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财经头条 07月25日 08:31
在美中概股也升温:指数跑赢,赴美上市企业增长近八成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近期,中概股市场表现亮眼,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年内涨幅已达16.76%,跑赢同期美股三大指数。热门中概股普遍走强,外资机构资金持续流入,多只个股交易活跃。同时,赴美上市的中概股数量大幅增长,其中消费类企业表现突出,香港企业成为赴美上市主力。然而,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中概股也面临退市风险,香港交易所正积极准备成为中概股规避风险的首选上市地,已有多家中概股实现港股与美股两地上市,以应对潜在的退市压力。

📈 **中概股指数表现强劲,跑赢美股大盘**: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年内涨幅高达16.76%,显著超越同期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标普500指数和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显示市场对中概股的信心正在修复,资金关注度显著提升。亿鹏能源、水滴公司等成分股涨幅居前,共同推动了指数的上涨。

💼 **中概股赴美上市数量显著增长,消费类企业领跑**:今年以来,已有50家中概股登陆美股,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78.57%。其中,香港地区企业成为赴美上市主力,数量达27家。从行业来看,工业和消费领域最为活跃,分别有14家和12家企业实现美股上市。消费型企业“走出去”意愿强烈,旨在借助国际资本市场拓展海外业务和提升品牌全球影响力。

💰 **部分中概股融资规模下滑,上市节奏加快**:尽管赴美上市的中概股数量大幅增加,但整体首发募资规模同比下降57.91%,且募资规模呈现分化,多数企业募资额不足100万美元。这表明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部分企业更侧重于上市渠道的打通和国际化布局,而非单纯追求大规模融资。

🛡️ **港交所成为中概股规避退市风险的“安全垫”**:面对中美审计监管摩擦及潜在的退市风险,香港交易所正积极成为中概股的“后手”和“安全垫”。目前已有33家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实现港股与美股两地上市,占比8.13%。通过在港双重主要上市或二次上市,企业能够有效分散单一上市地的风险,确保业务的连续性。

🚀 **香港上市流程更灵活,吸引中概股回归**:香港交易所为已在美股上市的中概股提供了更具弹性的回归流程,允许沿用美股财务报表,无需重复审计,大幅缩短了上市周期。例如,阿里巴巴在港二次上市仅用3个月便完成,募资规模巨大,显示出港交所对中概股“跨市场布局”的吸引力。


财联社7月25日讯(记者 赵昕睿)近日,中概股市场凭借多维度活跃表现持续占据市场焦点。

从指数表现看,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年内涨幅已达 16.76%,一度跑赢同期美国三大指数,势头尤为抢眼;从企业动态看,中概股赴美上市数量大幅增长,其中消费类企业在行业分布中表现突出。

热门中概股集体走强,一度跑赢美国三大指数

中概股近日走势因跑赢美国三大指数吸引着市场目光,不仅多数成分股表现突出,外资机构资金也在持续流入。

Wind数据显示,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年初至今涨幅达16.76%%,显著超越同期美国三大指数,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涨幅5.80%,标普500指数上涨8.11%,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8.85%。数据差异直观反映出市场对中概股的情绪正逐步修复,资金关注度同步升温。

具体到成分股,超半数中概股近期均呈不同程度上涨,多只个股表现尤为突出。其中,亿鹏能源以11.71%的涨幅领跑,水滴公司紧随其后,上涨8.98%,个股的强势拉升对金龙指数的整体上扬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此外,小马智行、世纪互联、陆控、正业生物、乐信等5只个股涨幅均超过5%,共同构成中概股的上涨梯队。

在热门中概股集体走强的同时,部分成分股的交易活跃度也同步提升。成交量方面,蔚来汽车位居中概股首位,成为资金交易的核心标的;换手率指标上,小马智行(6.42%)、乐信(6.12%)、爱奇艺(5.75%)位列前三。

值得注意的是,外资机构对中概股的积极态度正通过实际行动释放。国际投行中,花旗集团于本周二将老虎证券评级从“中性”上调至“买入” ,该公司目前的目标价为14.00美元,高于此前9.50美元的目标价。花旗集团的目标价表明,该股较当前股价有27.50%的潜在上涨空间。

Wind数据显示,外资机构共纳入21只成分股。其中,蔚来汽车、小马智行、爱奇艺、老虎证券等机构持股总数及占比均显现上涨。

中概股赴美上市大幅增长,呈现2方面特征

截至目前,在美上市中概股总数已达 406 家,其中纳斯达克以 331 家的数量占据 81.53% 的份额,纽交所、美交所分别为 62 家(15.27%)和 13 家(3.2%),数据清晰显示纳斯达克已成为中概股赴美上市的核心阵地。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50家中概股登陆美股,较去年同期相比上涨78.57%,上市节奏明显加快。但首发募资规模共计9.52亿美元,较去年同比相比则下降57.91%。从融资结构来看,募资规模呈现分化。70%的企业首发募资额不足100万美元,而募资额超1亿美元的仅占4%。

尽管整体融资规模下滑,但中概股赴美上市数量显著增长,凸显两大特征:

一是从地域分布看,香港地区企业成为年内赴美上市主力,达 27 家;浙江省以 5 家紧随其后,江苏、广东、北京、上海、福建、台湾省、四川等多地企业亦积极布局,呈现跨境上市的区域多元化态势。

二是行业层面,工业与消费领域的企业表现最为活跃,分别有14家和12家实现美股上市;信息技术、金融及医疗保健行业紧随其后,成为中概股赴美上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美贸易摩擦不确定性仍存的背景下,年内中概股上市潮中消费型企业表现突出。业内人士认为,从行业格局看,消费型企业成为此番上市潮的主力军。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走出去” 已成为这类企业的战略共识 —— 登陆美股不仅能借助资本力量加速开拓海外市场,更可依托国际资本市场曝光度深化全球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实现市场拓展与品牌升级的双重突破。

另一方面,对寻求全球化布局的中企而言,美股上市不仅意味着打通了跨境融资的便捷通道,更搭建起跨国并购与产业链整合的高效枢纽,有助于企业国际化发展。

港交所是中概股规避退市风险的“安全垫”

尽管中概股赴美上市数量大幅增长,但在全球市场环境日趋复杂、关税战持续发酵的背景下,退市隐忧亦不容忽视。中信证券研报指出,中概股美股最早可能在2026年上半年再次面临退市压力,赴港上市规避退市风险是美股中概股的后手。

对此,香港正全力为中概股回流做好周全准备,香港财政司长陈茂波近期表示,已指示证监会和港交所积极筹备,若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有回流意向,务必让香港成为首选上市地。

在中概股跨境上市版图中,港交所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与制度灵活性,已成为继美股之后最核心的境外上市选择。这一地位的形成,既源于其对中国企业的 “天然亲和力”,更得益于近年来针对中概股回归的制度革新。

Wind数据显示,406家美国中概股中,已有33家企业完成港股与美股两地上市,占比为8.13%,2025年仅亚盛医药同时完成两地上市。

从现实需求看,港交所是中概股应对美股退市风险的 “安全垫”。2020年以来,中美审计监管摩擦引发的退市风波持续发酵,让在美上市的中概股深刻意识到 “单一上市地” 的风险。通过在港双重主要上市或二次上市,企业可将香港市场作为 “备份”。

Wind数据显示,目前美国中概股市值排名前25的个股中,68%已实现港股上市,这意味着这些企业在港拥有独立上市地位,美股退市对公司港股交易产生影响较小。

从上市效率看,港交所对中概股的 “回归” 流程更具弹性。对于已在美股上市的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可沿用美股财务报表,无需重复审计,大幅缩短上市周期。

以阿里巴巴为例,2019年在港二次上市仅用3个月便完成流程,募资超1000亿港元,成为当时全球最大规模的二次上市案例。这种高效性让港交所成为中概股 “跨市场布局” 的首选。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中概股 赴美上市 港股回归 退市风险 消费企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