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7月24日 10:57
很多人都被困在“临界点”之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深刻阐述了“硬道理”——任何成就皆需付出,并强调了“临界点”的存在。作者指出,许多人一事无成是因为未能跨越学习或技能发展的“临界点”,长期停留在低水平的痛苦与挫折中。文章以英语学习和编程为例,强调了死磕基础、大量重复练习的重要性,反对任何形式的“捷径”。“开窍”的本质是积累,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的飞跃。作者鼓励读者克服焦虑、痛苦和迷茫,通过持续的“笨功夫”积累,建立起他人难以逾越的壁垒。

🔑 **付出与收获的硬道理:** 任何想要获得的东西,无论是商品还是技能,都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比如金钱或时间。这是世界上最朴素也最深刻的道理,不存在不劳而获的捷径。

📈 **跨越“临界点”的重要性:** 许多事情都有一个“临界点”,只有在达到一定量的积累后,才能从“低水平”的痛苦和挫折中突破,迎来“天地宽”的豁然开朗。未能跨越这个点,则会一事无成。

📚 **死磕基础,拒绝捷径:** 在学习过程中,如背单词或写代码,应坚持最基本、最耗时的方法,例如反复背诵单词或大量编写代码,而非追求所谓的“速成”技巧。这些技巧往往华而不实,阻碍了真正的能力提升。

💡 **“开窍”源于“超大积累”:** 学习和成长的“开窍”并非偶然,而是长期大量积累的必然结果。当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达到一定阈值,大脑的连接和理解会发生质变,从而产生新的认知和突破,将他人远远甩在身后。

💪 **笨功夫是构建壁垒的关键:** 面对困难和迷茫,最有效的方法是老老实实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克服前期的焦虑、中间的痛苦和后期的迷茫。这种持续的“笨功夫”最终会形成一道他人难以逾越的壁垒,成为个人核心竞争力。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啥最硬的道理,那无疑是,你想得到什么东西,就得付出点啥?

想得到某个商品,那就得付钱;想学习或者收获某个技能,就得付出一定量的时间。而且有个很诡异的东西,类似“临界点”,你编程练习不到一定数量,英语词汇量达不到某个规模,都处在“低水平”这个层次,关键是这个状态非常折磨人,非常痛苦,充满失落感和挫折感。过了那个点,就会觉得顿时天地宽。

很多人一事无成,本质也是每件事都没过临界点,一直处在低水平,既痛苦,又折磨,还不出成果,慢慢连尝试都不尝试了。

这又让我想起来多年以前我和小伙伴们分享,如果抛开那些花里胡哨的英语学习方法,比如什么“多说”,还有“英语环境”什么的,你实在是做不到,那就别做了,使劲背单词。一个单词重复两百遍,硬背,不要搞什么“三天学会一万词汇量”,不要搞“学会了词根快速记住两万词汇”,都是瞎搞,静下心来,死磕到底,一个一个背。

很多人英语学得一塌糊涂,绝大部分都是想走捷径,让他背单词,他就上网查,搞各种幺蛾子学习技巧,最后技巧没掌握,能力也没上去。

一般来讲,单词背到6000左右,高中的阅读基本上都能读懂了,背到一万以上,考研英语文章除了那些“长难句”也能看懂了,就是这么神奇。不要指望捷径,该花的时间一分钟都不会少,一万词汇对于脑子正常的人来说,可能就是需要大几百个小时,怎么背那是你的事,投入不足,结果不会配合你忽悠,永远也不开窍。

我这些年有个体会,“开窍”的本质就是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突然就有了新理解,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然后在“超大积累”的基础上又来了一个大爆发,直接把其他人彻底甩开了。

“超大积累”这事是个负担,也是个门槛,更是个壁垒。你想过这个门槛是很难的,别人一样难,过不去都白费,想过去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死磕,什么“认知”什么“思维高度”都没用,就是得老老实实下硬功夫。

就得硬磕,克服前期的焦虑,克服中间的痛苦,克服后期的迷茫,不断投时间。直到有一天,发现自己投入的时间原来已经这么多,这时候,你发现不再像以前那么迷茫了,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痛苦了,你已经跨过了那个门槛,进入了一个壁垒,别人很难追上了。

同样地,编程这事也是这个道理。几年前一个读者跟我说,他想学编程,是应该先看数据结构,还是先看操作系统原理?我说你先写出来一万行可运行的代码再说,从最简单的开始,一点一点写,最早的程序可能只有三四行,到后来可能有几百上千行。

一万行代码是个“入门门槛”,跨不过去,这辈子都别想入门,别误会,这里说的“入门”相当于学英语刚学完前一千词汇。在这之前,看那些乱七八糟的书都是浪费时间。

这些年有个感觉,你找到一件正经事,想去认真做,发现好难,这个时候就该问自己:

1. 这事到底值不值得做;

2. 对自己是不是至关重要。

如果答案都是“是”,那就再仔细思考下,你觉得某个东西“难”,学习的过程中感觉迷茫,甚至有点绝望,基本上是两个原因导致的:

1. 选错教材了,你拿得太难了,不适合你;

2. 投入时间不足。

这个世界上最硬的道理,就是“投入不足,产出就足不了”。所以说,选一本好的教材,然后就别到处找什么学习方法了,安安静静地投入时间,投入足了,自然会有效果。不过那个“一万小时定律”也离谱,扯那玩意会对身心产生巨大压力,还不如不提。一般来讲几百个小时认真投入就能明显见效。

为啥说不要到处找学习方法呢?

因为绝大部分人都是loser,他们啥也不懂,搞笑的是他们还挺喜欢到处指导别人。对于普通人来说,方法什么的,都是次要的,时间投入不够,啥方法都是扯淡。你先有个底子,才能区分哪些方法是对的,哪些明显是扯淡。

比如我十几年前想学写代码,那时候到处找经验,一堆人推荐让学一本叫《算法导论》,还说什么“必看”。后来我慢慢知道了一件事,这本书实在是太难了,而是属于高级进阶,根本不适合新人,哪怕几年后我写代码一年能赚几十万的时候,依旧对这本不太感冒,从没看完过五分之一。推荐这本书给新人的,不能说全部,可以说99%的人全是菜B,他自己也没看过,只听别人说那本书不错,你听了菜B的话,你能好?

所以说,一定要从简单的开始,慢慢熬,跨过那几道坎,慢慢就开悟了。而且这条路没啥办法,只能是你自己去走,就好像婴儿想成长,只能是自己蹒跚学步,一边摔一边成长一样,别人一步都替你走不了。英语里有个词,叫“take the baby steps”,像婴儿一样小步走,毕竟世界上最牛逼的长跑冠军,他也是这么过来的。

而且有个共识,投入和水平的关系并不是咱们理解的那种线性的,而是跳跃的。

可能也跟咱们的大脑组织形式有关。咱们的大脑用的是一种最简单的模式,一大坨功能极其简单的细胞连在一起,然后涌现出了神奇的智能,或者说,智能就是天量的链接基础上不知道怎么突然就蹦出来了。所以“数量”就成了关键,你得不断输入,等着大脑自己完成“涌现”。

碰上了太难的东西,可以绕过,但是基础的东西一定不能放过,一般复杂问题,都是几个简单问题的组合,你得把简单的弄得滚瓜烂熟,一般来讲复杂的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就算依旧解决不了,也没事,慢慢来,积累得多了,过一段时间回过头来看,发现自然而然就懂了。

说到这里,突然想起来一个高中老师说过的一件事。

他说经常有人说,有些孩子是在“死学”,所以投入多,成绩却不行。

他说没有“死学”的,只有“装学”的。就高中那点知识,并不涉及普通人无法拿下的内容,数学考卷最后一题可能是这种,但是哪怕你把所有这类比较难的全扔掉,考个本科依旧跟玩似的。

事实上高考出卷,也是这个逻辑,如果你基础扎实,确保简单的不做错,你想考不上本科是很难的,毕竟高考就一分级考试,不是选拔天才,适配的是所有人。如果基础足够扎实,抛弃所有的超级难题,把中间位的也解决了,211就保住了。

智商正常的孩子,没有“死学”连基础知识都学不会的。只有一种可能性,他是在那里表演,心思不知道跑哪去了,或者说不是表演,而是早就掉队学不进去了。

很多人其实从没认真解决过任何一件事,所以碰上复杂问题,总是焦虑,总想速成,投入一点时间就质疑为啥还不出结果,于是在所有事情上都一事无成。等生了孩子,也不知道怎么教育,对自己没耐心,对孩子也没耐心。这几年有个新词,“内耗”,说的就是之前没做成过什么事,对眼前这事心里也没数。其实经历几次就懂了,就不耗了。

那些厉害的人,有点像是玩了无数局《绝地求生》的人,他解决过很多问题,直到在每一步应该做啥,当感觉到迷茫和失落的时候,他也知道这事是正常的,正在开悟,等过去了就好了。这样就能完成一件又一件困难任务,然后可以去承担更多的复杂任务。

尾声:

曾几何时,一直在说“减肥一定不能挨饿”,饿瘦会反弹,饿瘦不健康。

但是到了今年,几乎所有的减肥博主已经全部异口同声在说“没有不饿的减肥”,就是得少吃,就是得饿。

最基本的逻辑,减肥的本质是“摄入小于消耗”,除了极少数例外,身体百分之一万会有饥饿反应,饥饿反应就是变瘦的前置条件,这就叫第一性原理。

同样地,迷茫、痛苦、失落、受挫、想速成,这些都是正常的,你想做成一件事,心里的渴望和现实的进展之间有了冲突,自然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对于普通人来说,没啥办法,只能是硬磕,一点一点啃,去下笨功夫,根本没有别的办法,等你挺过去了,这些东西就是你的壁垒,别人的高墙。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刻意练习 临界点 积累 笨功夫 学习方法
相关文章
学习获得快速进步的一个关键是:尽快承认自己不行。 承认自己不行,不是指丧失自信,而是以一种白纸心态,从零开始。这是一种不小看对手的谦逊心态。 很多人是相...
近期学到的一个技能: 相信别人已经做过。 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个世界上已经存在过。一定有这个世界上某个团队某个人已经思考的非常透彻非常成熟,可能在书籍...
“人物传记学习方法”。 神作《遥远的救世主》作者豆豆谈“如何学习”讲到:(唯一一篇公开访谈) “先构建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然后再去读人物传记、回忆录、史...
六经注我,一切牛人都是我的谋臣而已 我最近在梳理这10年影响我最多的三个人,我得出一个结论:这世界没有完美的老师,最好是把老师当成自己的谋臣。 听多数人的...
在读各学科书籍时, 有一个小技巧, 找到那个学科根子上的那个概念, 然后遇到一团乱麻的复杂局面或者一个高深复杂的理论时, 就回到那个概念上, 重新分析, 经常会有...
怂恿没什么积累和洞见的人去多输出、做IP,就像怂恿孱弱的人多上街展示自己的肉体之美。最后别人即便多留意你几眼,也大抵是冲着颜值去的。
@小七姐 给我讲了个故事:我们年轻的时候看成功人士,例如财务自由的老板,又或者学识渊博的长者,觉得人和人差距好大。不过我们忽略了年龄,成功是几十年累积的...
独立地追求哲学?
商业头条No.27|大厂“秒批”时代
一天背3000个单词、2天睡3小时,火遍全网的“韩女学习法”有多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