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 AI相关文章 07月25日 09:39
“自愿996者,涨薪25%、股权翻倍”,“996”的这股风,吹到了硅谷AI初创?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在全球AI创业热潮下,硅谷初创企业正悄然兴起“996”工作制。部分公司将其视为赢得技术竞赛的必要手段,创始人甚至在面试中直接询问应聘者是否愿意接受高强度工作。尽管美国曾热议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但AI技术竞赛和资本压力促使科技行业文化转向“强投入、高执行”。一些公司采用“愿者上钩”模式,通过涨薪和股权激励吸引愿意高强度工作的人才。然而,这种做法也引发了对劳动法规遵从性和长期可持续性的担忧,尤其是在缺乏合法岗位分类和加班工资支付的情况下,潜在的法律风险不容忽视。

💡 **AI竞赛驱动“996”回归:** 在生成式AI爆发的背景下,创业公司面临“时间窗口焦虑”,为了快速推出产品、建立壁垒和吸引资金,许多CEO要求团队保持“全天候战斗状态”,甚至将接受“996”作为入职门槛,显示出AI赛道的激烈竞争和对高强度投入的需求。

⚖️ **“愿者上钩”与双轨制:** 部分公司并非强制推行“996”,而是通过提供更高的薪资和股权激励来吸引愿意高强度工作的员工,形成“愿者上钩”的模式。这种“双轨制”被一些创始人视为更人性化的过渡方式,既能激励核心人才,也能兼顾团队士气。

🚀 **创业理想与时代精神:** 部分员工和创始人认为,高强度工作是实现创业理想和响应时代精神的体现。他们将科比·布莱恩特等成功人士的投入视为榜样,认为改变世界需要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这种“投入”被视为一种主动选择而非被迫。

⚠️ **法律风险与合规问题:** 尽管“996”工作制在硅谷初创圈日益普遍,但许多公司在劳动法方面存在不合规之处,例如未进行合法的岗位分类或支付加班工资。这种狂热的竞速模式可能忽视了巨大的法律风险和责任,为公司埋下隐患。

🌍 **全球创业趋势的讨论:** 关于超时工作的争议不仅限于硅谷,全球创业圈也在讨论是否需要更“狠”的工作模式。有观点认为,要实现百亿美元级别的公司,每周工作七天是必要的,而欧洲对加班的接受度则远低于美国,反映了不同地区文化和法规的差异。

在全球热炒 AI 创业的当下,在硅谷这片创新热土正上演着一场关于“工作时间”的价值观激辩:到底是保持生活与工作的平衡,还是为了赢在终局主动“加码”?

其中,一个熟悉的名词再次出现——“996”。

你没有看错,曾在中国互联网行业引发广泛讨论的“996 工作制”(早上 9 点上班,晚上 9 点下班,一周工作 6 天),如今正悄悄出现在美国初创企业,尤其是 AI 赛道中。一些创始人将其视为“必须全力以赴才能赢下这场技术竞赛”的代名词,不少员工也主动加入高强度的奋斗队伍中。

所以,在曾以“舒适福利”著称的硅谷,为什么逐渐刮起了“996”的这股风?

AI 创业太卷,部分公司明示:不拼命的别来

事实上,在疫情那几年,美国曾一度热议“员工过劳”、“远程自由”、“生活质量”等话题,大厂们纷纷强调 Work-Life Balance。可如今,在 AI 的技术竞赛和资本压力双重刺激下,科技行业的文化钟摆似乎又摆回了“强投入”、“高执行”的另一端。

这场反弹,在 AI 创业圈尤其明显:生成式 AI 爆发让投资人和创业者纷纷陷入“时间窗口焦虑”——谁能最快推出产品、建立壁垒、吸引资金,谁就可能抢到入场券。

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初创CEO要求团队保持“全天候战斗状态”,甚至在初筛简历阶段就会问:“你是否愿意接受 996?”——这几乎成为了一道门槛。对此,招聘平台负责人 Adrian Kinnersley 补充道:“这真的变得越来越普遍了,不止一家客户在面试前就要求应聘者明确表态,是否愿意接受 996 工作制。”

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果不是坚定的“愿意”,那你可能会直接失去面试资格。

例如在旧金山,AI 创业公司 Rilla 在公开招聘信息中明确写道:“如果你对每周超过 70 小时的工作强度不感兴趣,那这份工作不适合你。”

据悉,Rilla 专为线下服务行业提供对话智能分析系统,团队仅 80 人,但几乎全员默契执行 996;而公司方面会每天为员工提供三餐,包括周六在内。

Rilla 的增长负责人 Will Gao 解释说,这种投入并非被迫,而是源于“创业理想”和“时代精神”的结合:“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听着乔布斯、盖茨、马斯克的故事长大,知道改变世界本来就不轻松。科比·布莱恩特把所有清醒时间都投入在篮球上,也没什么人说他‘太拼了’。”

创业公司“愿者上钩”,有人自愿加班换涨薪+股权

当然,也并非所有公司都强制推行 996。有的初创企业会采取“愿者上钩”的方式,通过更高的薪资和股份激励来吸引“拼命三郎”。

例如,同样位于旧金山的远程医疗公司 Fella & Delilah,其创始人 Ritchie Cartwright近日在 LinkedIn 发帖称:愿意接受 996 工作制的员工可涨薪 25% 和 100% 的股权翻倍——截至目前,大约 10% 员工选择接受。

这样的“双轨制”也正在成为一种趋势:普通岗位维持常规节奏,但对核心岗位或“自愿 996 者”提供额外激励。在一些创始人看来,这是一种更“人性化”的过渡方式,既能保障团队士气,也能拉动执行力。

AI 物流公司 Sotira 的 CEO Amrita Bhasin 就坦言,“996 工作制”在湾区初创圈已经是公开的“潜规则”:“在创业初期的头两年,基本就是得靠 996 硬扛。”不过她也补充道,这种强度只适用于创始人和管理层,“对普通员工要求这样其实并不公平”。

不止美国:全球创业圈也在讨论“要不要更狠”

另一方面,其实这场关于“超时工作”的争议也不止于硅谷。

今年夏天,英国风投人 Harry Stebbings曾公开表示——996 可能都不够了。他提出了一个观点:“如果你想打造一个 1 亿美元的公司,每周工作 5 天够了;但如果你的目标是 100 亿美元,那你必须一周七天都得干(即所谓的 007)。”

Harry Stebbings 还指出,目前美国公司和员工对 996 的接受度远高于欧洲,“欧洲那边你一说‘周末加班’,大家简直当场震惊。”

网友:“硅谷已经拥抱 996 很多年了”

然而,对于近期掀起的这场关于“硅谷 996”的讨论,不少人指出:这都是旧闻了。

● “硅谷已经拥抱 996 很多年了好吧!我当然也不认为这是对的,但要求员工每周工作超过 40 小时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很常见。”

● “我在硅谷经历了很多年的 996,这也是我当初选择离开的原因之一,太不健康了。”

也有人认为高付出也有高回报:“在旧金山为初创企业工作的人,大多都会得到股权作为报酬,我觉得还不错吧。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那些在996的都是未来的公司股东。”

不过,招聘平台负责人 Adrian Kinnersley 也指出,很多推行 996 的美国公司在劳动法方面其实“严重不合规”,根本没有为员工做合法岗位分类,更别提加班工资了。他强调:“现在整个行业陷入了一种 AI 产品竞速的狂热中,但很多年轻创业者在热情之中忽视了巨大的法律风险和责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CSDN”,整理:郑丽媛,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AI创业 996工作制 硅谷 工作文化 劳动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