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圈子-产品经理的日常 07月24日 15:59
纯银没做过,就别在这反对了,老经验没办法用在新时代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在大模型赋能下,单人能否产出小众但高级的产品。作者认为,虽然大模型能提升个人在产品构想、设计和编程方面的效率,但无法弥补市场洞察、审美、产品经验等关键能力的缺失。当前产品经理整体素质出现断层,有能力的产品经理稀缺。作者指出,真正的高价值需求已被挖掘殆尽,互联网行业下行根本原因在于此。因此,AI时代涌现大量高素质单人作品的可能性不大,团队协作、互补优势依然是做出优秀作品的关键。即使有程序员具备市场洞察和编程能力,也难以同时兼顾审美,且海量低价值需求难以形成市场规模。

💡 **AI赋能虽能提升效率,但无法替代核心能力。** 大模型能够增强个人的产品构想、设计和编程能力,但市场洞察、卓越审美、丰富的产品打磨经验以及设计与编程的综合能力,仍是单人难以完全具备的。AI只能在你现有的能力范围内提升效率,而非凭空创造缺失的能力。

📉 **产品经理整体素质断层,高级人才稀缺。** 文章指出,当前产品经理行业存在严重的青黄不接现象。新入行者缺乏良好成长环境,高学历者思考和手感可能“歪扭”;资深从业者多已远离一线转向管理,能力出现衰退。真正能在产品构思、审美、设计、运营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极为罕见。

🚀 **团队协作是产出高级产品的关键。** 作者认为,即使在大模型时代,单人全能的情况也微乎其微。像少楠和light那样两人背靠背、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更能产出高质量产品。即使是两三人的小团队,整合各自擅长的技能,也比单打独斗更有优势。

📈 **市场洞察是稀缺品,决定产品价值。** 文章强调,互联网行业下行的根本原因在于可洞察的高价值需求已趋于枯竭。大模型虽能提高编程和设计效率,但开发者在寻找有价值的用户场景上面临巨大挑战。最核心的竞争力依然是市场洞察力,其次才是产品与编程经验,最后是审美能力。

🌐 **海量低价值需求难以支撑市场。** 随着vibe coding的普及,微小需求可能被满足,但这些“草量级”场景因价值不高,即使数量庞大,也难以形成可观的市场价值。因此,AI时代涌现大量高素质单人作品的可能性受到质疑。

7 月和同行聊到,他认为「单人产出的,小众但高级的产品」会在未来几年里大批量发生。

我反对。

首先,在大模型赋能下,单人产出的小众但高级的产品,国内有什么?

胃之书?胃之书的交互艺术性很好,但用户价值还不够扎实。

one man 产出的小众但高级的产品,用户价值也很扎实,国外我不知道,国内我没看到。

但是,小团队产出的小众但高级的独立产品,这倒是有不少例子,比如少楠团队的系列作品,比如六一团队的系列作品, 比如犬岛。

这里有几条关键约束。

首先,做好一款有高级感的产品,需要市场洞察,需要很好的审美与审美落地,需要做产品的手感与经验,也需要编程实现。

大模型可以让一个人既有产品构想,又有实现构想的设计与编程能力;但大模型无法让这个人兼具很好的构想,很好的审美,很好的产品经验,很好的设计与编程能力。

我在 2020 年就发现,产品经理的整体素质在倒退。新入行的 PM 缺乏好的成长环境,即便高学历高素质,思考和手感都歪歪扭扭的;8-10 年资历的老 PM 很多已经在管理职位上远离一线,无法与用户共情,能力衰退得厉害。只有 3-8 年资历的 PM 正值当打之年。

这个现象到了 2025 年,愈发严重。2021 年没成长起来的新 PM 现在还是起不来,毕竟缺乏高质量的实践环境;另一批刚到 8-10 年资历的,管理职位上的 PM 远离一线后能力开始衰退;整个行业青黄不接得厉害。

因为好的项目不存在,好的机遇不存在,青黄不接这件事一点都不重要。事实上如果好项目大量涌现,人才的快速成长也就是一两年的事情,断层很快被填平,就像 2016-2018 猛冲猛打那几年。

扯远了——现状是产品经理的整体素质出现了断层。有能力有经验的产品经理越来越少,即便有这样的人,也很难全面到洞察、审美、设计、运营俱佳。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不存在能力上的全才。

    如果缺乏洞察力,一开始的产品方向定位切入点都是错的

    如果缺乏产品经验,打磨产品的手感肯定是不好的

    如果审美和审美落地能力不够好,大模型并不能帮你搞定优雅的界面,出彩的运营

    如果产品设计比较复杂,自己又缺乏编程经验,那么哪怕是强大的大模型赋能编程,对你来说也是空中楼阁(说的就是我自己)

这些全方位的能力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国内目前并未看到先例。至少也要像少楠和 light 那样,两个人背靠背作战,长短互补。

大模型可以提高你学习的效率,行动的效率,但不能提高你的能力。而是在你的能力范围内去提升效率。

所以,我并不认为 AI 时代会涌现大量高素质的单人作品。相对来说,兼具市场洞察和编程能力的程序员,可以在 AI 赋能下做出更多作品(审美未必很好)——但这样的人其实也是极少数。

可以预见的是另一种情况,随着 vibe coding 的普及,海量的草量级需求有可能被满足,任何微小的需求都会有人 vibe coding 实现,小范围传播和应用。但因为需求价值不高,堆积几万几十万个草量级场景,市场价值也是不高的。

归根结底,最重要的是市场洞察,其次是产品与编程经验,再次是审美与审美落地能力。但在当前的技术基建上,可洞察的高价值需求已经枯竭了,这才是互联网行业下行的根本原因。大模型赋能编程和设计效率很容易,开发者找到有价值的用户场景很难。

大模型对效率的提升,并没有从根本上创造大量新的应用场景。因此 “市场洞察” 依然是稀缺品,以及在此基础上,依然需要团队组合作战,组合哪怕是两三个人团队的,各自擅长的才能,才能做出更好的作品。同一个人全攻全守全能,则概率低到忽略不计。


内容来自“用思考交换思考”的 PM 思辨社区「犬校」。©2017-2025

点击【阅读原文】,可见犬校最近一年的好帖索引。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AI时代 产品经理 团队协作 市场洞察 产品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