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月25日 15:08
谈判时刻:从美日、美欧看中美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分析了特朗普政府近期贸易谈判策略的变化,特别是与日本、欧盟等经济体的进展,以及这些动态对中美贸易谈判可能产生的影响。文章指出,特朗普政府在“谈判2.0”阶段,更加注重抓住“中小”经济体作为基本盘,并聚焦于欧洲和日本两大关键市场,同时强调时机和造势的重要性。在具体协议内容上,对越南、印尼等国采取了高关税和门户开放策略,而与日本的协议则涉及关税减让、巨额投资和市场开放。文章预测,中美瑞典会谈的重点可能在于关税的“缓”而非“降”,供应链问题,特别是稀土供应,以及TikTok等非关税议题的潜在讨论。整体而言,美国在此轮谈判中展现出一定的紧迫性,并可能寻求在多方面获得中国让步。

🇺🇸特朗普政府的“谈判2.0”策略调整,更加务实且注重节奏。与以往的“猛打猛冲”不同,当前更侧重于抓住“中小”经济体(如越南、印尼、菲律宾)作为谈判的基本盘,以确保谈判成果并向国内民众交代。同时,将欧洲和日本视为关键的“桥头堡”,力求在这些主要经济体上取得突破,因为这关系到整个关税政策的成败。

⏱️时机与造势成为特朗普政府掌握谈判主动的关键要素。文章指出,利用日本上议院选举的时机窗口促成美日协议,并通过提前的中美会晤和已达成的美日协议来对欧盟施加压力,是其重要的策略。这种动态的博弈和造势有助于特朗普在谈判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美日协议的达成具有风向标意义。该协议内容包括美国对日本汽车征收15%关税(低于此前的25%),日本则承诺在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并开放汽车、农产品市场。这一协议的达成,一方面是日本首相石破茂为保相位和应对国内经济压力,另一方面也为特朗普政府在与其他主要经济体(不含中国)的谈判中打开了局面,加速了欧洲等地的谈判进程。

🇨🇳中美瑞典会谈的重点将是“缓”而非“降”关税。鉴于美国已明确表示将延长关税暂缓期限,本次会谈达成大幅降关税协议的可能性较低。更值得关注的可能是供应链问题,特别是美国可能寻求在稀土供应方面获得保障,以及TikTok美国业务的收购问题。美国在此轮谈判中表现出一定的妥协和让步,显示其达成协议的急迫性。

🌐谈判议题可能超越关税,延伸至地缘政治。尽管中国不太可能接受将经贸以外的问题(如中国对俄罗斯和伊朗石油的采购)纳入谈判,但美国方面有此意愿。这表明中美谈判的复杂性日益增加,可能涉及更广泛的战略考量,而不仅仅是贸易数字的增减。

中美谈判:这次有何不同?

当8月1日的“关税大限”2.0只剩一周,特朗普又开始了“交易的艺术”。先是利用日本执政党上议院选举失利的机会,趁势拿下美日协议;然后迫不及待宣布中美将在瑞典举行会谈(完全可以等到8月1日之后),利用中、日来“围猎”欧盟的意图昭然若揭。而对于中美而言,贝森特已经“明牌”定调本次会晤的关键词依旧是“缓”,降关税可能还得从长计议。那么,从7月初以来的“谈判2.0”,特朗普的思路哪些变化?从近期美国贸易谈判的进展,我们还能得到中美之间的哪些线索?

作为特朗普2.0最标志性的政策,关税政策的走向似乎过于顺利?在历时不到4个月的时间内,美国和日、欧、以及东南亚部分国家在贸易关税上基本达成或即将达成共识。

4月上中旬的“猛打猛冲”不同,特朗普在7月初以来的“谈判2.0”呈现出明显的不同我们概括为三点:紧抓“中小”基本盘;聚焦“欧日”;更加讲究时机和造势

紧抓“中小”基本盘,保证谈判必有成果。在“谈判2.0”初期把主要精力花在越南、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小国身上,这些国家的特点是好拿捏、易出成果,保证了向民众“交代”的基本盘

在此基础上,攻克欧洲和日本两个“桥头堡”国家我们在之前报告《以退为进?美国贸易谈判追踪分析框架》中已经说明,从谈判全局来看,日本和欧洲才是美国贸易谈判的两个关键抓手,如果不能至少搞定一个,则基本可以宣告特朗普关税政策的阶段性失败。

利用时机和造势来掌握谈判主动。利用日本上议院选举的时间窗口,抓住石破茂的软肋,促成美日协议;通过提前的中美会晤和美日协议来施压欧盟。而国际地缘政治的博弈是一直动态变化的,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当美国阶段性“搞定”欧、日,他的下一个矛头会指向谁。

那么,从迄今美国拟达成的协议内容,我们能捕捉到什么信号?

“中小”对手:占尽便宜,战略布局对于越南、印尼、菲律宾等经济体,美国无一例外是征收高于10%的关税(19%),并且要求“门户开放”。而从长远布局来看,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40%的转口贸易关税;二是可能加强地缘合作(比如和菲律宾)。

再来看看美日、美欧的协议情况:

日本协议:不止石破茂需要,特朗普也需要。从新透露的协议内容来看,美国对日本征收15%的关税(包括汽车),相较此前25%的信函税率大幅缩小,而日本则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以及开放汽车、卡车和部分农产品市场,两方均作出了重要让步。

相较于此前的僵持不下,当前美日双方都有不得不达成协议的理由:一方面,随着关税对国内企业的影响加大,以及执政联盟在参议院的失败,日本首相石破茂急需借美日协议保住相位;而特朗普也迫切需要与日本达成一致,由于日本在美国贸易谈判中处于牵一发动全身的地位,如果美日无法达成协议,美国和其他大型经济体(不含中国)的共识也难以推进;相反,一旦美日达成协议,美欧、美韩等都会加速。

事实也是如此,日美协议消息公布后,欧盟随即释放拟与美国达成协议的信号。但当前欧盟在谈判中处于极为不利的位置:一方面中美关系缓和、中欧关系降温,而且美日、美英已经达成初步协议;另一方面,今年欧元大幅升值,若再加上高额关税,欧元区经济社会将承受巨大压力。

因此,对欧盟而言能够达成和日本类似的协议是当前最好的结果,包括15%的关税(涵盖汽车);以及对飞机、烈酒和医疗器械等部分产品免除关税。但鉴于欧盟处境被动,而且和美国的摩擦、反制更多,处于主动地位的特朗普可以索要更多的筹码;此外欧盟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法国明显对美态度更加强硬(原因包括空客和波音的竞争以及数字服务税问题),这均为双方是否能达成一致带来了变数。

回到中美谈判,临近中美关税3个月暂缓期,本次瑞典会谈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承上”接续前两轮谈判的重要共识,“启下”为接下来可能的元首会晤铺垫基础。我们认为有三个重要关注点,相较于降关税,其中更重要的可能是供应链问题

首先,关税问题:缓的优先级高于降。贝森特在会谈前已经明确将延长关税暂缓期限,考虑到未来可能的会晤事宜,预计至少延长90天。而既然关税可以继续暂缓,那本次会议达成降关税协议的概率就有限。

本次谈判会涉及对于芬太尼关税和对等关税的讨论,但参考墨西哥在禁毒方面做了很多努力,而关税却不降反增,说明美国方面当前缺乏一套系统评估海外禁毒进展的体系。因此我们认为中美关税取消的难度较大,可能会维持现有水平或小幅调降

那么,最终的关税水平有多高?我们在此前的报告中提到,关注美国对转口贸易设置的关税水平,当前美国对越南、印尼的协议中对转口贸易均设置40%的关税,这可能会是美国最终对中国出口设置关税水平的重要参考。我们认为可能的情景包括两个:一是20%的芬太尼关税和24%的对等关税均部分保留;二是20%的芬太尼关税全部保留,24%的对等关税废除。 有趣的是,在当前关税暂缓期间,美国对中国的征收的关税税率也就在40%左右。

其次,更重要的是供应链方面的磋商和筹码交换,尤其是美国可能希望在稀土供应上得到进一步保障近期特朗普政府持续释放对中国的积极信号,一方面放松对中国H20芯片出售,特朗普表示美国将会以“非常友好的方式”与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竞争;此外,贝森特一度表示,考虑到中方重要会议的召开,美方可以灵活调整会面时间,是否在第三国会面也可以商量。

这一系列操作可谓是给足了中国“面子”。美国的持续妥协和退让也体现出来其需要与中国达成协议的急迫性,我们认为,本轮谈判中,美方可能需要中方在稀土供应上给出进一步的承诺,当然还有一拖再拖的TikTok美国业务的收购问题,也需要获得中国政府的批准。

而可能更加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拿什么来换这些诉求?除了可能的小幅调降关税外,美国还能在供应链上作出什么让步值得期待。

最后,对于其他经贸外的潜在议题可能不在本次讨论中。首先,贝森特表示希望将中国对俄罗斯和伊朗石油的采购纳入到谈判讨论范围中,这意味着中美谈判可能不仅局限于关税层面,或更多转向地缘政治等问题。但这更多是美国的“一厢情愿”,中国不太可能接受在谈判中安插经贸以外的问题,从而被美国“裹挟”。此外,元首会晤的细节也不在本次经贸谈判的讨论内容之中。

风险提示:美国经贸政策大幅变动;关税扩散超预期,导致全球经济超预期放缓、市场调整幅度加大。

注:本文来自民生证券2025年7月24日发布的《谈判时刻:从美日、美欧看中美》,报告分析师:邵翔 S0100524080007武朔 S0100125070003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中美贸易谈判 特朗普 关税 供应链 国际贸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