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引领未来商业与生活新知 前天 18:58
短剧“围猎”老年人:情感荒漠化下的资本狂欢与人性挣扎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揭露了资本如何利用短剧小程序等方式“收割”老年网民的现象。随着短剧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大量老年人因孤独、情感需求等原因沉迷其中,被算法精准“围猎”。文章指出,资本通过设计复杂的付费陷阱、内容同质化制造情感依赖以及利用灰色产业链等手段,侵蚀老年人的养老金。文章呼吁构建“情感补偿、技术伦理、商业规范”的三维治理体系,以保护老年人在数字时代免受剥削,共享数字红利。

💰 算法精准收割老年人孤独感:短剧小程序利用“先惨后爽”的剧情设计,精准捕捉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如“老战友重逢”、“失散认亲”等,诱导其沉迷并进行消费,形成“温柔牢笼”。老年人因现实生活中的孤独和情感缺失,更容易被平台“家人们”等称呼所吸引,将情感需求转化为商业收割的突破口。

💸 阶梯式付费与“无感知”消费掏空养老金:短剧平台普遍采用“1元试看-9.9元全集-39.9元包周”等阶梯式付费设计,以及复杂的充值规则和免密支付,使得老年人难以清晰计算成本,容易在“小额无感知”中不知不觉花费巨款,甚至刷光养老金,如充值近4万元购买短剧,或因解锁短剧导致近视度数飙升。

📉 内容同质化与“情绪过山车”加剧沉迷:短剧内容往往高度同质化,充斥着“婆媳矛盾”、“失散认亲”、“老年霸总相亲”等老套剧情,并通过每集末尾设置“钩子”来打断观众情绪,诱导其持续充值以解锁后续剧情。尽管老年人观看完整率不高,但付费率却很高,资本正是利用了他们对情感故事的好奇和依赖,通过“情绪过山车”模式牟利。

⚖️ 建立“三维治理体系”守护银发族数字权益:为解决“网瘾老年”问题,文章提出构建“情感补偿-技术伦理-商业规范”三维治理体系。这包括通过数字素养培训满足老年人的现实社交需求,运用技术伦理约束资本冲动(如设置充值上限、休息提醒),以及通过严格的商业规范(如短剧备案审查制)保护老年人权益,实现技术与商业的平衡发展。

文  | 有点数,作者 | 有叔

当全社会举着“防沉迷”的盾牌保护青少年时,一个更荒诞的真相正浮出水面,有主流媒体也开始关注类似现象——“10万老人每天上网超10小时,“网瘾”老人愁坏儿女”。

2025年“五一”假期,安徽李女士的遭遇撕开了这道血淋淋的伤口:母亲每月刷视频换2元现金,却买回一堆劣质品;父亲在短剧小程序充值近4万,银行卡被扣到见底。

这不是个例,而是2.8亿中国老年网民的生存缩影——当“银发经济”的泡沫越吹越大,资本的大手早已悄悄伸向了老年人。

老年人被短剧“围猎”?

资本市场反映短剧热度几何呢?其实从2025年7月9日,短剧概念股就异动拉升,中文在线涨超10%,欢瑞世纪涨停,多股跟涨。

回溯近几年发展,从2023年《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就引爆了短剧赛道,资本市场掀起“短剧热”,多家上市公司布局,短剧数量增长迅速且“吸金”。2024年我国微短剧用户就超6亿人,预计2025年将超过680亿,2027年将突破1000亿,海外短剧平台收入高增长,短剧市场年规模已达300亿至350亿元。

而今年年初到现在,短剧行业爆发式增长,改变传统内容产业格局,成资本新焦点。今年截至6月25日,短剧互动游戏指数累计涨5.72%,概念股亮眼。6月,互联网巨头加码短剧赛道,腾讯、小红书、B站各有新动作,行业竞争升级。上市公司海看股份发布财报,2025年一季度净利率超50%。其积极拓展微短剧业务,北方影视基地2024年服务100余个剧组。

那么,资本是怎么收割“银发一族”的?

简单看,首先,算法织就了“温柔牢笼”,精准收割的是“孤独”。

数据是惊人的。来自新华网的报道,69集中老年短剧《闪婚老伴是豪门》2024年8月29日上线,截至9月1日(也就是2、3天),仅听花岛旗下团圆剧场抖音专辑播放量(即正片播放量)就超过2亿,抖音平台综合话题量超过10亿,带火了“中老年甜宠剧”。

你会惊讶,有这么多老年人上网?其实,武汉大学研究显示,19.71%的老年人存在网络成瘾问题,其中82.48%沉迷短视频。江苏宋励(化名)的父亲手机里装满上百个短剧小程序,湖北陈阿姨因连续刷剧诱发青光眼——这些不是偶然,而是算法精心设计的“陷阱”。

为什么老年人会上瘾?是因为算法太懂老年人了:它知道“老战友重逢”能让他们泪流满面,知道“保健品广告”能让他们果断下单,甚至知道“失散认亲”的剧情能让他们追完整部剧。

就像北京章铭(化名),为了看《老炮儿之上阵父子兵》的结局,硬是刷完了所有付费章节;不仅是短剧,和短剧相关的产业也开始埋伏在老年人周围,上海朱阿姨先交8800元进配音班,又被诱导花数千元买录音设备,完美落入“技能培训-设备捆绑”的连环套。当情感需求变成商业收割的突破口,当孤独感化作平台牟利的工具,老年人的数字生存空间,早已被算法压缩成一座密不透风的牢笼。

你会说,老年人这辈子什么没经历过?怎么这么容易上当?且看阶梯式付费设计,把“小额无感知”变成“消费无底洞”。

“1元试看-9.9元全集-39.9元包周”的定价策略,像极了温水煮青蛙。广东黄先生揭露的行业潜规则更令人心惊:某平台49.9元3天会员实际要花72元买504钻石,这种复杂计算规则让老年人根本算不清账。

这种“小额无感知”的付费设计,正在掏空老年人的养老金。杭州姜女士的母亲更极端:为了解锁短剧,她把自己账户里的2000余元刷得精光,直到机器打不出验光结果,才发现自己已经近视2300度。当免密支付让消费变成“数字黑洞”,当老年人的养老钱变成平台的“流量费”,我们不得不问:这到底是技术进步,还是商业剥削?

最后,情感营销的糖衣炮弹,击穿了银发族最后的心防。直播间里“家人们”“爸爸妈妈”的称呼,配合“限时特惠”“专属福利”的话术,让78%的老年人相信网络互动能缓解孤独,却让63%的人因此买回无用商品。林涵的外婆就是受害者之一:她为了解锁“老年霸总”短剧,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刷光了自己的养老钱;武汉的陈阿姨更惨,大半夜躲在被窝里刷剧,结果导致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

这些“先惨后爽”的短剧,正在成为老年人的精神鸦片。它们用“隐藏身份”“逆袭打脸”的剧情,满足老年人对“迟来的荣耀”的心理投射;用“0元学配音”“声音变现”的广告,填补他们对自我价值确认的深层焦虑。就像华东师范大学魏万青教授说的:“空巢家庭越来越多,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像无处安放的鸟儿,而短视频平台的一声‘家人们’,就成了他们最后的避风港。”可当这份“温暖”变成商业收割的工具,当老年人的孤独被明码标价,我们还能坐视不管吗?

当我们在讨论“银发经济”时,不该只看到2.8亿老年网民的消费潜力,更该看到他们背后的孤独与脆弱。子女需要放下“手机带娃”的懒政思维,社区应当建立数字素养培训站,平台必须设置老年模式防沉迷系统——只有形成三方合力,才能让银发族在享受数字红利的同时,避开那些精心设计的陷阱。

银发族成“唐僧肉”?

当所有人都在欢呼银发经济一片繁荣,觉得老年人群体成了消费新蓝海、市场新宠儿的时候,一个真相正缓缓揭开——资本正借着技术这把刀,在老年人情感需求的“肥沃土壤”上,精心策划着一场“适老化收割”,手段隐蔽又险恶,让人惊掉下巴。

东方证券的研报,就像一记响亮的警钟,敲醒了我们沉睡的认知。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竟然高达504.4亿元,而且预计到2027年就能突破1000亿元大关。这惊人的增长背后,老年群体成了重要的“贡献者”,贡献率超过30%。这么高的比例,意味着老年人的消费力量正被资本疯狂挖掘利用,可这野蛮生长的背后,到底藏着什么见不得光的商业逻辑呢?我们来细细拆解。

先说说价格歧视下的付费陷阱,这简直就是资本给老年人挖的“大坑”。就拿某短剧小程序来说,它的充值规则,活脱脱就是“数字鸿沟”的典型代表,堪称“坑老教科书”。新人刚进来,1元就能解锁试看,这看似诱人的福利,实则是引老年人上钩的“鱼饵”。等你想买3天会员的时候,麻烦就来了。它推荐你充值72元买504钻石,可实际上只需要499钻石就够了。就因为这所谓的“因政策限制固定金额”的设计,老年人实际支付的金额,总比实际需要的高出15% - 20%。

这还不算完,自动续费机制更是恶劣。就像宋励的父亲,看短剧的时候,根本没注意就被默认勾选了续费选项。结果呢,单月最高消费达到了3500元,这可是他月退休金的40%啊!辛辛苦苦攒下的养老钱,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进了资本的口袋。资本就是利用老年人对数字规则的不熟悉,设下重重陷阱,让他们防不胜防。

接着看看内容同质化制造的情绪依赖,这是资本的又一“狠招”。听花岛制作的“世界首富保洁阿姨”短剧,把“婆媳矛盾”“失散认亲”“老年霸总相亲”这些老掉牙的套路拼凑在一起。单集就3分钟,却设置了70集剧情。它采用“先惨后爽”的叙事模式,每集末尾还弄个“钩子”,比如“恶婆婆即将揭穿保洁阿姨身份”,故意打断老年人的情绪体验,让他们心里直痒痒,不得不不断充值解锁。

数据显示,60岁以上用户平均每部短剧观看完整率不足12%,可付费率却高达67%。这充分说明,资本就是利用老年人对情感故事的好奇和依赖,通过这种“情绪过山车”的模式,狠狠地赚了一笔。老年人本来是想在短剧里找点情感慰藉,没想到却成了资本的“提款机”。

最后讲讲套利下的灰色产业链,这是资本最阴险的一招。中国消费者协会的调查发现,32%的老年网民都遭遇过“抽奖陷阱”。他们只是轻轻点击了一下短视频广告,就被跳转到了第三方支付平台,在“0.01元抢手机”等诱人的话术诱导下,不知不觉地完成了自动扣款。

还有一些平台,表面上进行了“适老化改造”,设置了“老年人模式”,可实际上呢,只是调整了一下字体大小,根本没关闭无限滚动和自动播放功能。这种“技术中立”的伪装,让老年人日均触网时长反而增加了23%,陷入了更深的数字陷阱。资本就是利用监管的漏洞,打着“适老化”的幌子,干着坑害老年人的勾当。

资本在银发经济中的这些所作所为,已经严重违背了商业伦理。

打破“网瘾老年”魔咒

当大家还在为“网瘾老年”现象愁眉不展、觉得无计可施时,其实我们手中早已握有破解困局的“金钥匙”——构建“情感补偿- 技术伦理- 商业规范”的三维治理体系,就能为老年群体在数字世界中撑起一片晴朗天空。

情感补偿,是打开老年群体数字健康生活大门的“第一把钥匙”。人老了,最怕的就是孤独和被边缘化。就像62岁的吴女士,从乡镇来到城区帮儿子带孩子,环境陌生,孙子上学后她在家无所事事,只能靠刷短视频做任务赚钱打发时间。

专家说,很多人退休后难以适应突然闲下来的生活,而看短视频、听小说等做任务赚钱的方式容易上手,对他们有很大吸引力。

上海老年大学的实践就充分证明了情感补偿的重要性。其发布的2025年数字素养提升课程,涵盖AI基础、手机摄影等8大模块,采用“社区授课+ 线上答疑”模式(《上海老年大学2025年课程实践报告》)。这一举措效果显著,老年人触网问题咨询量下降61%。这清晰地表明,当老年人的现实社交需求得到满足,他们在数字世界里就不会那么盲目地寻求慰藉,数字成瘾率自然就会显著降低。

技术伦理,是守护老年群体数字安全的坚固“防护栏”。在数字时代,技术不能只追求商业利益,更要考虑伦理道德。中国传媒大学郑宁主任建议的“老年人付费模式”就很有前瞻性。某平台试点的“情感关怀算法”就是很好的例子,它通过分析用户观看时长、充值频率等数据,对连续使用超过2小时的老年人自动推送休息提醒,并限制单日充值上限为50元(《某平台“情感关怀算法”测试报告》)。测试期间,该平台老年用户留存率提升19%,而ARPU值仅下降8%。这说明,技术伦理和商业利益并不是对立的,只要运用得当,完全可以实现共生共赢,让技术真正为老年人服务。

商业规范,是整治老年群体数字消费乱象的“紧箍咒”。山东菏泽市市场监管局推行的“短剧备案审查制”就值得大力推广。该制度要求所有短剧平台提交完整收费清单,明确标注“单集最高费用”“全剧总价”等信息,并在充值页面用红色字体警示“老年人请在子女陪同下操作”(山东菏泽市市场监管局《短剧备案审查制实施情况报告》)。实施3个月来,辖区内老年群体短剧消费纠纷下降82%,相关经验已被纳入《山东省网络信息服务管理条例》修订草案。这充分证明,严格的商业规范能够有效约束资本的冲动,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写在最后……

站在数字文明的十字路口,银发经济的未来绝不是情感与资本的零和博弈。

当上海老年大学的张阿姨用手机记录社区活动,当武汉的陈阿姨在子女陪伴下重拾广场舞,我们看到了希望的光芒。通过情感补偿填补数字鸿沟,用技术伦理约束资本冲动,以商业规范守护人性温度,这就是破解“网瘾老年”困局的核心密码。

让技术回归服务人的本质,让商业重拾创造价值的初心,我们就能让每个老年人在数字时代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尊严与幸福,真正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银发经济 短剧 老年人 数字鸿沟 算法收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