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记录了作者的朋友因牙疼就医后,虽然得到了医生的建议和止痛药,但疼痛并未缓解,反而加剧。作者提供了冰敷止痛的建议,并解释了其原理,但朋友并未采纳,而是持续抱怨疼痛。作者对此感到不解和厌烦,认为朋友未能理性对待问题,并引发了关于男女思维差异以及在沟通中提供情绪价值的思考。
🦷 牙疼就医后疼痛未缓解,医生建议观察并可能根管治疗,但朋友并未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而是持续抱怨疼痛,甚至未尝试作者提供的冰敷缓解建议。
💡 作者提出冰敷止痛的建议,并解释了低温降低神经活性的科学原理,但朋友仅以表情包回应,未正面沟通或尝试,显示了在面对问题时的被动和回避。
🤔 作者对朋友的行为感到不解,质疑为何有理论和实践支持的方案不被尝试,即使个体差异导致无效,也应进行尝试。这引发了对男女思维差异以及沟通方式的思考。
💬 作者认为朋友需要的是情绪价值和共情,但自己不擅长哄人,且认为解决根本问题才是关键,这反映了在亲密关系或朋友关系中,沟通方式和需求理解的差异。
昨天的事,一个女性朋友早上跟我说牙疼醒了,中午去了医院,好像是蛀牙。医生简单看完了说在等两天,不疼了再补一直疼的话就把牙神经取了(应该是根管吧),开了止疼药就让她回去休息了。
她说检查完更疼了,我让她弄冰袋敷着能好点,然后做点别的事转移注意力,跟她说了理由:一是我也牙疼过就是冰敷缓解的,二是低温降低神经活性。过了两小时跟我说睡醒了还疼,也没做冰敷。我让她信我的去试试也不正面回答,只发表情包,一直到晚上都在说牙疼的要死,我也不高兴搭她话了。然后说今天又被疼醒
我猜她需要的是情绪价值,要共情她哄她,不过我阴阳怪气有一手哄人确实不会,再者也不是女朋友,而且这也解决不了问题该疼还是疼,所以发现这个趋向我就厌烦了。这算是男女思维差异吗?为什么有理论和实践有效的方案就不做然后一直抱怨,而且就算个体差异导致该方法无效也都不愿意试一下,也没成本没坏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