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制药巨头罗氏(Roche)正与美国政府就绕过医药行业中间商、直接向患者销售药品进行谈判。罗氏CEO表示,药品供应链中一半的利润流向了“药品福利管理者”(PBM)等中间商,而这些中间商在医药创新中承担“零风险”。PBM作为中介,本应争取最低药价,但有时会因“财政激励”而支持高价药品,阻碍竞争。美国药品价格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罗氏认为通过直接合作,能有效降低药品成本。此外,罗氏也在美国本土扩大产能并转移库存,以应对潜在的关税影响,并强调其在美国的大量投资旨在为美国生产所需药品。
🏥 罗氏公司正与美国政府商讨直接向患者销售药品,旨在打破现有药品流通体系的中间环节。该公司CEO指出,药品供应链中约一半的利润被“药品福利管理者”(PBM)等中间商攫取,而这些中间商在医药创新过程中几乎不承担任何风险,其作用被认为未能有效降低药品价格,反而可能通过“财政激励”促使高价药品的推广。
📉 药品福利管理者(PBM)作为药品流通的中介,理论上应代表医疗保险计划与制药公司谈判,争取最低药品价格。然而,文章指出,部分PBM可能因接受制药公司的“财政激励”而偏向支持价格较高的药品,并限制竞争性药物的市场准入。这导致美国药品价格普遍高于其他发达国家,例如,美国药品平均价格是其他32个经合组织国家的2.3倍。
🤝 罗氏公司CEO表示,如果美国政府希望将药价降低50%,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与制药企业进行直接合作,绕过中间商。这种合作模式是目前罗氏与美国政府正在讨论的重点,目的是快速有效地降低药品成本,惠及患者。
📈 面对潜在的关税风险,罗氏已采取措施应对,包括扩大在美国本土的产能,并提前将相关库存转移至美国境内。尽管制药行业尚未被纳入关税打击范围,但美国总统曾暗示可能对该行业征收高达200%的关税。罗氏强调其在美国的大规模投资,包括计划投入500亿美元用于制造与研发,旨在为美国本土生产药品,体现了其对美国市场的承诺。
⚖️ 美国政府此前已签署行政令,要求制定“最惠国价格目标”,即美国单一药物定价需低于经合组织(OECD)中人均GDP达到美国60%的国家的最低价格。此举旨在抑制美国过高的药品价格,对整个医药行业将产生重大影响,而罗氏提出的直接销售模式,被视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行途径之一。
财联社7月24日讯(编辑 赵昊)瑞士制药巨头罗氏(Roche)证实公司正在与美国政府就“绕过医药行业中间商、直接向患者销售药品”一事进行谈判。
罗氏CEO托马斯·施内克(Thomas Schinecker)表示,在整个药品供应链中,有一半的利润都流向了“药品福利管理者”(PBM),这些中间商在医药创新承担的是“零风险”。
作为药品流通中介机构,PBM代表医疗保险计划与制药公司展开药品价格谈判,协商批量折扣和费用,创建保险给付的药品清单,并向药店报销处方。
理论上,PBM这些中介应该为客户争取最低药品价格,但实际上,有些制药公司会向药品福利管理者提供所谓“财政激励”,以便其支持价格较高的药品,并阻止竞争对手。
今年5月,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要求制定“最惠国价格目标”——美国单一药物定价需低于经合组织(OECD)中人均GDP达到美国60%国家的最低价格。
根据兰德公司为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所做的研究,美国药品平均价格是其他32个经合组织国家的2.3倍。因此,“最惠国价格目标”的实施将对整个行业造成重大冲击。
不过,制药企业长期以来也一直将美国高药价归咎于该国复杂的流通体系,尤其是那些掌控医保报销药品目录的机构所抽取的巨额利润。
“所以,如果美国想要把药价砍掉50%,其实非常简单:我们直接合作,这就是我们正在与美国政府讨论的事情,这样能迅速降低药品成本。”施内克说道。
罗氏还在业绩报告中表示,为应对今年可能出现的关税影响,已扩大美国本土产能,并提前将库存转移至美国境内。
制药行业目前尚未被纳入关税打击范围,但特朗普已放话可能对该行业征收最高达200%的关税。今年4月,罗氏宣布计划在美国投入500亿美元,用于制造与研发工作。
施内克补充道:“我们希望美国政府能看到,我们和其他企业正在美国进行大量投资,目标就是为了在美国为美国人生产所需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