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7月25日 09:48
最热三伏天,低欲望的年轻人掏空口袋“吸阳气”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在全球气温升高和生活节奏加快的背景下,中国年轻人对养生的热情日益高涨,“三伏天”成为重要的养生节点。许多年轻人放弃冰饮,积极参与“冬病夏治”,如贴三伏贴、艾灸等,以调理身体、对抗亚健康。这种养生行为已从“邪门”升级为“邪修”,催生了庞大的养生消费市场,从线下中医馆、养生馆到线上DIY养生单品,年轻人正以“补偿式续命”的心态,将健康投资融入日常消费,追求便捷、高效的养生方式,并从中获得心理上的掌控感和安慰。

☀️ 年轻人养生行为升级,“天灸”成热门:面对全球变暖和生活压力,中国年轻人将“三伏天”视为重要的养生时机,积极践行“冬病夏治”。他们主动拥抱高温,拒绝冰凉,通过晒背、喝热水等方式“吸阳气”,并严格按照养生流程调理身体,如进行三伏贴、艾灸等,以改善亚健康状态,这已成为一种“补偿式续命”的生活方式。

🏥 中医院与养生馆火爆,催生“养生经济”:各地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三伏贴、三伏灸等门诊异常火爆,预约难成为常态。同时,养生馆也成为年轻人的“第二战场”,刮痧、拔罐、艾灸等项目深受青睐。数据显示,民间中医馆和养生保健机构数量大幅增长,养生消费已形成规模化产业链,推动了相关消费品类的增长。

🛍️ DIY养生与便捷单品受追捧,性价比凸显:许多年轻人从线下养生体验进阶到线上DIY,自行购买三伏贴材料包、艾灸套装等,以更低的成本在家进行养生。他们热衷于购买各类养生单品,如蒸汽眼罩式三伏贴、祛湿泡脚球、养生茶包等,这些产品结合了新中式包装和年轻人感兴趣的卖点,满足了他们对便捷、省事养生方式的需求。

💡 养生消费的心理学与“确定性”投资:年轻人购买养生单品,不仅是对身体健康的投资,更是一种心理上的“确定性”消费,能帮助他们找回对身体的掌控感,缓解健康焦虑。即使明知部分产品成本不高,但为图省事、愉悦心情,他们仍乐于为这些便捷的养生解决方案买单,这反映了他们在消费主义解构与健康焦虑之间寻求平衡。

📈 养生市场潜力巨大,功效与便捷性并存:从瓶装绿豆水到“养生人的冰美式”,带有功效的饮品和养生概念包装的消费品正在抢占市场。年轻人不仅追求0糖0脂,更希望饮品“有功效”。未来,能够满足年轻人少付出、简单、不改变生活方式的养生产品将持续增长,心理暗示在养生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全球气温越高,中国年轻人越要养生。中文互联网上,“三伏”已经秒杀清明端午甚至中秋,是除了春节以外最热闹的时令节日。

年轻人是不爱花钱,但是续命除外。

在今年的高温天气下,大批群体在三伏天的养生行为,已经大有从邪门升级成邪修的意思。天气越热越要晒背,这是老天爷给予人类的“天灸”,而温度越高越要坚持喝热水,40度了也不能一时贪凉摄入冰饮。

年轻一代养生爱好者坚信,这个时期是调理身体的最好时机,并为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吸阳气”日程。大家主动拥抱高温,拒绝冰凉舒爽,就是顺应气候变化的规律。利用这极致的“天时”来调理身体,对抗现代生活积累下的亚健康状态。

养生的流程,对应三伏的时间阶梯分成三轮,基本都是一层表皮、二层肌里、三层借天地之利。而一场围绕着“续命”展开的颇具规模消费图景,也随着热浪席卷而铺开。

一、冬病夏治,当代人的“补偿式续命”

头伏早上10点,广东人顶着台风天,也照样把中医院门口围得水泄不通。上百号人在三十几度的室外,排队等待贴上三伏贴。

祛湿,几乎是中国人一生的课题,现代人喜吃冷饮辛辣,饮食不规律,脾胃虚弱,脾虚生湿,中医说千寒易去,一湿难除。而夏季阳盛阴衰之季,三伏天气更是一年中阳气最足的时候,从中医角度来说,这三十天就是驱赶体内寒邪,调理身体的最佳时机。

据称无论是哮喘、风湿、鼻炎、皮肤病、痛经、还是更广泛的亚健康,都能通过“苦过三伏天”得到有效调理。

冬病夏治,治的就是身体那些无法被西药立竿见影根治的慢性疾病。

放在几年前,95后的晓宁绝对想不到自己会为了贴药膏早起,夏天于她来说,一贯是冰饮自由的季节

早上冰美式,下午冰奶茶,晚上加冰啤酒,零食冰西瓜、雪糕轮番,空调能开多低开多低,对“不能直吹”“不能过度吃凉”之类的信息嗤之以鼻。

身体上的变化总是缓慢且不易察觉的,晓宁起初是吃东西难消化,之前从来不过敏的体质开始吃些生冷辛辣就有反应。动不动就突发肠胃炎,每次感冒发烧免疫力低下,就会对应爆发一次之前从没起过的荨麻疹。

去医院检查,西医能做到的有病治病定向治疗,反反复复吃着消炎药,病情也是反反复复找上来。

直到听了同事的建议去看中医,医生对她说:“你这个身体就相当于反复着火,哪怕次次都紧急灭火,但也会在身体里留下痕迹,你要做的是调理,掐灭火源。”她听了觉得非常有道理。

古代人几千年,根本没有那么多生冷食物可以吃,人类身体的进化赶不上科技和生活方式的升级,从这个角度出发,她又一次相信了中医养生。

很多年轻人养生的契机,都是“代偿式续命”,以弥补欠债的心态,开启自己的第一个苦夏。

从入夏开始,晓宁就开始留意中医院的养生项目,越临近三伏天想挂的门诊就越紧俏。

同事告诉她,想看隔壁市有名的中医都要找黄牛代排,几百块钱才能买下一个号,并且很多的医院针灸、艾灸、贴三伏贴都没有办法走医保报销,但人照样爆满。

这个时代,过春节都没被拉动的消费力,反而在苦夏被养生拉动起来。

“哪里不适贴哪里”是当下的养生秘诀

各级城市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在夏季开设专门的三伏贴三伏灸门诊日益火爆。同时除这些场景外,养生馆就成了年轻人的“第二战场。

晓宁公司附近的艾灸馆,三伏天的预约已经排到了中伏之后。店长告诉她,尤其是今年入夏以来,基本都要从早忙到晚,连技师吃午饭都要轮着来。

刮痧拔罐、艾灸在近两年夏天成为热门养生赛道后,中医馆已经大有取代美容院的势头,因为年轻人发现,身体调理好了,皮肤自然白里透红。

229元的90分钟的关元灸或者升级为更强劲的火龙灸,主打排寒和温阳祛湿,哪怕已经是37度以上的高温,补阳气的项目在年轻人中仍然很有市场。

据虎嗅科技医疗组数据显示,仅2023年一年,中国的民间中医馆数量增加了1.2万家,同期,养生保健机构数量在多地都同比增长了53%;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社区医疗机构总诊疗量同比也增长了25.3%

从入伏开始,一个养生爱好者的日常会被排得很满,连几点起几点睡、生活习惯都有严格标准。初伏做什么,中伏吃什么,末伏怎么巩固都有严格的行程表。

养生不再是“信则有不信则无”的休闲选项,而升级为固定群体的生存刚需,伴随这个群体扩大的同时,养生消费早已推动出一系列新的产业链。

二、养生黄金期,养出新的消费品旺季

上海36度的天气里,兰戈在唯一没有空调的厨房里,把煤气灶开到最小火,花了将近半个小时才炒好一罐小米红枣姜茶。

“夏天就没力气很可能就是缺气血,脾胃虚,身体越寒的人越喜欢喝热的东西。”

养生爱好者生活习惯的改变,极大程度促动理疗项目的同时,也是拉动了养生日常消费品类目。

在践行食补不如药补层面,可以明显察觉到很多年轻人的接受度要比想象中高很多。也许是常年被冰美式吊打过的味蕾,可以让人不再闻“药”色变。

Z世代营养消费趋势报告》预测,2025年国内营养品市场规模将达到3200亿元。平均每位城市居民每年要花1000元在科学养生上,其中18-35岁年轻人占比达83.7%

在这个夏天开始之初,最先开始制作各式茶包的大多都是年轻群体。平常从不下厨的人,也会为了养生,学习怎么掌握火候。

把小米和姜丝炒到恰到好处也是技术活

起初大家还会去中医院定期挂号,从养生小白进阶后,很多人大有一副“久病成医”的架势,养生更接近一场经验赛,一旦开启了DIY养生单品的大门,就什么都想自己动手试试。

兰戈注意到,医院贴一次三伏贴要68元左右,三次一个疗程下来就要204元,贴过一个疗程后,医生告诉兰戈可以自己在家巩固,小棠立刻打开购物软件搜“三伏贴材料包”。对比了五家店铺的成分表后,她下单了中医院同款药膏和透气贴布。

算下来一次成本才12块,还能随时补贴,从买家秀来看,这样做的人还不在少数。

她也总结出了独成一套的“懒人贴法”,先在穴位上用马克笔做记号,再把药膏挤成小团贴上,现在兰戈闭着眼睛都能找准位置。

有成功案例后,她开始向更多项目拓展。兰戈在网上买的家用艾灸套装加艾条一共不到100块,养生馆艾灸一次 120 元,自己买艾条和艾灸盒才花 80 元,用三次就回本,剩下的都是纯赚。

这类直接消耗品的热销中,藏着年轻人的“性价比算盘”。

兰戈的养生清单,也逐渐从最初的三伏贴、艾条,慢慢扩展成了养生全家桶。补气血口服液早晚各一支,五谷杂粮粉泡豆浆可以当早餐,零食从膨化食品换成小米山药八珍糕、五指毛桃芡实糕。

批量养生衍生产品正在精准狙击不同场景的需求。

其中也注定包括以养生概念包装过的消费品,所以各种宣称符合冬病夏治理念的食品、饮品借势热销。

能保温的水壶是养生单品,因为能让你多喝热水;泡脚球在销售策略上也能添加上一条“祛湿气”,或许单纯用热水泡脚也能达成此种功效;眼罩能帮助养生,因为睡眠质量和健康指数密切相关。

家用消费品开始无限接近续命仪式的新型法器,但是身体的不舒适时时刻刻提醒着人们,我们需要健康,我们需要养生。而下单,就能买到更多让人心安的物品。

三、养生经济学,一场《黄帝内经》的中译中

养生在大众身边的渗透度,其实已经远超想象。

哪怕对养生不感兴趣,人们也总在超市买过或见过瓶装的绿豆水、红豆薏米水、陈皮山楂水等快消品。

显然谈糖色变的当代人,已经不满足于无糖茶和0添加,似乎带有一定功效的养生水在这样的消费基础上,大批量抢占日常生活快消品的市场。

000卡都没法满足当下年轻消费者,喝下的每一滴水都要“有功效”,正在入侵人们的消费习惯。

以上只能算“类养生”赛道里最便宜的单品。“养生人的冰美式”“养生调酒”等一系列商品,都接近一种宁可信其有的功效,高频出现在年轻人的生活中。

在现实生活场景中,哪怕是觉醒了养生意识的年轻人,大抵也没那么多时间和耐心去线下挂号、开几个疗程中药、贴上一后背的三伏贴。大多数人不会自己炒茶包,更没有精力自己做堆三伏天。

虽然大家也会相信“三伏天熬过就瘦”的口号,有执行的想法,但缺乏执行的动力。

更多年轻人对养生的诉求,是能建立在少付出、简单、不用过度改变生活方式之上。按理说养生本身就应是一件细水长流的事情,年轻人心中的持久养生不是骤然改变生活方式,而是从生活的小小改变做起,先习惯和接受,再谈养生和功效。

于是,年轻消费者,开始集体把目光投向那些新兴的养生单品上。

比如类似蒸汽眼罩式一撕就能用的三伏贴、艾草关节贴;气味好闻、同样的标榜有祛湿功能的泡脚浴球,能戴在手上由中药制成的小众首饰,山姆或胖东来出品的养生好物。

养生单品赛道为数不多大家产品拆解成本消费品。

例如一盒养生茶7不同口味不同功效袋装茶,套上新中式包装印上夏三月,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黄帝内经风格摘抄宣传就能卖上138盒的高价实质成本可能连个零头达不到

实际当下很多爆火的养生消费品构成必定遵循着自成一套的销售公式:

有一定功效的养生单品+新中式包装+撬动年轻人兴趣点点,就足够促动年轻消费者为其买单。

年轻人并非不知道茶包关节贴三伏贴的成本价,还是会为便捷省事单品买单就像家里做的家常菜固然干净、卫生、真材实料,但大家还是更愿意点外卖。

因为这样简单,快速,买了心情好。那些低欲望的年轻人而言,活着、并且能舒服地活着已经是最大的指望。

如果年轻人开始养生,出于生活习惯透支身体过后补偿,养生经济本质接近一场确定性消费花钱养生单品,某种程度上帮助大家找回一点身体上的掌控感花钱不是主动踏入消费主义陷阱,而是为了大幅改动日常生活习惯同时,自己做的健康投资。

大家清醒地解构消费主义,又虔诚地供奉健康焦虑,在付款瞬间完成自我救赎的幻觉,并乐于重复这个过程。

群体的精准需求,就是养生消费品的新增长空间。

毕竟,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心理暗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年轻人在关注健康、买下养生单品的那刻,其实就已经开始对身体产生正向作用了。

在这个三伏天,花下大把工资用于健康投资,在吃、喝、用上坚持一整个苦夏,带着“似乎有点效果”的心理暗示,庆幸自己冬病夏治的选择的不错。

一个月后,顺着“秋三月,此谓荣平,滋阴壮阳的好季节”的说法,再进行下一轮的秋冬进补。不论如何,关注健康本身,或许就是健康的开始。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年轻人养生 三伏天 冬病夏治 养生经济 消费升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