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今年3月分析了900位美國受訪者的瀏覽紀錄,探討他們在日常上網時接觸AI內容的情形;最新研究則進一步聚焦這群人在Google搜尋頁面上與AI摘要(Google AI Overviews)的互動行為,發現AI摘要的確降低了使用者點擊搜尋結果的比例。
此一研究與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WSJ)今年6月的一篇報導有關,當時WSJ引用市場研究機構Similarweb的資料,指出自從ChatGPT等聊天機器人現身後,新聞網站的流量直線下滑,包括赫芬頓郵報(HuffPost)、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及Business Insider的流量都下滑了五成左右。
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執行長Nicholas Thompson還說,Google正在從搜尋引擎變成答案引擎,應該要預期來自Google的流量將趨近於零,並調整公司的商業模式。
Google在2024年10月於全球部署的AI摘要能夠根據使用者的查詢快速生成摘要資訊,並不是每個搜尋都會出現AI摘要,只有某些特定類型、需要整合性回答的才會觸發AI摘要。
皮尤的研究顯示,看到AI摘要的用戶,只有8%會去點擊傳統的搜尋連結,沒看到AI摘要的話,則有15%會點擊傳統搜尋連結;且在看到AI摘要時,只有1%的用戶會點擊AI摘要中所顯示的來源連結;此外,在出現AI摘要的搜尋頁面上,有26%會直接結束瀏覽,沒出現的有16%會結束瀏覽。
此外,不管有沒有出現AI摘要,大多數的人在Google搜尋後,都不會點進任何網站連結,而是直接離開或繼續在Google上搜尋別的。大約2/3的搜尋都是這樣。
不管是AI摘要或是Google傳統搜尋,結果中被常被引用的來源是維基百科(Wikipedia)、YouTube及Reddit,它們共占AI摘要連結的15%,傳統搜尋連結的17%。不過,它們連結至新聞網站的比例也都有5%。
平均來說,有18%的搜尋會出現AI摘要,但若直接打出完整句子會有36%出現AI摘要,搜尋字數超過10個字就會有53%的機率出現AI摘要,若以誰、什麼或為什麼開頭,則有60%會出現AI摘要。高達88%的AI摘要會引用3個以上的來源,至於摘要的中位數長度則是67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