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浪袭人,电网负荷曲线持续上扬。
7月16日,据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数据,截至7月16日12时40分许,今夏浙江全社会用电负荷达到1.26亿千瓦,创历史新高。
这并非今夏浙江电力负荷首次打破纪录。
据浙江省能源局介绍,7月4日,浙江全省最高用电负荷达12173万千瓦,较去年提前15天冲破1.2亿千瓦大关,杭州、绍兴等地电网负荷更是刷新历史纪录。
据预测,今夏浙江午峰和晚峰最高负荷将分别达到1.33亿千瓦和1.17亿千瓦,同比增长7.8%,电力保供面临“用电增量全国最大、发电设备利用率全国最高、外来电占比全国最大”的“三最”挑战。
居民空调全开,企业赶工生产。
面对“三最”挑战,浙江多个维度协同发力,打出了一套迎峰度夏“组合拳”,为全省经济社会稳定运行筑牢能源基石,也为全国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浙江样板”。
01
对于能源小省浙江,电源保障与项目建设是电力保供的核心。
一方面,浙江强化煤电稳定出力,利用煤电容量电价等政策,督促发电企业加强电煤库存品质管理与机组日常维护,确保主力煤电机组在关键时刻“顶得上、发得满”。同时,发挥大电网资源配置优势,灵活增购临时外来电,用足用好跨省跨区输电通道空间,有效增加电力供应。
另一方面,浙江也在提前布局,加快重大电源项目落地。
今年以来,浙江一批“压舱石”电源项目密集投运:浙能嘉兴9号机、国能北仑8号机、华润温州3号机等三台百万千瓦级高效煤电机组按期投产,这些项目超额完成迎峰度夏前的装机计划,成为浙江迎战夏峰的关键力量。
1-5月,全省能源投资达754亿元,同比增长23%,电力装机总量突破1.7亿千瓦,同比增长超21%,为保供提供坚实硬件支撑。
在筑牢传统电力“压舱石”的同时,浙江的能源绿色转型与结构优化亦在同步推进。
截至6月末,浙江光伏装机已达6026万千瓦,成为省内第一大电源,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超50%。这些澎湃而起的“绿电”,为高温之下的浙江电力保供注入了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动力。
实际上,浙江电力供应总体充裕。
近几年是浙江前所未有的电源建设集中期,到2024年底,全省电源总装机已达1.5亿千瓦,较2020年末增长47%。上半年,浙江加快电网建设,新增并网光伏装机1220万千瓦,天气晴好情况下,午间用电高峰时段电力可增加供应超过500万千瓦。
此外,浙江三分之一用电依靠省外输入。在前期通过中长期协议购入省外电力资源基础上,国网浙江电力增购西北、西南、福建等地电力,开辟黑龙江、河南、广西等新路径,进一步拓展中长期省外稳定电力供给,实现中长期购电全国七大区域全覆盖。
目前,浙江晚高峰时段最大外购电力资源4340万千瓦,相较2024年增加约一成。这些电通过特高压工程送往浙江。近期,宾金、白浙、灵绍三大“西电东送”特高压输电工程都实现大功率运行。特别是灵绍特高压工程,绍兴换流站已经连续21天晚高峰时段满功率运行,单个工程日均送电量达1.7亿千瓦时。
02
在金华武义县,一座占地40亩的巨型储能电站正悄然释放能量。作为浙江规模最大的网侧储能项目,武义200MW/400MWh欣元储能站如同嵌入电网的“稳定器”。
这个巨型“电网充电宝”采用314Ah大容量磷酸铁锂电池,配置88个电池舱和44个变流升压一体舱。在新能源装机占比较大的金华电网,它如同“电力海绵”,平抑着风光发电的剧烈波动,为200兆瓦调频容量提供即时支撑,更减轻了火电机组磨损,延缓了输电网升级压力。
武义的储能项目,只是浙江构建“源网荷储”互动生态的一个缩影。
如果说千方百计增加电力供应是“硬手段”,那么更多更柔性、更智能、更灵活的“软措施”,在提升调节能力和增强系统韧性的同时,则进一步拓展了增发和腾挪的空间。
其中,作为调节“生力军”,浙江的新型储能快速崛起。
去年以来,浙江投运宁波宁海、丽水缙云等抽水蓄能电站,新增抽蓄装机260万千瓦,今夏以来,最大出力接近698万千瓦,一同支持浙江及华东地区电力保供。
新型储能同样是灵活的调节资源,截至6月底,省内电网侧储能装机达到236万千瓦,最大出力超过200万千瓦;用户侧储能达232万千瓦,分别帮助电网和工商业企业自主存放电力,并在高峰时段缓解全省供电压力。
此外,在科技赋能下,电力保供的“软措施”不仅有储能和“源网荷储”模式,更有虚拟电厂这样的“无形之手”。
譬如,在拥有商铺7万多个的义乌国际商贸城,作为浙江省能源局第一批新型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协同示范项目,“商贸城源网荷储协同示范项目”,就正在为二区东综合楼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据国网义乌市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集光伏、储能、充电、智能控制、服务平台于一体,涵盖1.2MW屋顶光伏、3套250kW/680kWh储能电池、251个充电车位(一期已配置44把快充枪)等资源,并将光伏、储能、快充桩、智能控制、相变蓄冷、配电优化等都接入了终端综合能源智慧平台,可实现对资源的远程实时监测、动态分析和精准调控。
目前,义乌供电公司依托综合能源智慧平台,通过光伏发电与储能系统协同削峰,有效平抑用电高峰时段负荷,同时利用低谷电价优势为储能充电并为蓄冷空调蓄冷,年节省电费超119万元。
浙江省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浙江省虚拟电厂项目已历经长期技术积累和政策筹备,于2025年迎来关键突破:6月,浙江省正式发布虚拟电厂参与电力市场的专项规则,为规模化运营奠定制度基础。7月8日,浙江开展首次新型主体市场化电力响应,全省共19家虚拟电厂聚合265家二级用户参与,最大调节负荷29万千瓦,标志着浙江省内虚拟电厂开启常态化参与电力系统负荷调节新阶段。
从浙江的探索与实践看,新型电力系统时代的电力保供工作,必须坚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统筹省内省外、需求供给、电源电网等各方资源,更加注重市场在电力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依托市场和科技创新解决新能源消纳、保供资源平衡、工商业稳价等问题,推动构建体系化、长效化的“绿保稳”机制。
显然,一直以务实、创新和开放为底色的浙江,在能源革命浪潮中,正在交出一份“用能数字化、绿色低碳化”的“浙江答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预见能源”,作者:预见能源,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