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蓝鲨财经社,作者 | 李太清,编辑 | 卢旭成
7月23日,得到联合创始人快刀青衣在其个人公众号发文《荣幸!小小的Get笔记居然被腾讯举报》,刷屏了。
据快刀青衣描述,7月23日上午,三十多位联合执法人员浩浩荡荡突然到访Get笔记办公地,称接到腾讯的举报,理由是“涉嫌不正当竞争”,需要进行深入调查。事件爆发的原因是Get笔记提供了一项功能——允许用户将视频号直播和短视频内容转化为图文笔记。
得到是腾讯投资的企业,其开发的这款知识管理AI产品,也是基于小程序做的,还大量采购了腾讯云的算力。这款日活只有5万的AI小应用,居然在4月份收到腾讯的律师函,并且在他通过中间人跟微信官方努力沟通协调的情况下,最终在7月迎来了庞大的执法队。他惊呼,Get笔记会否成为中国第一个被巨头举报下架的AI应用产品?
据《2025年二季度AI应用价值榜》(截至6月30日),Get笔记依然存在于月活用户规模环比增长TOP20榜里,但其受律师函、警告等影响,增速已下滑了4.2%。经过7月的这次联合执法,Get笔记能否继续维持在榜单上?难!
(来源:快刀青衣)
蓝鲨财经社相信,这不会是第一个创业公司AI应用跟巨头冲突的案例。因为2025年当DeepSeek横空出世并开源后,大模型的竞争已变成少数巨头的游戏。AI竞争焦点转向了AI应用(即所谓的Agent),一如2007年全球移动互联网进入iPhone时刻后,随后10年迎来了移动应用的百花齐放,字节、美团、拼多多、小米、快手等都是那个阶段诞生的明星公司。
7月23日,蓝鲨财经社拜访某AI大厂的高管W,他提了一个观点:AI应用已到了”最后一公里“竞争阶段,2026年可能会有惊艳的AI应用冒出。2025年正是各种AI应用乱战,“烈火烹油"的煎熬阶段。这样的巨无霸企业也要通过出律师函、举报到国家相关部门等手段,“磨刀霍霍”砍向创业公司的AI应用。
财经媒体《每日经济新闻》联合QuestMobile推出《2025年二季度AI应用价值榜》。月均下载用户数TOP20的AI应用里,豆包、即梦AI、豆包爱学、猫箱、小云雀是字节旗下,文小言属于百度,通义属于阿里,元宝属于腾讯,可灵AI属于快手,纳米AI搜索属于360集团,讯飞星火属于科大讯飞,这些行业巨头所研发的AI应用占了60%。
而DeepSeek、Kimi、快对AI(作业帮)、智谱清言(智谱)、星野(MiniMax)都属于巨有钱的高成长公司,只有教人恋爱(泡妞)的聊天工具lovekey属于苏州猜猜看科技,AI视频绘图写作精灵属于北京墨樱科技,光速写作属于广州博美。草根创业团队所占的AI应用只有15%。如果算上DeepSeek、Kimi等高成长公司所研发的AI应用,那么非巨头公司所有的AI应用只占40%。
巨头公司的AI应用已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字节跳动,充分发挥其“AI应用工厂”的狠劲——有5款AI应用上榜,占25%。
有人可能又要骂这些互联网、科技巨头垄断AI应用市场了,甚至想骂出15年前的那句“狗日的XX”。但站在蓝鲨财经社的视角看,AI应用属于兵家必争之地,指望巨头不做那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医疗、企业服务等AI提效生产力特别明显的领域。
比如AI六小虎之一的百川智能宣布不卷通用大模型,专注做2B的医疗AI应用,联合儿童医院等发布儿科大模型的同时,字节有小荷AI医生,腾讯有健康管理助手,支付宝有AI健康管家(超7000万用户),蚂蚁集团6月26日推出了健康管家AQ,7月23日阿里旗下的AI旗舰应用夸克将“主任级AI医生”能力集成到AI搜索里。
7月22日,零一万物发布了“万智”企业大模型平台2.0,并推出超级员工智能体“万仔”。7月23日,阿里旗下的瓴羊公司发布了阿里集团首批企业级 Agent 产品——客服、销售与企业服务Agent。而员工智能体几乎所有的大厂都在做。更不要说文库、高考志愿填报等垂直AI应用了。
……
7月中旬,蓝鲨财经社跟智谱AI的投资人D交流。作为AI六小虎之一的投资部门工作人员,他们以财务投资为主,而非配合智谱AI做战略布局和协同。他提到,2024年中国还有一些AI创业和投资机会,但进入2025年,他不敢轻易出手投资做AI应用的创业公司。原因无他,创业公司的AI应用有哪些创新?如果巨头杀进来,挟资源、资本等优势会否瞬间将其杀死?
那么AI应用未来是不是巨头公司的天下了?W认为,如此断言尚早。因为AI应用的发展不是线性的,不是谁做得早,投入的金钱和资源多,谁就一定能做出爆款来。技术主导的创新,充满了“意外”和“顿悟”,就如同DeepSeek今年年初横空出世一样,“谁能想到呢”?
D认为,创业公司做AI应用,一定要做一些巨头公司做不了(或不愿意做、不屑于做)的功能。他举例,PPT智能体,能否穷尽所有的PPT模版,能否将文字、视频、图片等做无缝的融合、切换?比如上文提到的恋爱聊天智能体Lovekey,比如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陌陌(“约炮”神器,当时小米米聊、微信等肯定不会做)。
此外,中国现阶段的AI应用更偏向2B,用AI提高生产力,企业也愿意为AI应用降本增效结果付费,2C的AI应用在中国规模商业化尚早(都在抢用户阶段)。7月中旬,被誉为“中国AI Agent希望之星”、估值高达5亿美元的 Manus公司(主打2C的AI应用),将总部由中国迁至新加坡,原120人规模团队除40余名核心成员搬到新加坡外,其他人全部裁撤,引发争议。但在蓝鲨财经社看来,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与巨头共舞的策略——专注将某些2C的AI应用做好,卖给海外愿意付费的用户,闷声赚钱,而不是在国内被巨头和同行“卷“死。
2017年,刚崛起的移动电商巨头拼多多创始人黄峥,曾发表过一个演讲《与巨人共舞》,现在回头看依然具有参考意义。他说,所有巨头吃过的苦,踩过的坑,后来的公司一个也逃不掉,后来者要有一些勇气和担当,即便有再多的委屈和冤枉。面对巨头,不要老想着颠覆它们(或被它们消灭),而是要通过创新创造价值,包括给巨头创造价值。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字节(2012年)、美团(2010年)、拼多多(2015年)、小米(2010年)、快手等,都是在腾讯、百度、阿里等第一代互联网巨头的眼皮底下崛起并最后成为巨头的。如果某个AI应用像它们一样在AI时代崛起了,如何跟巨头周旋,可以去看看它们的发展历史和跟巨头共舞的历史,非常有借鉴意义。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