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消失20年的巴巴多斯线蛇,一种体型极小的蛇类,近日在巴巴多斯被重新发现。科学家通过其独特的淡橙色条纹和鼻部鳞片特征确认了它的身份。尽管重现世间,但研究人员对其种群生存状况表示担忧。由于有性生殖、低繁殖效率以及对栖息地环境的严苛要求,细盲蛇在寻找配偶和适应环境变化方面面临巨大挑战,其生存前景仍不明朗。
🌍 巴巴多斯线蛇,被誉为世界上最小的蛇类,平均长度仅10厘米,此次重新发现标志着它在消失20年后重现于世,为生态研究提供了新契机。
🔬 科学家通过显微镜检查,依据细盲蛇身上独特的淡橙色条纹和鼻部鳞片特征,成功确认了其物种身份,为后续的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 研究人员对细盲蛇的生存状况表示担忧,主要原因在于其种群密度过低可能影响寻找配偶的能力,尤其是在栖息地面临生态威胁的情况下,生存前景堪忧。
🥚 巴巴多斯线蛇通过有性生殖繁衍后代,雌蛇一次仅产一枚卵,繁殖效率较低,这使其种群增长缓慢,增加了其在环境变化中的脆弱性。
🌳 极小的体型和对生存环境的苛刻要求,使得细盲蛇在面对环境变化和物种竞争时更为脆弱,栖息地的任何改变都可能对其生存构成严重威胁。
快科技7月25日消息,巴巴多斯线蛇(细盲蛇)是公认世界上最小的蛇类,平均长度仅10厘米,完全长大后,盘起来也仅有硬币大小。
此前20年,它都消失在了人类的视野中,直到今年终于重现于世。
据报道,今年3月,巴巴多斯环境部与保护组织Re:wild在岛屿中部开展生态调查时,在一块并不起眼的岩石下方惊喜地发现了细盲蛇的踪迹。
随后,这条小蛇被送往西印度大学。
经显微镜检查,科学家们通过其身上独特的淡橙色条纹以及鼻部鳞片特征,确认它就是细盲蛇。
虽然发现了细盲蛇,但研究人员对其生存状况依然忧心忡忡。

该组织成员康纳・布雷兹表示,如果蛇的种群密度过低,它们寻找配偶的能力便会受到限制,尤其是在栖息地面临生态威胁的情况下,其生存前景不容乐观。
与一些无需交配便能产卵的爬行动物不同,细盲蛇通过有性生殖繁衍后代,雌蛇一次仅产一枚卵,繁殖效率较低。
极小的体型也使它们在面对环境变化和其他物种竞争时更为脆弱,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较为苛刻,一旦栖息地环境改变,就可能难以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