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AI以后,网络上经常有吐槽说‘设计师的天塌了’,其实没人知道我们现在做设计有多简单。”AI艺术家阿文在阿里巴巴D20全球设计院长峰会(以下简称“D20峰会”)的演讲上说到。
将开屏孔雀抠图出来、设计五彩斑斓的黑……这些曾经让设计师听了两眼一黑的需求,有了AI技术加持后变得简单了。“AI会告诉我‘五彩斑斓的黑’可以是雨天的油膜、乌鸦的羽毛、玻璃的色散,甚至是宇宙的星宇,非常浪漫。”阿文说。
7月11日至12日,D20峰会在阿里巴巴全球总部举办,这一届的主题是“AI时代的设计师”,演讲嘉宾包括设计院校的院长、数字艺术家、AI公司负责人等。
三年前,游戏设计师Jason Allen用AI生成了《太空歌剧院》(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这是全球第一幅在艺术竞赛上获奖的AI绘画。彼时,社交媒体Twitter(现为X)上充斥着设计师们的批评,他们认为使用AI创作是在利用技术作弊。批评声反映出设计从业者对新技术的忧虑:AI工具会不会有一天抢走自己的饭碗?
随着AI逐渐应用到设计教学与应用实践,设计师们正在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AI。
AI让设计师的工作流程更高效
“未来50%以上的设计类工作都会被AI取代,我说的是‘工作’,而不是‘人’。不是不需要设计师,而是AI取代了设计师大量的重复性劳动。”阿里国际副总裁、阿里巴巴设计委员会理事长杨光对包括《第一财经》YiMagazine在内的媒体表示。根据杨光的估算,AIGC领域涌现的所有应用里,AI设计类工具占比40%至50%。AI在三维建模、视频工业设计、游戏原画设计、视频生成等细分领域都将起到深刻影响。
以图像生成为例,面向广大C端用户,相对容易操作的AI应用包括Midjourney、GPT-4o、即梦AI、可灵AI、通义万相等。
市场上还有面向专业用户的一站式AI设计平台。阿里国际于D20峰会期间发布的AI智能设计平台“堆友”2.0,功能涵盖AI绘画、3D素材库、智能工具箱与在线协作,适用于电商运营、品牌营销。类似平台还有以Stable Diffusion模型为核心开发功能的LibLib AI,它支持文生图、LoRA训练(注:Low-Rank Adaptation Training,是一种通过少量数据低成本定制大模型输出风格的微调技术)和社区创作共享。
设计师们通过使用AI,部分工作流程得以简化。AIGC设计师万泷在一家美妆公司工作,使用AI制作成熟的商用图已经成为工作日常。
运营端策划电商直播,要在直播间设置背景图,万泷收到需求后就开始制作。按照传统方式,万泷首先要在网络上尽可能收集图片素材,设计成品demo,再根据demo做三维建模。“建一个白模就需要3至4天,加上后期的打光、渲染上色,从接到需求到交付成品,需要4至5天。”万泷对《第一财经》YiMagazine说到。
如今,AI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设计师前期用手机素材做demo的过程。万泷收到需求会先用豆包整理灵感,将灵感的提示词输入给即梦或星流试错,从大量草图中选取符合审美的图片后,再用图片在即梦里“抽卡”(注:用AI模型反复生成图片,以期获得理想效果的过程)。出于设计师的职业习惯,万泷最终用PS处理后期,将数张图片的优点合并在一张图上,交付给运营。整个流程下来,时间缩短到了1至2天。
此外,万泷也会给香水制作产品图。用传统方式制作一张产品图需要3至4天,他在LibLib AI上为公司训练了专用于电商美妆和香氛视觉的LoRA模型,再通过模型生图,制作周期缩短到了1天。
“AI处于发展阶段,过程中无论用了多少AI工具,所有的商用图最后都要人工处理后期,由人来把关。有了AI后,工作效率可以提升大概50%。在成本方面,直播间制图可以节约数万元。产品图之前由外包负责精修,为一个产品制图需要数千元,现在公司内部用AI制图,这方面的成本也可以省下来。”万泷说。
设计师能力被重构,审美和创意越来越重要
AI改变了设计师们的工作流程,且技术升级的速度越来越快。“既兴奋又焦虑,AI能帮我们提升效率,在创意上提供辅助。我的能力可能有8分,加上AI以后可以达到10分。可AI发展太快了,现在可以写歌词和文案、做图和视频,我有点儿担心,未来会不会替代人工。”万泷说。
AI能学习现有技法做表达,替代人类的重复性工作,设计师的审美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美术学院动画学院院长宣学君在D20峰会演讲时表示,要注意AI带来的信息茧房。“为什么生成的作品有那么多塑料质感?为什么大家都在生成一致化的东西?因为没有新的内容输出。就现有模型而言,语料库有限,考验大家创作作品的核心是审美,不同审美带来的最终结果会不一样。”
以AI视频生成为例,科技公司迭代视频模型,AI视频制作逐步应用于短视频、广告与影视。
6月,专注海外市场的爱诗科技推出国内应用拍我AI。MiniMax发布海螺AI,猫咪参加奥运会跳水的AI视频就是由海螺AI制作。
一位YouTube创作者告诉《第一财经》YiMagazine,她用海螺AI模板生成的短视频,例如猫咪像人类一样读信、旅行,发布后浏览量仅有500左右。据她分析,随着创作者用模板生成大量同质化视频,用户也会审美疲劳,AI视频对观众来说已经不是新鲜事。
此后,她重新调整内容,借鉴短剧思路,设计冲突性强的情节,用可灵和即梦生成AI猫咪故事,在YouTube上单条视频收获了超过10万的浏览量,吸引了来自不同国家的观众。
影视飓风CEO Tim在D20峰会演讲中表示,AI模型的进化速度已经超越了人类原先做特效的速度。他主观估计,两年以后生成视频的行为会多于拍摄,尤其在内容创作端,大多数设计者很有可能会被本身并没有掌握好AI工具,但是具有更好点子的人替代。
“设计师与洪流抗争的唯一办法是多看点儿东西,尝试像AI一样多学一点儿,多做大脑训练,知道什么内容是好的。这个时代,只有真人爱看的内容才是有价值的。”Tim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