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报 07月25日 01:57
[广 告] 百廿耕耘 科技润泽黔中大地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及其前身)走过了120载光辉历程,从1905年的蚕桑学堂,发展成为集科研、育种、技术推广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科技集群。该院始终与贵州农业发展同频共振,在粮食安全、乡村振兴、智慧农业等领域贡献卓著。通过持续的种质资源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贵州省农业科学院不仅培育了大量优良品种,解决了多项农业生产难题,还积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助力地方经济腾飞。百廿年来,该院汇聚了众多优秀农业科技人才,构建了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为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 百年发展历程: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的前身可追溯至1905年的贵州官立蚕桑学堂,历经120年的发展,已从最初的简陋设施成长为现代化的农业科研机构,始终致力于服务贵州农业,推动从解决温饱到乡村振兴的跨越。

🧬 种质资源与新品种培育:该院保存有5万余份种质资源,并完成了大量种质资源的精准鉴定和育种材料创制。累计审(认)定登记新品种554个,其中不乏在全国范围推广的优良品种,如“油研2020”油菜和“筑香19”水稻,有力保障了地方乃至国家层面的粮食安全和农业产业发展。

💡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在油菜制种技术、猕猴桃液体授粉技术、农产品深加工以及土壤改良、抗旱品种选育、绿色生产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核不育+化学杀雄”油菜制种技术解决了生产难题,多项技术成果成功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高效化。

🤝 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贵州省农业科学院高度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通过“四技”服务、技术转让、推广应用等多种形式,将科研成果切实落地。例如,优良玉米自交系“QD001”的高价转让以及多项技术入选全国主推技术,都彰显了其在服务“三农”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显著成效。

🌱 人才队伍与创新体系:该院已发展成为拥有120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的科研雄师,并建立了国家级和省级人才基地。其研究领域覆盖广泛,构建了全链条、立体化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贵州山地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一百二十年历程回顾

图① 李桂莲(右)在指导蔬菜产业发展。 图② 侯国佐在开展油菜育种。 图③ 陈泽辉对新育成玉米品种进行田间评价和鉴定。 图④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基地。 图⑤ 2024年12月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发布的温热玉米种质融合创新成果“QD001”。

    1905年,黔中大地悄然孕育出一粒希望的种子——贵州官立蚕桑学堂。这粒种子,便是今日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的前身。

    一百二十载春秋更迭,从最初几间陋室、几亩试验田到如今现代化的科研集群,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始终与贵州农业发展同频共振。从解决温饱到乡村振兴,从传统耕作到智慧农业,从脱贫攻坚的科技先锋到乡村振兴的排头兵,贵州省农业科学院书写了一篇科技兴农、创新报省的美丽篇章。

    百廿赓续 厚积薄发

    1905年,贵州提出发展农业教育,于贵阳六广门外创立蚕桑学堂。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及其前身始终发挥科技之力,书写了筑牢国家农业根基、激活地方发展动能、赋能民族复兴伟业的厚重篇章。

    1938年,以“巩固后方生产”为使命,一批著名的农业科学家来到贵州省农业改进所工作,为抗战大后方的粮食安全起到支撑作用。筑牢农业防线,为中国现代作物遗传育种、细胞遗传、植物病理和畜牧兽医等学科奠定了基础。

    1949年,贵州农业科技事业揭开了崭新篇章,贵州省农业科学院以“重建农业秩序”为己任,为农业体系的新生注入动能,成为国家恢复经济战略的基层支点。至1962年,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先后育成推广“筑26”芥菜型油菜、“黔农5782”中熟籼稻、“贵阳白油菜”等早期良种,并育成甘蓝型油菜早熟品种“黔油23”,充分彰显贵州特色育种实力。

    1978年,改革的春风悄然而至,贵州省农业科学院以“驱动农业现代化”为目标,推动贵州农业从传统模式向科技赋能转型,为国家农业科技进步与地方经济崛起提供了强劲支撑。至2005年,全院获各级科技成果奖励数百项,其中国家和省部重要奖项逾200项。育成国家、省审(认)定新品种数百个。“金优785”获国家超级稻认定,“黔优88”走出国门,推广至东南亚。

    新时代新征程,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聚焦国家粮食安全与山地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两大战略核心,在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地和乡村振兴的广阔新天地中,勇担使命,再立新功。种源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保存种质资源5万余份,完成7200余份种质资源在多环境下的表型精准鉴定;创制育种材料2000余份,如玉米自交系QB5746、QB6231、QB1148和QB5910在黄淮海和西南地区玉米育种中广泛应用;10余个油菜恢复系含油率突破55%,配制出一系列含油率53%以上的组合。审(认)定登记新品种554个(国家192个),新增辣椒、花生、紫苏等20类作物新品种,结束了紫苏、羊肚菌、白及等10余种作物无自主品种的局面;累计培育省级主导品种118个,院选育品种常年占全省农业主导品种的40%以上;油菜“油研2020”、玉米“康农玉8009”连续入选国家有关部门重大新品种榜单,水稻“筑香19”等22个品种获评省级十大主导品种。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研发推荐技术成果连续三年占贵州省农业主推技术的比例保持在六成以上;集成创新的“核不育+化学杀雄”油菜制种技术破解了油菜核不育两系法大面积制种成本高、纯度低、产量低的难题;创新集成的花粉持久悬浮技术进一步完善猕猴桃液体授粉技术,提高授粉功效9倍;成功研制白及多糖、小曲清香酒、脱皮冷榨菜胚油、红茶原饮等新产品,实现农产品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的转变,推动农业链条延伸和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研究集成了黄壤旱耕地酸化和茶园酸化改良,水稻、蔬菜、油菜等作物抗旱品种及其配套种植,果园绿肥接茬周年覆盖保墒节水,山地辣椒绿色、安全、高效生产和大棚集雨过滤节灌等技术。制定水稻、玉米、油菜、茶叶等作物施肥配方55个,成功研发茶叶和辣椒专用有机无机复混肥、辣椒营养土产品,开发茅台有机高粱基地专用肥配方2个,促进化肥减施25%以上,作物增产10%以上;猪牛羊、家禽、水产等饲料高效生产技术和制备工艺、粪污配套消纳治理、易位循环水生态养殖系统等技术,助力贵州省养殖业绿色高效发展。成果转化应用成效斐然。近年来,年签订“四技”服务合同180项以上,2024年协议总金额超6000万元。优良玉米自交系“QD001”以“2000万元+提成”转让;“油研2020”累计推广面积居全国油菜单一品种前列。“杂交水稻超高产精确栽培技术”“茶园化肥减施增效生产技术”“茶园农药减量增效生产技术”“丘陵山地甘薯生产绿色机械化栽培技术”入选全国主推技术。这些成就,凝聚着无数贵州省农业科学院人的智慧与汗水,为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澎湃的科技动能。

    百廿奋进 焕然一新

    回望百廿征程,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扎根山区、服务“三农”的奋斗史,是一部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的创新史,更是一部见证贵州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史。

    从“引”到“创”,筑牢黔种根基。初创时期,步履维艰,仅能艰难开展零星作物的引进试种。一代代贵州省农业科学院人薪火相传,潜心钻研,实现了从依赖外援到自主创新的惊天逆转。如今,自育品种能满足全省90%的作物种类生产需求,粮食安全的命脉牢牢握在自己手中。每一粒饱含本土基因的种子落地生根,都是贵州省农业科学院人向大地交付的忠诚答卷。

    从“点”到“链”,构建创新高地。发轫于蚕桑、园艺的微弱星火,历经百廿延烧,已成燎原之势。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研究领域已裂变拓展,构建起覆盖粮、油、果、蔬、茶、桑、药、畜牧、兽医、水产、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农业科技信息等260余个研究方向的全链条、立体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如同为贵州山地农业量身定制的智慧引擎,驱动着贵州农业产业巨轮破浪前行。

    从“弱”到“强”,夯实强农根基。贵州省农业科学院从初创时期寥寥数人的筚路蓝缕、艰难探索,到如今汇聚起一支涵盖各农业学科领域的1200余名专业技术队伍,这支科研雄师,是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历经风雨淬炼而成的精锐之师。从昔日仅有几台天平和几个皮尺,经历了白手起家的困境,到如今构建起由种质资源库、野外观测站等组成的创新平台集群,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如同坚实的战略支撑点,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百廿育人 英才辈出

    从烽火岁月中奠基的先贤,到新时代攻坚克难的英才,一代代贵州省农业科学院人将心血与智慧融进这片土地,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应用实践中,勇攀科技高峰,培育人才队伍,致力服务“三农”,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数十人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星火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个人标兵、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先进个人和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红水河畔女财神”李桂莲,让高寒山区长出“万元田”;“食用油守护者”侯国佐,育出亩产量提升的“油研”系列;“玉米追光者”陈泽辉,提出了西南山区玉米育种新模式“墨瑞苏兰”,主持育成的50余个玉米新品种通过审定。

    如今,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这座创新高地上,群星璀璨,后继有人:现有省杰出人才1人,省有关部门重点联系(核心)专家2人,省有关部门联系(省管)专家11人,享受国家有关部门特殊津贴专家11人,省有关部门特殊津贴专家12人,省十层次人才2人,省百层次人才11人;专技二级专家17人,专技三级专家38人;建有国家人才基地1个,省级人才基地7个,省级继续教育基地1个,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8个,省科学家工作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

    百廿助农 创新为民

    聚焦农业所需、农村所急、农民所盼,持续推进重大科技战略行动、粮油产能提升行动、向科技要产能专项行动等工作落实,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赋能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建设,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面向全省80余个涉农县,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先后组织开展“双十双百”“1250行动”等重大行动,每年派出科特派400余名,参加“揭榜挂帅”科技人员100余名,包片技术服务人员近百名,促进良种良法推广应用,助力粮油单产提升,推动肉牛、茶叶、辣椒、蔬菜、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发展。

    深化院地院企合作,聚力支持2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实现产业、区域、技术全覆盖,推动帮扶县粮油增产增收、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科技支撑修文县国家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获国家有关部门认证通过。整合地方农业资源和省市科技创新优势,推进7个农业科技示范村(镇)建设。

    百廿积淀 继往开来

    百廿风雨兼程,双甲子春华秋实。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回望来时路,筚路蓝缕,成绩斐然;眺望新征程,天地广阔,重任在肩。新一代贵州省农业科学院人,必将赓续先辈“创新为民、科技报国”的赤子初心与滚烫情怀,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扎实的作风,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奋力耕耘。

    他们将紧握科技创新的如椽巨笔,聚焦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建设的宏伟目标,围绕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农业体系等关键领域,持续播撒科技兴农的“金种子”。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将让农业科技的璀璨光芒,照亮贵州乡村振兴的每一个角落;让创新驱动的澎湃动能,激活山地农业发展的无限潜能。

    图文及数据来源: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技 品种选育 乡村振兴 科技创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