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报 07月25日 01:57
[文 化] “鱼爷爷”金万昆的“池子事业”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讲述了全国劳动模范、鱼类育种专家金万昆在淡水鱼类育种领域的执着追求和杰出贡献。从对“四大家鱼”的深入研究,到成功杂交武昌鱼与花鲢鱼,再到引进新品种进行育种试验,金万昆展现了非凡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即便在文化基础薄弱的情况下,他通过不懈的自学和实践,克服了重重困难,购书、钻研专业知识、积累实践经验,最终在水产种质资源开发和新品种培育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保障国家水产品安全供给和推动水产养殖绿色发展贡献了力量,体现了“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工匠精神。

🐟 金万昆作为鱼类育种专家,致力于突破我国淡水鱼类育种瓶颈,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践,旨在培育新的“家鱼”品种,丰富人们的饮食结构,保障国家水产品安全供给。他从“四大家鱼”出发,思考培育“五大家鱼”、“六大家鱼”的可能性,体现了对国家粮食安全和民生福祉的深切关注。

💡 金万昆的育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在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起步阶段。他通过“卖衬衫买书”的生动事例,展现了对知识的极度渴望和不惜一切代价的学习精神。他勤于做笔记,善于请教,系统研读大量专业书籍,甚至跨领域学习《本草纲目》等,为科学育种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系统学习,金万昆在育种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他成功将武昌鱼与花鲢鱼杂交,打破了“远缘杂交子代不能速生速长”的传统观念,并对河蚌育珠、引进尼罗罗非鱼、大口黑鲈等新品种进行育种试验。在上海水产学院进修一年后,他对选育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等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育种思路实现了质的飞跃。

🌍 金万昆不仅注重理论学习和技术实践,还积极“行万里路”,在20世纪90年代跑遍各地,引进并保存了50余种淡水鱼类原良种、地方野生种和珍稀名特品种,一手建起了淡水鱼类种质资源活体保存库,为我国水产种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奠定了宝贵的基础。

🌟 金万昆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鱼池边,将毕生精力投入到鱼类育种事业中,甚至牺牲了休息时间,没有过周末。他认为“养的鱼却更多更好,就是渔业良种的价值所在,也是渔业育种人一生坚守的意义所在”,这种对事业的执着与奉献精神,是“鱼爷爷”精神的生动体现。

【科技文苑】

    ◎王学志

    文人墨客,大多爱鱼,不管是碧波中灵动的鱼影,还是餐桌上千滋百味的佳肴,都让人心向往之。吃鱼,就是要吃汤的鲜、肉的嫩,感受多重味道在味蕾绽放。老祖宗造字,就将“鲜”字归于“鱼”部,而不入“肉”部,可见自古“鱼”便是“鲜”的代名词。

    我国的淡水鱼养殖历史悠久,最开始主要养殖鲤鱼。到了唐代,因为皇室姓李,所以鲤鱼的养殖、捕捞、销售均被禁止,养鱼者只得从事其他鱼类品种的生产,这就有了青、草、鲢、鳙的养殖。北宋时期,这四种鱼被更广泛地养殖。它们不仅易养、味美,而且能减少水体中的氮、磷含量,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大受养殖者和水产品消费者的欢迎。久而久之,这四种鱼就成了我国的“四大家鱼”。它们是中国特有的经济鱼类,也是我国淡水水产养殖业的“当家鱼”。

    不仅四大家鱼的养殖在我国淡水水产养殖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其养殖经验也有助于我国的水产种质开发。

    开发水产种质资源对端牢“中国饭碗”有多重要呢?可以这么说,水产种质资源是水产品安全供给的保障,更是支撑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芯片”。

    全国劳动模范、鱼类育种专家金万昆决定在水产育种领域钻研,他把目光投向了老百姓的餐桌。我国有四大家鱼,那为什么就不能有五大家鱼、六大家鱼呢?他下定决心培育新的家鱼品种,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

    1980年,经过反复试验,金万昆终于将武昌鱼和花鲢鱼成功杂交。经过精心的饲养,仔鱼长势良好,生长速度快,这打破了“远缘杂交的子代不能速生速长”的说法。此外,金万昆带领科研团队进行了河蚌育珠试验,还引进了尼罗罗非鱼、大口黑鲈等新品种进行育种试验。

    一家坐落在天津芦台火车站南端铁道边上的普通村办渔场,一位靠自学和实践摸索出鱼类育种规律的养鱼人,听上去似乎离科学殿堂十分遥远。在科学探索之路上,“无知者无畏”是绝对行不通的,要突破已知领域的极限,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对人类智慧和科研水平都是极高的挑战。

    那么,淡水鱼类育种的密钥,应该去哪里找寻呢?

    武昌鱼和花鲢鱼的成功杂交,让金万昆在兴奋之余也认识到薄弱的文化基础难以支持他在育种这条路上继续前行。他下定决心要加强科学理论的学习,充实自己的头脑。他头一个想到的就是“书老师”——借书、买书、看书,搜集有关淡水鱼养殖的书,订阅渔业杂志。

    有一次,金万昆去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会议间隙他去了附近的书摊。一套鱼类遗传学相关的书让他爱不释手,但是他一摸口袋,发现带的钱不够。眼看要与这套书失之交臂,怎么办?他看了看全身上下——鞋子不能脱,也不值钱,也就这件妻子新给他做的“的确良”衬衣还值俩钱。金万昆环顾四周,心想这不是在芦台,应该没人认识自己,不用抹不开面子。于是他当即脱了衬衣,上身只穿一件白背心,大声吆喝着“卖衬衫啦,卖衬衫啦,新做的‘的确良’衬衣!”大家看着这个身材高大的中年人脱了衣服当街卖,都觉得很奇怪,以为遇到了疯子。好奇的人凑上前一问,才知道这个中年人是为了用衬衫换钱买书。最终,金万昆以远低于市场价格的金额把这件衬衫卖了,然后急匆匆跑去书摊买下了那套心仪的书。

    但凡读过的文章,金万昆都会在上面留下不少痕迹,他深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每次学习,他都会准备红、蓝、黑三个颜色的笔,把知识点分门别类地标注出来,再向有专业知识的人求教。这样一遍一遍地学下来,他才能把知识真正地装进自己的脑子里。几十年的时间里,他翻烂了好几本字典。《淡水养殖》《鱼类育种学》《鱼病防治》这样的大部头他“啃”了一遍又一遍,就连《本草纲目》和《医药大典》他也仔细读过。他的读书笔记写了一摞又一摞,装满了十几个档案箱。

    金万昆深知,培育出既高产又抗病的水产新品种,是我国水产种业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金万昆在上海水产学院进修一年。在这一年里,他系统学习了多门专业课程,对选育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培育、多倍体育种、性别控制、引种驯化、生物技术育种等技术有了新的认识。他觉得自己的育种思路有了质的飞跃,对科学育种信心更足了。

    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20世纪90年代,金万昆跑遍各地,引进淡水鱼类原良种、地方野生种、珍稀名特品种共计50余种,一手建起了淡水鱼类种质资源活体保存库。

    就这样,从拼音、汉字,到化学、生物、遗传、育种、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远缘杂交,这座宏伟知识大厦的一砖一瓦,都是由金万昆脚踏实地、日复一日的学习构建的。有时候他也半开玩笑地感慨,说他这辈子唯一对不起自己的就是睡觉时间太少,自从干上这个“池子事业”,就再没有过过周末。

    “我这辈子就干了一件事,那就是在鱼池边摆弄这些鱼。”这是金万昆常说的一句话。在他看来,还是那池水,养的鱼却更多更好,就是渔业良种的价值所在,也是渔业育种人一生坚守的意义所在。

    (作者系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本文摘录自长篇报告文学《一辈子做好一件事:“鱼爷爷”金万昆纪事》,有删改)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金万昆 鱼类育种 水产养殖 科技创新 工匠精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