失力量感。

平台经理接待我们,讲解在平台上的注意事项,把我们的名字插入“在场人员名单板”上。这张名单,哪怕少了一个人,平台都要报警、全体搜人。

我被安排住进一个四人间。房间虽小,但整洁有序。窗外全是蓝色,风景极美,但我很快会明白:来这里不是来度假的。

像是住进钢铁修道院

平台的空气里,混着柴油味、汗味和淡淡的洗衣粉味。

让人惊喜的是:平台伙食好到令人不适应。由于平台是24小时不间断运转的,所以这里的正餐一天有四顿,每6小时一轮,因为三班倒,永远有人吃饭。

主菜有至少十几样,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中餐、西餐、甜点、水果、汤羹一应俱全。有一次我深夜工作完饿了,厨师专门给我煮了碗热面加蛋,还有热气腾腾的卤肉和猪脚,那滋味,永生难忘。

据说当时每天的餐标是每人170元人民币,比陆地上所有油田的餐标都高的多,堪比五星级酒店。

但美食之外,工作就是另一回事了。

我们进工区要穿上防火工服、防砸工鞋、安全帽、护目镜、耳塞、防砸手套,全副武装。

钻台上,泵在咆哮、钻杆在旋转、指令短促而明确,一切都精准如军事演练。

我做的智能完井服务——要钻杆中装入传感器,把海底的信息通过光纤传回来。由于钻台上空间极为有限,机械臂、钻柱、液压升降设备同时运作,站错一步可能就是事故。

有一次我站位偏了点,差点被机械臂扫到,被司钻一顿臭骂:“站在那儿是想找死吗?”

那一刻我知道,在这个效率为先的钢铁丛林中,没有人有义务温柔以待你,在这里生存一定要守规矩。

平台上的时间没有“白天”与“夜晚”,只有“轮班”。

有一次我们负责的设备排在施工最后一环,整整等了两天,晚上临睡我们以为要再等到第二天白天了,结果凌晨3点平台经理冲进来,用强光手电把我们从床上强行喊醒。

我穿上工服、工鞋、工帽,顶着超过10级的海风去最底层的操作区。那是平台离海面最近的地方,海黑得像个怪物,只有平台上的灯光和机器轰鸣,风大得像是在撕扯你的灵魂。

我70公斤的体重几乎站不稳,只能用安全扣固定住自己。我们在颠簸中绑设备、调试参数,师傅说:“习惯就好。”我苦笑着点头。

工作完成后,是凌晨6点多,天边泛起白光,正是交接班的时间,餐厅里很热闹,我们拖着打着冷战颤抖的身体,大吃了一顿豆腐脑、油条、肉包子——那是我有生以来最香的一顿早餐。

在没有军衔的地方,纪律也能成为信仰

平台上最像军队的一点,是纪律。

每周会有数次演习:火警、井喷、气体泄漏、救生艇演练……警报响起,所有人15分钟内必须到达集合点,迟到一秒都不行。

我第一次集合时还迷迷糊糊,结果看到全平台人员已整齐列队,没人迟到,仿佛是特种部队。我心里一震,原来在没有军衔的地方,纪律也能成为信仰。

我从未见过如此严格的演练。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在这里的任何疏忽,都会把一整套系统拉进深渊。

平台是一个封闭社会,虽然没有军衔,但却有着清晰的“阶层”:

• 甲方:平台经理、安全员、计划调度;

• 乙方长期员工:轮班制工人、司钻、电工、厨师等;

• 乙方临时技术人员:项目上台,干完就走。

工作节奏严格,通常是上班28天、休息28天。身份决定权限——谁能进哪个办公室,谁能住哪种房间,谁吃哪个时间段的饭……

等级无处不在,但一切都合理,因为这是工业效率的体现。

信号全无,但爱情和海豚都来过

信号、Wi-Fi全无,我们就像进入了前智能机时代。唯一能联系外界的,是一部位于平台顶楼办公室的卫星电话,每人每天限用五分钟。

当时我正在谈恋爱,每天晚上都坚持上去打电话。用得多了,连那里的甲方员工都认识我了,笑着说:“哟,爱情热线又开通啦。”

有天傍晚,我站在平台边,看着海平线发呆。突然,一群海豚跃出海面,在夕阳中一前一后掠过水面,又优雅地潜入水中。

那是我第一次在自然中看到如此多的野生海豚,一瞬间感觉整个世界都沉静下来。在此之前,我以为平台上只有孤独、噪音和油污,但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大自然的美。

工业的尽头,是孤独的哲学

在平台上,我曾无数次站在甲板边,看着海天一色,狂风呼啸着穿过钻台。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人类的工业不只是钢铁、仪表、管线和传感器,它也是一种孤独的哲学。

海上平台确实能给人一份不菲的收入,但要用孤独、疲惫、纪律、危险、忍耐跟它交换。

你可能在凌晨三点作业区听到海啸的前兆,也可能在夜里打完电话后,抬头看到星空,那是我第一次在没有光污染的地方看见银河。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人站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撑起你每天打开热水器、刷朋友圈、开车上班所需要的能源系统。

我们不是在采油,而是在与自然博弈。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以为自己在开采石油,其实是石油文明在开采我们。

当我望着海豚跃入波浪之中,那一刻才意识到:原来我们每一个在海上平台上流汗的人,不过是时代机器中微小却必不可少的齿轮,推动着这个世界缓缓向前。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海上石油钻井平台 能源开采 海上作业 工作体验 孤独与奉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