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多地持续高温,气温屡创新高,促使城市纷纷探索应对策略。一方面,各地通过开放纳凉点、优化公共空间等方式,为市民提供免费的避暑场所,体现了城市治理的人性化和精细化。这些纳凉点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共享,更在重塑社区关系。另一方面,高温催生了“清凉经济”,空调、冷饮销量激增,避暑旅游火爆,昆明、贵阳、哈尔滨等城市成为避暑热门目的地。这表明,在应对极端天气的同时,城市也找到了激活消费、推动文旅融合的新机遇,展现了城市发展的韧性和创新力。
🌡️ 城市积极构建“无需购买”的共享清凉空间:为应对持续高温,深圳、武汉、成都、郑州、重庆等多个城市纷纷开放地铁站、人防工程等公共空间作为免费纳凉点。这些纳凉点配备了座椅、通风系统,部分还提供阅读、健身等功能,将公共空间转化为共享的避暑载体,体现了城市治理对民生需求的精准回应和公共服务的精细化、人性化,也拉近了邻里关系,增加了城市人情味。
💡 纳凉点功能多样化,提升市民获得感:不同类型的纳凉点,如公共设施类、服务机构类、商业及社会场所类,共同构成了互补的避暑网络。例如,成都地铁站内的纳凉区设有书屋、自习室,郑州地铁的便民服务点提供阅读书架和防暑药品,武汉社区纳凉点还结合了幸福食堂和健康纳凉角。这些多样的功能设计,让纳凉点超越了单纯的避暑场所,成为提升市民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公共服务载体。
📈 高温催生“清凉经济”,激活消费新增长点:持续高温不仅考验城市治理,也极大地拉动了消费市场。空调、碳酸饮料、冰淇淋等清凉商品销量猛增,清凉眼罩等小物件也成为爆款。同时,商场、超市等避暑消费场景也间接带动了“顺便消费”。此外,避暑旅游成为“清凉经济”的增长极,昆明、贵阳、哈尔滨等以凉爽气候著称的城市成为热门目的地,文旅产业也借此机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 极端高温成为常态,城市治理面临新挑战: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加剧了极端高温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今年夏天的多轮高温天气,甚至影响到以往的“避暑胜地”东北地区。这使得城市如何有效应对高温下的民生需求、保障城市正常运转,成为衡量城市治理精细化程度的重要维度,也对城市韧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7-25 09:00:00
台风“韦帕”给华南送来的短暂清凉已过,全国各地的热感持续升级。今年夏天的热,确实有点“离谱”——重庆潼南、四川合江等地6月就飙出40℃以上气温,打破同期纪录;7月中旬第二轮高温更猛,全国29个省区市的1400个观测站超35℃,西安、咸阳等地冲到42℃,新疆吐鲁番东坎甚至热到45.7℃。高温天里,全国各地“整活”不断:广州、济南的商场大屏循环播放空调动画,青岛摩天轮变“赛博风扇”,网友调侃这是“望扇止热”。视觉降温创意拉满,却终究是精神安慰。更实在的是,山东、河南、陕西等地已行动起来,开放了一批纳凉点,空调、饮用水、防暑药配齐,有的还能阅读、健身。这些多样化的功能,让纳凉点不再仅仅是一个躲避高温的场所,更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高温带来的,不只是避暑需求的激增,更悄悄搅动着消费市场的风云。空调、冰淇淋等清凉的“刚需”产品销量猛涨,避暑旅游也火得发烫。统计数据显示,昆明、贵阳、哈尔滨这三座城市成为全网避暑关注热度的前三。

高温时节亲水活动十分受欢迎(图:视觉中国)随着高温热浪成为夏天难以回避的日常,纳凉避暑已成为公众的普遍需求。众多城市的应对各有千秋:有的以功能多样的纳凉点传递民生温度,将公共空间化作共享清凉的载体;有的依托清凉资源激活经济活力,推动“清凉经济”与文旅、消费融合。这些差异化的实践,既回应了公众的避暑需求,也让高温季的城市绽放出独特张力。
“清凉”无需购买
热浪如潮,席卷多地。对抗高温,人们常靠空调、风扇、冷饮这些“标配”,或是去商场蹭凉,这些多少都离不开消费。但如今的城市里,还生长出另一种应对方式——遍布街巷的纳凉点。这些纳凉区域正把“清凉”化作无需购买的共享公共资源,为酷暑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份实在的慰藉。近日,持续高温的深圳就因一件事引发热议:当地用地铁站的空闲区域,设了临时纳凉区,专门给市民尤其是户外劳动者歇脚。有人说,这些纳凉区是“装得下公文包,也装得下安全帽”。事实上,这样的“清凉”不只是深圳有。2025年入夏以来,为满足居民在高温天气下的避暑需求,武汉、重庆、济南、郑州、成都等多个城市陆续开放了不少公共纳凉点。不少城市与深圳类似,将地铁站点作为纳凉点。成都地铁全线网423座车站均设纳凉区,配备座椅和通风系统,孵化园、火车南站等站点的地铁驿站设有书屋、自习室;郑州地铁开放35处人防便民服务点,配备休息桌椅、阅读书架、防暑药品等。重庆除了开放地铁站点供市民纳凉,另有40处人防工程纳凉点也已经向群众免费开放。梳理发现,目前公共纳凉点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公共设施类,另一类是服务机构类,还有一类是商业及社会场所类。

这些不同类别的纳凉点,属性与功能虽有差异,却共同构成互补的避暑网络。公共设施类凭借自身的公益属性,成为覆盖范围较广的基础避暑场所,市民无需额外条件即可使用;服务机构类针对特定群体的需求,将日常服务与纳凉功能结合,提供相应的便利;商业及社会场所类在自身运营过程中开放部分空间用于纳凉,体现了社会力量在公共服务中的参与。此前,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教授王云飞受访时就表示,地铁站设置纳凉区,看上去只是公共空间对普通市民开放的一件“小事”。但对许多在地铁站附近生活的居民或工作的户外劳动者来说,就是一件“大事”。“城市的公共服务,不是概念、噱头,每一个设施、每一项服务的细节,都关乎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他说。“小事”藏着深层的城市治理逻辑。“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当谈论一座城市是否成功时,真正的标准在于它能否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前不久,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也指出城市工作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城市在纳凉点上的探索,实际上是精准回应了高温下的民生需求,正是公共服务精细化、人性化的体现,彰显了公共空间的包容性和共享性。同时我们观察到,纳凉点也在重塑社区关系。在现代城市中,“附近”的消失让邻里互动弱化,而纳凉点作为公共空间,让居民因避暑需求重新聚拢。武汉的实践尤为典型——这里将社区的各类民生服务与居民的纳凉需求结合,全市1763个社区纳凉点功能丰富,不仅提供凉爽空间,还有幸福食堂推出清热“败火”的菜品,60岁以上老人可享折扣且部分能配送上门,一些社区还开放了“健康纳凉角”。值得注意的是,当地的一些区还专门发布了社区纳凉点建设管理规范,让便民更可持续。在满足避暑需求的同时,也让“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居有了交谈契机,让城市空间更有人情味。
“热”出来的“清凉经济”
推动各城市开始探索纳凉点的背景,源于近年来夏季的持续高温。在全球气候变暖、大气环流异常的背景下,研究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极端高温事件在大部分地区显著增加,极端高温日数延长、极值增大,夏天变热、变久已成常态。


而城市特有的热岛效应,让沥青路面、建筑集群吸收太阳能量后辐射更多热量,导致城市温度通常高于周边农村,在高温背景下更易积聚热量,进一步加剧了避暑需求。
今年7月上半月,已接连有两轮大范围高温天气过程登场,仅看最高气温和高温持续天数便足以让人汗流浃背。黄淮、江淮、江汉、江南等地高温日数普遍达到5至8天,部分地区甚至持续9至13天。7月3日至8日,全国超过35℃的影响区域达315万平方公里,影响人口达到9.2亿,山东烟台、江苏盐城等11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的最高气温刷新历史极值。此外,今年的高温热浪平等地席卷各地区,以往的“避暑胜地”东北也被卷入这场全国“桑拿”。6月底的东北,多地气温却反常飙升到35℃以上,连中国最北端的漠河北极村6月26日都出现了36℃的高温。7至8月副热带高压常位于江南、江淮一带,今年却是异常偏北,直抵东北。在其影响之下,山东、辽宁、吉林等地难逃闷热“蒸煮”的命运,沉浸式体验到南方同款湿热夏天。不少北方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吐槽近期的高温高湿天气,“最近身上都黏黏的”“像让牛嗦喽了一口”“以前觉得南方人天天洗澡很夸张,现在轮到自己恨不得一天洗三遍。”持续高温的态势,既考验着城市的治理能力,也在客观上对城市消费格局产生影响。从治理层面看,如何应对高温带来的民生需求、保障城市正常运转,成为衡量城市治理精细化程度的重要维度;从消费角度而言,高温催生的清凉需求,也为城市的消费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增长点。经济学中有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叫“一度效应”,指气温发生1℃的变化,商品的销量就会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效应首先体现在日常清凉商品的热销上。今年6月,空调成为绝对刚需,苏宁易购数据显示,新一级能效空调的销售同比增长82%,空调清洗订单量更是激增188%;碳酸饮料、冰淇淋等消暑食品的成交量环比增长超75%,清凉眼罩等小物件也成爆款,销量环比暴涨超10倍,直观展现了高温对即时消费的拉动作用。除了直接购买清凉商品,人们也在主动寻找清凉的消费场景。商场、超市凭借舒适的室温和避雨环境,成为市民纳凉遛娃的首选,间接带动了“顺便消费”。以武汉为例,避暑季叠加周末,部分商场的人气较5月底显著提升,顾客平均停留时间延长,让“纳凉”与“消费”自然融合,为商家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当清凉需求从城市内部延伸向远方,避暑旅游便成为“清凉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增长极。一批城市凭借独特的清凉资源站上消费C位,这一点从传播数据来看即可印证:微热点研究院的数据显示,6月19日至7月8日,在避暑热点目的地城市及避暑游的网络传播信息中,昆明、贵阳、哈尔滨因夏季平均气温低等优势,成为网络传播热度前三的避暑热点城市。

进一步观察这些上榜城市,不难发现它们的共同吸引力——除大连、三亚、厦门等海滨城市外,更多是凭借夏季温度相对较低的特质突围,比如昆明夏季最高温极少达到25℃以上。这些城市以凉爽的气候和优质的自然资源为核心,构成了避暑旅游的主力阵营。在文旅领域,“清凉经济”的带动效应尤为显著。新疆的雪山草原、东北的林海氧吧、福建的亲水沙滩等,均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文旅动能,推动避暑旅游从单一观光向深度体验升级,让远方的“清凉”成为吸引游客的核心竞争力。马蜂窝、美团等平台的数据印证了这股热潮:“夏日避暑好去处”搜索环比增长133%,“避暑游”搜索量同比飙升664%,青海等西部省份城市成为高频选择。中国旅游研究院2023年的数据显示,当年避暑旅游及相关市场规模已达1.2万亿至1.5万亿元,这些自带“清凉基因”的城市正是这一庞大市场的核心载体。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依托自然资源的“清凉经济”,还是聚焦城市空间的“纳凉经济”,本质上都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而第三产业的核心在于“服务”,这就要求城市相关业态在服务质量和体验上持续深耕,以精细化、人性化服务满足多元的清凉需求,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获取更多RSS:
https://feedx.net
https://feedx.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