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持续深化个人信息保护专项治理,重点打击违法违规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行为。此次治理行动由市委网信办牵头,联合多部门协作,聚焦公共场所的人脸识别信息以及线下消费场景下的个人信息收集活动。治理范围覆盖交通、旅游、教育、文体、商贸、娱乐等多个行业领域,旨在规范市场秩序,保护公民合法权益,营造安全可靠的个人信息使用环境。
🔐 **固化机制,拓展领域**:北京市已建立起跨部门的联动工作机制,并不断拓展治理范围,将个人信息保护的触角延伸至更多行业和场景,丰富了治理内容,旨在形成全方位、系统性的治理格局。
👤 **聚焦公共场所人脸识别**:专项治理重点关注在商场、车站、景区、学校等公共场所,对人脸识别信息的收集、使用和管理进行规范,打击未经授权或不当收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行为。
🛒 **规范线下消费场景个人信息收集**:治理行动深入到酒店、商超、快递、餐饮等与市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线下消费场景,要求相关经营者依法合规收集和使用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如交易记录、联系方式等,防止信息滥用。
🚗 **多行业覆盖,细致入微**:此次治理范围广泛,涵盖了交通运输、住宿旅游、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物流商贸、休闲娱乐等多个领域,具体到停车场、酒店、学校、博物馆、商场、公园、公交、地铁、网约车等具体场所和业态,力求不留死角。
北京市纵深推进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
北京市委网信办会同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教委、市住建委、市交通委、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物局、市体育局、市园林绿化局、市邮政管理局等部门进一步固化工作机制,拓展行业领域,丰富治理内容,持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治理。
本次专项治理聚焦公共场所收集使用人脸识别信息活动和线下消费场景中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活动,治理范围主要涉及以下行业领域:交通运输(汽车站、停车场等)、住宿旅游(酒店、景区、住宅区、售楼处等)、教育培训(学校、线下教育培训机构、图书馆等)、文化体育(公共体育场馆、博物馆、美术馆等)、物流商贸(商场、超市、快递柜等)、休闲娱乐(演出场所、公园、电影院等)、自动售卖、出行乘车(公交、地铁、网约车、共享车)、商超支付、住宅区物业管理、快递寄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