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两篇来自 Geoffrey Woo 的博客文章,他早年从斯坦福的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然后走上了移动互联网创业,再到社交营销技术和消费品创业,现在的工作融合了娱乐业,体育与高科技风险投资。是一个有趣的跨领域“样本”。
Geoffrey Woo 是 Anti Fund 的联合创始人兼管理合伙人,这个风险投资基金是他于 2021 年与拳击手&大网红 Jake Paul 共同创立,专注于投资 AI、机器人技术、先进软件和高增长消费品牌等领域 。他的博客上写到,他对人类身心表现、系统架构和组织设计有深入研究,致力于在 AI 主导的未来中探索人类的独特价值。
这篇文章他的核心观点是在 AI 智能体将会越来越普及的时代,创造自己项目的人和组织领袖,必须培养独特的判断力与品味。而这又来自于敢于做不同的事情, 并且偏执地努力做到最好,这样才能获取属于人类的超出算法的直觉优势。
我推荐这篇文章,因为我也从一些从头利用 AI 思考与构建自己组织的人身上获得了启发,比如“以人类价值为核心”的人工智能交易与投资公司,以及依托 AI 驱动的生命科学创业公司和“自动化科学研究”机构,以人类想象力搭配人工智能系统的独立电影与游戏工作室等等。
这些前沿的系统设计理念,不仅能启发企业运营,对个人的学习与工作方式也非常有帮助。
希望今天的文章对你有启发。
如何在 AI 代理主导的世界里做一个人类 CEO
解决问题的艺术,在于如何聪明地将复杂的问题拆解成更简单的部分。我还记得在斯坦福读研究生算法课时,读到 Jeffrey Dean 的经典论文《 MapReduce 》,那是个完美的例子。
MapReduce 的思路很简单:把一个庞大的任务切成更小的块,分别并行处理,最后再把结果合并起来。听起来简单,但正是这个概念,让 Google 有能力处理互联网级别的海量数据。
今天,我在商业世界中看到了类似的机会——借助 AI 代理来做类似 MapReduce 在数据领域做的事。也就是说,把一项复杂的业务挑战,拆解成更小、更专业化的任务,交由不同的 AI 并行处理,最后再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结果。这是计算机领域已经验证有效的模式,而这个类比将会重塑未来企业的运作方式。
那么,现实问题来了:作为一个人类,你要如何做好准备,去应对这种全新的竞争范式
MapReduce 基础解析
MapReduce 基于两个核心操作:“map”和 “reduce”。你从一个大型数据集开始,比如说,过去 24 小时内所有网页搜索的日志。与其让一个系统一次性处理所有数据,不如先将它切成多个小块。每一小块可以被并行处理,通常分配到多台机器上。处理完之后,再把所有部分结果收集起来,合并成一个完整的输出。
这种方法解决了两个大难题:性能和可扩展性。通过分布任务,大大减少了处理时间;通过任务模块化,当数据量增长时,也更容易添加新的计算节点,实现横向扩展。最终的结果就是一个更灵活、更能容错的系统。
把 MapReduce 思想应用于你的公司组织架构
现在,你的公司可能还是按照技术职能或者业务线来划分组织架构。但未来的组织模型可能是一个一体化的超级 AI 来负责一切。
不过,从美学直觉上来说,这种“神一样的 AI 模型“统领一切并不对劲。更合理的想法是:由多个可以并行工作的、容错性强的、专精不同任务的 AI 代理组成一个有智能调度能力的系统。相比起一个无所不能的超级 AI,后者才是更贴近现实的心智模型。
想象一下未来的场景:你能够随时调动这样一组 AI 代理团队。此时,MapReduce 的概念就变得非常有参考意义——只不过这次我们不是在切分数据集,而是在切分一个商业难题,把它拆解成一个个可串联的任务流程,每个任务交给最擅长这类问题的 AI 模型来处理。这种做法和设计思路,在最前沿的从业者中已经比较常见了。
但接下来真正重要、还没有被充分讨论的一步是:你该如何将你的公司组织架构重新设计,使它能够映射到一个由 AI 代理构成的系统?同时,你又该如何成为这样一个系统中的优秀“乐队指挥”?
如何用 AI 代理重构公司,以及如何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类
MapReduce 论文为大数据时代提出了一个关键洞察:把一件复杂的事情拆分成多个简单的子任务并行处理,然后合并结果。今天,我们正站在一个类似的架构转变的门槛上。不同的是,这次转变不是发生在计算机系统上,而是发生在你的组织架构上。
范阳注:高级智能总会体现在新组织 organization/新生命体 organism 的产生。
你需要重新设计你公司的架构,使其能够适配一个由自主智能代理组成的世界。今天,你的“代理人”是人类;明天,其中一部分将是 AI;再往后,所有的代理都将是 AI。
在这个新范式中,最关键的能力是整体的 “合并函数”——也就是说,你如何裁决那些来自不同 AI 代理的、彼此矛盾的优先级和目标函数?其中大多数判断其实是可以被自动化的,因为“合并”本身在技术上是已被理解的过程。
然而,最有价值的判断不是逻辑线性的,而是与品味有关的非线性选择。因此,作为一个人类,你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发展你的品味。
范阳注:这里我和人工智能一起撰写了一个类比更好的解释:
想象一下你在厨房里做一顿大餐:你有不同的厨师,每个人负责一道菜。有的人擅长切菜,有的人擅长炒菜,还有人专门做甜点。这些厨师各自有自己的食谱和节奏,但最后你还得把所有菜一起装盘送上桌成为一次完美的“夜宴”——这就是“合并”的过程。
在这个新模式下,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扮演好“厨房调度员”的角色,像是“导演”和“交响乐团的指挥”:你要决定哪道菜先上、哪道菜后上,怎么让每个厨师的努力最终形成一桌丰富且和谐的美味。
好消息是,凡是有“固定规则”的部分,例如“汤要最后才裹浇头”“配菜要先切好后烹饪”,这些都能让厨房里自动化——比如设定定时器、程序化地分配食材,机器都可以照着流程走。这相当于把大多数“合并”决策交给系统,让它自动处理。
但最关键的那一眼到那一口,是“根据口感和氛围做微调”的部分。比如你突然觉得这道菜味道不够,需要多放点神秘香料;或者这盘甜点太腻,要换成清新的水果降低甜度。这些“非线性的决定”就像大厨对整体色香味的把控,它不是写在食谱里、让机器自动就能做好的,而是要你用“品味”来判断,甚至就是即兴的艺术。否则,再精细和精密的控制流程也会呈现一顿平庸的饭局,甚至扫兴的体验。
绝大多数人都以为自己有品味,但其实没有。你的“品味”不过是你最喜欢的播客主持人或社交平台 shitposter的话的拼贴和衍生。你所谓的“品味”,在整个人类知识的语料库面前几乎微不足道。更别说现在聪明人还在持续生成你根本处理不过来的合成数据。
要想发展出真正有用的品味,你必须掌握别人没有的独特专有数据或洞察。这意味着你得去做别人没做过的事,赢得别人还没想到的艰难认知。你必须不断积累这些洞见和经验,才能相对于一个通用AI CEO获得竞争优势。。
也许,现在你最重要的目标就是:优化你的人生,以发展这种稀有的“品味”。否则,就会有另一个人类把你彻底自动化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