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7月25日 09:48
“鱿鱼游戏3”扑街,但韩流是一场“内容出口”的“阳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鱿鱼游戏》的全球热播,揭示了韩流作为一种“内容产业战略”的成功。韩国凭借其“出口基因”,从90年代起便着眼全球市场,利用数字技术和平台化生产,将韩剧、K-pop等文化内容推向世界。从亚洲热潮到全球共鸣,韩流经历了从“文化产业”到“内容产业”的升级,并不断通过技术创新(如虚拟偶像、元宇宙)拓展边界,形成了强大的全球文化软实力。文章深入剖析了韩流从1.0到3.0的战略演变,强调了其在叙事能力和创作生态上的优势,并为国内文化产业提供了借鉴。

🇰🇷 韩国文化产业的“出口基因”:韩国国土面积和人口规模的限制,促使其从制造业到文化业都具备天然的“出口导向”,从90年代起便有意识地面向全球市场输出文化产品,并逐步迈向世界舞台,成为一种稳固的文化趋势。

🦑 《鱿鱼游戏》的全球破圈密码:该剧通过将童年游戏与生死竞赛结合的创意设计,以及精准刻画当代社会困境(如青年危机、阶级固化),引发了全球观众的共鸣,其“符号翻译的普适性”是横扫全球的基础。

📈 韩剧的进化路径与议题转向:从早期的家庭伦理、职场情感,到近十年的社会深层问题(如阶级固化、贫富差距),韩剧展现出惊人的批判性和想象力,准确捕捉并表达了时代情绪,引发广泛情感共振。

💡 从“文化产业”到“内容产业”的升级:韩国文化政策从早期强调艺术性和国家文化形象的“文化产业”,转向以商业化、市场导向和可盈利性为核心的“内容产业”,通过“K”品牌战略和平台化运营,实现了文化输出的规模化和经济回报。

🚀 韩流3.0时代的全球共振与技术创新:借助Netflix等平台,《鱿鱼游戏》等作品实现对欧美主流文化的“反向输出”,韩流内容直面“全球青年焦虑”。同时,虚拟偶像、元宇宙等技术创新正重塑文化产品的消费方式,构建“沉浸感”体验,引领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鱿鱼游戏》第三季播出后,口碑迅速下滑,豆瓣评分仅为6.4,许多观众批评剧情重复、创新乏力。然而,即便如此,这一IP依旧打破Netflix全球播放纪录,它折射出韩流作为一种“内容产业战略”的成功:它早已不再只是偶然的文化输出,而是国家战略的“阳谋”。

一、韩流的全球战略起点:文化出口是一种必然

韩流的成功,首先源于韩国长期面向全球市场的结构性逻辑。

我曾有一位首尔朋友,在疫情前供职于上海某外企,她的家族在韩国经营农机生意,却只出口埃及市场。

韩国国土面积不大,人口五千多万,与浙江省份相当,内需市场不足以支撑产业发展。因此,韩国从制造业到文化业,几乎都具备天然的“出口基因”。做生意要向外走,做文化更是如此。

正是这种全球化的视野与策略,使得韩流自90年代起就不满足于“亚洲热潮”,而是坚定不移地迈向世界舞台。从电视剧、音乐,到网络漫画、真人秀综艺,韩国文化内容通过YouTube、Netflix、TikTok等平台全面出海。

2021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已有超过1.5亿人观看过韩流相关内容。而《牛津英语词典》更是在同年新增了包括“韩流”、“韩剧”、“韩漫”、“吃播”等词条。韩流已成为一种稳固的文化趋势,伴随数字技术和网络化媒体生产——消费模式的引入,韩流成为全球热潮。

二、《鱿鱼游戏》为何打动世界

以《鱿鱼游戏》为例,它之所以能破圈成功,一方面在于极具冲突感的创意设计:将童年游戏与残酷的生死竞赛结合,用糖果色的视觉语言包裹暴力,制造强烈的认知反差。观众既熟悉又陌生,不需要任何文化预设便能轻松代入剧情,这种“符号翻译的普适性”,是它得以横扫全球的基础。

另一方面,《鱿鱼游戏》精准刻画了当代社会的困境,引发共鸣。参赛者的“走投无路”与现实中的青年危机高度重合。而游戏外的“贵宾”象征食利阶层,他们的冷漠与剥削映射了全球化的结构性矛盾。

另外本剧也显示了对人性的反思与失望,剧中角色多为“恶徒”,玩家自相残杀的情节满足观众对人性自私的预期,以及反映移动互联网时代信任危机与社交疏离的现状。

在剧尾彩蛋中又出现了新人物——奥斯卡影后凯特·布兰切特惊喜登场。并且奈飞正在筹备“鱿鱼游戏”在韩国版之外的衍生版本。

三、类型多元与议题转向:韩剧的进化路径

除了《鱿鱼游戏》,韩剧在过去二十年间的进化也值得关注。早期如《请回答1988》《我叫金三顺》等作品,多聚焦家庭伦理、邻里温情与职场情感,贴近日常生活,在东亚儒家文化圈内拥有极高的共鸣度。这一阶段,韩剧以情感与伦理叙事赢得了亚洲市场。

近十年来,韩剧主题日益聚焦社会深层问题,展现出惊人的批判性与想象力。例如,《秘密森林》揭露司法腐败,《寄生虫》以黑色幽默描摹阶级裂缝,《王国》《釜山行》则借丧尸题材隐喻全球化的“无政府主义”。

这些剧作虽立足韩国现实,却因其触及了当代全球社会的共通焦虑——青年失业率上升、阶级固化、社会孤立——而得以引发广泛的情感共振。

韩剧的这一转向,体现出文化产品与社会情绪之间的高度共振:它不仅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更能准确地捕捉并表达出时代的情绪。

四、“文化产业”与“内容产业”:一场策略性的替代与升级

韩流的发展路径,它已经从“文化产业”转向“内容产业”。两者虽有重叠交叉,但侧重点却不同。

“文化产业”是一个较早提出的概念,最初强调艺术性、创意与国家文化形象的建构,涵盖广播、电影、音乐、报纸、广告、体育等多个领域。在20世纪90年代,韩国政府首次将文化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设立文化产业局,并在金大中政府时期大力投资影视制作,推动了韩剧、韩影的亚洲热潮,如《冬季恋歌》在日本的巨大成功,便是文化产业战略的典范。

而到了2008年以后,随着数字化与平台化趋势的增强,韩国文化政策逐步转向“内容产业”。它更强调具体内容的创作、商业化和市场导向,着力于将影视、K-pop、网络游戏等文化产品打造为“可出口、可复制、可盈利”的企业化内容。

李明博政府上台后,更提出以“K”品牌为核心战略,从文化输出上升为“内容出口”,同时设立韩国创意内容振兴院,对外推动文化贸易,对内支持原创内容、构建产业链。

“文化产业”强调文化认同、艺术表达与国家软实力的构建;而“内容产业”则更倾向于市场运营、品牌效益与全球传播能力。两者并非割裂,而是一种递进与迭代:前者构筑基础与价值体系,后者更注重规模化的传播与经济回报。

五、从韩流1.0到3.0:战略演变下的全球文化软实力

韩流1.0阶段是文化产业主导的亚洲化时期,以电视、电影为媒介建立韩流初印象;那么从2008年起,韩流进入内容产业驱动的2.0与3.0阶段,借助数字平台完成了全球化突围。作为资深韩流迷,我来梳理一下韩流的发展脉络:

韩流1.0:亚洲起势,文化工业的萌芽

韩流的最初面貌,是在韩国本土文化工业逐渐摆脱边缘状态、开始有意识地向外部世界输出之时建立起来的。

在20世纪90年代初,韩国的电影、电视和音乐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国家经济与文化体制经历转型,新兴的民主化浪潮以及广播电视制度的放开,为本土文化内容的制作与传播奠定了基础。

韩剧《爱情是什么》《蓝色生死恋》等家庭伦理剧,以其熟悉的情感结构和东方审美在中国、日本、东南亚地区引发热潮;偶像团体如H.O.T、BoA、神话等逐步向中国和日本拓展。

韩国政府开始觉察文化产业的国家战略价值,例如金泳三政府提出“电影等文化产品的出口价值不亚于汽车工业”的政策口号,推动文化产业机构的设立与投资机制改革。

这是一个以电视和音乐为先锋、以东亚文化圈为主要输出地、以文化自觉为初步驱动力的“原型韩流”。

韩流1.0的核心,是“文化商品”概念的觉醒——文化不再只是艺术表达,而是可以创造出口和竞争力的“产品”。

韩流2.0:一场技术与文化的协同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韩流不再局限于东亚地区,而是在数字媒体的推动下,逐渐在欧美和全球青年文化中站稳脚跟。这一阶段,韩流完成了从“文化输出”到“全球交互”的跃迁。

这在于以下三点:

1. 社交媒体成为核心传播渠道:YouTube、Facebook、Viki等平台成为韩流内容扩散的重要工具,K-pop的视频和应援文化借助社交网络构建了跨国粉丝社群,形成“去中心化”的流通模式。

2. 文化内容高度专业化和产业化:娱乐公司如SM、YG、JYP打造的“练习生——偶像”体系成为文化产品流水线的典范,韩国游戏产业也进入全球市场,诸如《地下城与勇士》《AION》等MMORPG类游戏在中国和东南亚广受欢迎。

3. 文化政策从“放手”到“扶持”:李明博等政府强化对文化的企业化管理,通过“韩流品牌”策略,将文化产品定位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出口项目,并设立诸如韩国创意内容振兴院等机构进行资本与制度保障。

韩流2.0是“数字文化工业”的成熟阶段,其核心特征是跨平台协作、粉丝经济的出现与内容产业的全球化商业拓展。

韩流3.0:全球共振,一个数位帝国的形态

韩流进入3.0时代,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文化共鸣”。这一阶段,韩国文化产品已经成为全球主流文化场景中的话题和符号。

其中几个关键变化尤为显著:

1. 韩流在Netflix上反向输出:随着《鱿鱼游戏》《寄生虫》《王国》等剧集和电影在Netflix等平台全球爆红,韩流从亚洲文化圈扩散至欧美主流文化语境,甚至成为奥斯卡、艾美奖等国际权威舞台的主角;

2. 从“本土故事”到“全球议题”:这一阶段的文化作品不再局限于韩国家庭、职场和爱情等,而是直面阶级固化、贫富差距、网络异化、人性挣扎等“全球青年焦虑”。《鱿鱼游戏》用“生死游戏”反映社会绝望,《寄生虫》用黑色幽默解剖资本逻辑。

3. 政府策略转向“协同管理”与“知识产权保护”:文在寅政府以“不干预但全力支持”为指导,设立文化内容基金、加强版权保护体系,避免产业泡沫化与掠夺性合作。

4. 虚拟偶像:韩国是全球最早推出虚拟偶像团体的国家之一。早在2019年,AI偶像组合“Eternity”便已出道,该团体的成员由AI生成,每一位都拥有独立人设、社交账号,甚至粉丝应援机制。她们不需要休息、不受绯闻干扰,甚至可以“永不老去”,成为真正的“理想投影”。

她们不仅参与音乐发行,还能出演虚拟剧集、代言元宇宙品牌、参与数字资产交易。背后所依托的是AI视觉合成、声音模拟、NLP对话生成等技术的深度融合,使偶像变成一种“可被训练”“可被运营”“可被编程”的文化资产。

5. 元宇宙韩流:自2021年以来,“元宇宙”成为韩国文化科技战略的关键词。韩国政府不仅发布了《元宇宙产业振兴战略》,还建立了“元宇宙联盟”。

SM娱乐推出的“SMCU”,就是一个构建虚拟世界、故事宇宙与现实演艺交织的新系统。旗下女团aespa的四位成员各自拥有“ae”,并在MV、演唱会、元宇宙空间中与观众“共生”。

这种交错现实与拟态体验的方式,彻底重塑了文化产品的消费方式,也预示着未来韩流的发展将不再受限于物理空间,而是通过“沉浸感”完成内容支配权的再造。

回顾三十年韩流的发展轨迹,我们会发现一个渐进的转变:从以电视和电影为载体的“文化产品”,转向AI驱动、虚拟构建、平台整合的“文化系统”。韩国所做的,不仅是输出内容,而是在全球文化竞赛中率先构建出一套属于自己的叙事机器。

韩流的伟大在于,通过文化布局从边缘语言走入世界主流叙事的中心。韩流的扩张是一场三十多年的深远布局以及对“普世价值观”的深度把握。

我们国内文化产业也是朝阳,短剧、网文出海登陆拉美、东南亚等地;抖音、快手、番茄小说、TikTok等平台,成为新一代文化工业的发动机。与韩国相比,我们拥有更厚重的历史资源,更广阔的文化母体,差距不是内容,而是讲故事的能力,更是让作家敢写、编导敢拍的创作生态。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韩流 内容产业 文化战略 鱿鱼游戏 文化输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