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菲特看来,一家值得投资的公司,要持续产生充沛的自由现金流,在满足这点之后,它要么有稳定的高资本回报率,要么把现金流分红或回购的方式反馈给股东。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3年致股东的信中说,直接产生现金、并且具有稳定的高资本报酬率的公司,必定会产生持续、充沛的自由现金流,那么公司是否具有稳定的高资本报酬率就非常重要。
他特别提到,高资本报酬率的意思,就是从长远来看,留存资金有优秀的内在价值增长,最低限度是不能低于美国大企业的平均水平。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怎么办呢?巴菲特说,那就退而求其次,由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保险公司,收购具有这种特征的投资对象,之后由伯克希尔来决定留存资金的安排。
咱们普通投资者,可没本事像巴菲特那样把整个公司买下来,自己安排资金分配。所以,看管理层怎么分配资金,就成了咱们判断企业内在价值,还有给股票定买点的重要依据。
企业当下的内在价值,说到底就是未来自由现金流的折现值。要是公司把赚来的利润都拿去再投资,能赚不少钱,那当然该全投进去;可要是再投资的回报还不如放银行吃利息,那这种投资就是低效的,投得越多,亏得越狠,长期看反而是在毁价值。
一家企业有了自由现金流,无非就这么几种用法:一是放着不动,二是扩大现有业务,三是投资其他企业,四是分红或者回购股份。
第一种,基本就是留存资金的毁灭价值。
第二种,得看情况。像福耀玻璃,行业还在往上走,自己又有本事,这时候扩大规模是好事。但有些重资产企业,所谓的投资自己,其实是被逼着花钱更新设备,不花就掉队,这种公司咱就得离远点。
第三种,难度可不小。伯克希尔这 60 年,投资年化收益 20%;2005 年之后,腾讯的投资业务年均规模增速快 30%;安踏这方面也不错,对FILA、亚玛芬的并购都得到了非常好的回报。但不是所有公司都有伯克希尔、腾讯或安踏这本事,这得具体看这家公司有没有这个能力,是不是在自己的能力圈里做事。
就说格力吧,当年董明珠投银隆那事儿,就是个典型的反面例子。
2016 年,董明珠觉得银隆的电池技术不错,想让格力通过发行股份全资收购银隆,当时的代价是 130 亿。但中小股东和分析师都不看好,觉得银隆估值太高,而且格力也没造汽车的经验,后来股东大会上公共股东把这事否了。
之后董明珠不甘心,于是自己掏了 10 亿投银隆,还拉了王健林、刘强东他们一起投了近 30 亿。到 2021 年,格力管理层绕过股东大会,通过司法拍卖花 18.3 亿买了银隆 30.47% 的股权,拿到了 47.93% 的表决权,改名叫格力钛,收归旗下。2023 年底又花 10.2 亿从别的股东手里买了 24.5% 的股份,前后一共花了 28.5 亿,直接持有 55.01% 的股份。
结果呢?这笔投资太失败了。到 2024 年 6 月底,格力钛总负债 247.86 亿,净亏损 19.05 亿,从 2021 年被格力控股后,累计亏了快 50 亿。2025 年 6 月,它持有的一些股权还被冻结了。
格力钛主打的钛酸锂技术路线,慢慢被市场边缘化了,电池能量密度比磷酸铁锂和三元锂低不少,车的续航不行,成本还高,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差。在新能源客车市场,份额从 2016 年的前三,跌到 2024 年的不足 3%,连前十都没进。
巴菲特要是看到格力这种情况,肯定会说,这类管理层就不要折腾了,把钱分给股东是最明智的。
这就是第四种方式,直接分红,或者回购股份。
苏泊尔就是典型的正面例子,常年分红率在90%,虽然营收利润的增速不高,但企业的自由现金流能够较为顺畅地转化为股东自由现金流,虽然同为家电制造业,但市场给到了20倍的市盈率,远超格力的8倍。
说到底,企业是掌握在管理层手上的,我们买股票,不光要看公司有没有持续充沛的自由现金流,更要看管理层这些钱用在了哪儿,管理层资金分配能力是我们评价一家企业价值的关键。
@今日话题 $腾讯控股(00700)$ $安踏体育(02020)$
本话题在雪球有4条讨论,点击查看。
雪球是一个投资者的社交网络,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
点击下载雪球手机客户端 http://xueqiu.com/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