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星巴克在广东的部分门店推出“星子自习室” ,不要求付费入座,不限时和不需要预约,提供免费电源插座、免费温水等。门店还设立共享读书区,顾客可自带书本前来交换阅读。星巴克中国表示,未来将在更多门店尝试更多“兴趣向”空间和活动。此外,“星巴克广州”曾发文宣传自习室,鼓励大家晒出自习照。
在专业化自习室之外,商业场景下的自习室是一个有益的补充。这与星巴克在美国宣布撤销允许所有人入店的开放政策形成鲜明对比。
我家孩子不久前在付费自习室待过一段时间,因此我特别关注自习室的状况。老实说,某些付费自习室条件一般,还存在安全隐患。星巴克能推出自习室那可真的太好了,环境安全感和舒适度都经得起检验。不得不说,星巴克真会玩,而它真的有这个能力和品调。众所周知,星巴克以标志性的“第三空间”理念为世人知晓——意即提供介于家庭与办公室之间的公共空间,让消费者在此感受休闲、工作或社交的多重体验。
星巴克这么做,当然是和竞争对手新开“战场”或赛道。它是将竞争方式,从产品引向场景。产品竞争是必要的、关键的,但“场景竞争”更加考验一个企业的底蕴和视野。作为相对超脱的竞争方式,星巴克可以借此放大自己的优势。这种考量,当然是针对年轻人的心理或习惯展开的。对星巴克来说,吸引年轻人是最主要的目的,毕竟,那是人数众多的潜在顾客。想办法把年轻人“摁”到自习室的椅子上,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有人担心,星巴克门店对进入自习室的年轻人实行“三不”政策,是不是疯了?难道这是准备赔钱赚吆喝?当然不是,星巴克从来都不会做赔钱的生意,更不会做没有把握的生意,不用担心星巴克推出免费的自习室一定烧钱、赔本。
一位经常居家办公的朋友,家附近有两家肯德基,其中一家有适合工作的大长桌,桌上还有电源插座,另一家则多是小圆桌,少数长桌也没有电源。这位朋友就经常去有电源插座的那家肯德基吃早饭,然后就在肯德基工作到中午,午饭同样在这里解决。我去书店读书或买书,经常也会点一杯饮品。
进入星巴克的年轻人很少真的不消费,只蹭座位。当然,这并不是说偶尔蹭一下座位有什么道义上的问题,而是说,一杯咖啡加一本书更“配”,更容易增加情绪价值。何况,该消费则消费也是一种礼节。商家开辟的商业场景,是真金白银堆砌起来的。何况,从人的社会心理来说,久久地枯坐于星巴克,也需要一杯饮品消遣一下。
年轻人进入星巴克,和大爷大妈占领肯德基和麦当劳不一样,因为后者是真的能做到不消费。老人组团去肯德基蹭座位、蹭空调的事发生过多起,有的老人甚至把脚放桌上优哉游哉。去年9月,在浙江绍兴还发生过一群大爷大妈占领星巴克门口的外摆座位打牌打麻将,不仅自己不消费,还严重影响其他顾客的体验,店员劝阻无效,只好报警。年轻人通常干不出这种事,虽然可能不消费暂时坐一下,但不会喧哗,如果有客人来要坐,或者店员要求,年轻人一般都会离开,不会影响店家做生意。
总的来说,我对星巴克“星子自习室”的前景较为看好,不仅因为这呼应了年轻人的消费心理,更因为它对应着年轻人自我拓展、追求共鸣的愿望。
2024年年底有报道指出,国内现存自习室相关企业7.62万家。近十年,相关企业注册量呈整体显著增长态势,2023年全年注册量首次突破一万家,仅2024年就注册超4万家自习室相关企业。
数据的背后,是年轻人对于付费自习室的喜好。付费自习室带来的专注氛围,可以让年轻人进行沉浸式的学习、无声的交流。在专家看来,付费自习室带给年轻人的是一种迅速进入学习氛围的仪式感。
要我说,付费自习室本质上还是社交的一种,尽管自习室内的年轻人可能只会点头一笑、许久都不会聊上一句。但在精神深处,为学习而来的目的性,是相通的。
在这种情况下,星巴克推出“星子自习室” 的新模式,是对爱学习的年轻人的取悦。或者说,它给了那些戴着耳机听音乐、看书的年轻人一种新的场景选择。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长期以来星巴克包容客人休闲和学习需求的延续。当“星子自习室” 大获成功时,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对星巴克这类企业所秉持的柔和的、温良的消费文化的回馈。
这不禁让人想到,一群年轻人或中年人在星巴克假装上班、把星巴克“伪装” 成办公场所的现象。有报道说,“星巴克坐满了假装上班的人” 。如果说有人可以一眼看出谁在假装上班的话,那么这个人一定是星巴克的工作人员。显然,这也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惺惺惜惺惺。这份体恤失意者的真诚,让人怦然心动。
在星巴克假装上班现象的进阶版,要算“付费上班”。如今,假装上班公司都已经形成产业链了,这是媒体的发现。人们在“付费上班”的时候在付出什么?除了不需要花钱的时间和精力,更是一份心境。人们希望在一种松散的结构下,只花一点点成本,就能消解内心的沮丧和不安,并且因为同类群体的存在而多少感到宽慰。
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在星巴克学习还是假装上班,人们都在努力挣脱来自学习和生活的不安,共同建设更为稳固和开放的精神家园。而星巴克给出的方案,不过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罢了。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