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07月24日 09:26
楝树下守望丰收——记安徽太和县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党支部书记徐淙祥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在安徽阜阳,古稀老人徐淙祥五十余载坚守初心,以科学种粮、技术创新引领农业发展。他克服恶劣天气,探索有机肥利用、土壤深耕等技术,并与科研机构合作试种优质品种。通过编写通俗易懂的农技顺口溜、推广“大户带小户”模式,他带动了当地2.3万户农民增收。徐淙祥的示范基地已实现科技赋能,利用智能化监测、无人机等技术,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展现了新时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 坚守初心,科学种粮的实践者:徐淙祥,一位五十余载扎根黄淮平原的老农,始终怀揣着“让乡亲们吃饱饭”的初心。他坚持科学种田,即使面对洪涝、龙卷风等自然灾害,也积极投入田间管理,并取得了优异的单产纪录,例如2022年小麦单产历史性突破800公斤。他将农业技术精准应用于作物增产,践行着“多种粮、种好粮”的责任。

♻️ 循环利用,绿色耕作的先行者:徐淙祥积极探索废弃物循环利用,将作物秸秆提供给养殖场作为饲料,再利用畜禽粪便作为有机肥施用,有效解决了土地肥力问题,并降低了生产成本。他与相关部门合作,推广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以及土壤深耕等技术,提高了肥料利用率,改善了皖北部分地区黏重土质的耕作条件。

🔬 科技赋能,品种改良的探索者:徐淙祥不仅关注耕作技术,还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将流转的土地用于小区试验,筛选和培育更优良的作物品种。他拥有50多个记录了作物苗情、病虫情、气候条件以及良种选育等详细信息的笔记本,体现了他对农业科研的执着。在政府支持下,他的示范基地加速科技赋能,应用智能化监测系统、卫星遥感和无人机等先进技术。

🤝 经验分享,带动农民共同致富:徐淙祥乐于分享自己的种粮经验,他将复杂的农业技术总结成通俗易懂的顺口溜,方便农民理解和应用。通过“大户带小户”的协作模式,他带动了太和县30万亩耕地,惠及2.3万户农民,户均年增收超2000元。他作为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负责人,致力于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带领农民学习、实践并从中获益。

🌳 精神象征,克服困难的动力源泉:徐淙祥将田边一棵亭亭如盖的楝树视为精神象征,这棵树陪伴他走过艰难岁月,成为他不断前行的“加油站”。树上的五个分枝象征着五谷丰登,激励他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勇气和毅力。这棵树也象征着他对农业的热爱和守望,见证着每一次丰收的到来。

  夏日午后,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党支部书记、种粮大户徐淙祥头顶草帽走到田头,俯身拔出一株豆苗细细察看后说道:“根系长、扎得深,长得不错。”豆大的汗珠顺着他脸上的“沟壑”往下淌。

  5月28日,徐淙祥在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的田间察看小麦的成熟情况。

  “走,到树下凉凉。”徐淙祥指着田边一棵高大的楝树对记者说。酷暑下,这棵楝树为辛苦劳作的农民支起一片阴凉。

  这位古稀老人佝偻着背,坐于石凳上,犹如这棵楝树,生于路旁而不张扬。五十余载扎根黄淮平原,他坚守种粮初心,守望五谷丰登。

  坚守种粮初心

  清早,太阳还未露头。徐淙祥就骑上电瓶车开始巡田。这是他多年来的“必备科目”。“自走式喷灌机浇了一晚上,我要看看大豆和玉米的耐旱情况。”徐淙祥说,天越热,记录作物抗旱性越有必要。

  “2003年,洪涝、龙卷风、冰雹。当时,下大雨、刮大风,人家都朝屋里跑,俺一家人都往地里跑。一连两三天泡在大豆田里扒沟排水,腿上划得都是口子。”徐淙祥回忆说。那一年,当地大豆普遍减产,他的试验田却创下新的单产纪录,“这都是对我的考验。”

  徐淙祥有一颗爱农之心。“我父亲的两个兄弟,当年严重营养不良。”1972年,高中毕业的徐淙祥本可以当民办教师,他却选择务农。彼时小麦亩产不到200公斤,“不能再看着乡亲们吃不饱了,我要靠科学种田搞出名堂来!”

  5月28日,徐淙祥(左)在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的田间和种粮大户交流小麦的成熟情况。

  1984年,已是乡村农技员的徐淙祥成为共产党员。宣誓的那一刻,徐淙祥想到了初中时看过的一篇文章《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先辈们的精神鼓舞着我。”他说。

  坚守,终会照亮这片土地。20世纪90年代,徐淙祥种植的小麦单产超过400公斤,比周边高出100多公斤。2022年徐淙祥种植的两个小麦品种单产均历史性跨越800公斤。

  奔赴希望的沃野

  今夏,太和县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再传喜讯:在干旱气象条件下,小麦高产田块每亩达820.5公斤。捷报频传得益于徐淙祥持守的信念:科学种粮。

  与徐淙祥结识多年,记者始终难以忘记:两年前的盛夏,他在一家肥料厂里,不顾由鸡粪牛粪等制成的有机肥的浓烈气味,蹲下身将手伸进堆肥里试了试温度,取出一把搓了搓……

  “温度过高属于生粪,容易烧苗。我们把作物秸秆免费给周边的养殖场作饲料,他们将畜禽粪便给我们用于田间施肥。废弃物循环利用了,土地也肥了。”徐淙祥说。

  5月28日,徐淙祥在太和县淙祥农事服务中心察看收获的小麦。

  好农田,是丰收的希望。皖北不少耕地属于砂姜黑土,土质黏重。徐淙祥与相关部门合作,探索了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及土壤深耕等技术,提高了肥料利用率。

  粮食增产,一靠土地,二靠良种。与一般大户不同,徐淙祥流转的1230亩地中,有200多亩配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小区试验。“它犹如一个‘擂台’,更优的品种会被选出。”徐淙祥说,“我虽少收了粮食,但能试种优质品种,值!”

  7月20日,徐淙祥在家中察看用于研究的小麦样品。

  办公室里,50多个笔记本整齐排列。小到小麦苗情、病虫情、气候条件,大到良种选育、高标准农田建设,都被徐淙祥仔细记录下来。

  “‘良种配良法,节本又增效’,但把良法配套试验做好的不多,徐淙祥算一位。”对口联系徐淙祥的科技特派员、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乔玉强说,“徐淙祥这个乡村‘土专家’把农业技术精准地用在了作物增产中,践行着‘多种粮、种好粮’的责任担当。”

  2023年以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徐淙祥的示范基地科技赋能加速:建成智能化监测系统、使用卫星遥感监测终端、配备多架无人机……

  7月20日,徐淙祥在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的田间察看玉米生长情况。

  携手走上增收路

  “庄稼病了,就找徐劳模。”在太和县旧县镇,徐淙祥名声在外。“徐淙祥打的粮就是比我们多,我们信他。”村民徐宗付说,老徐把探索粮食优质超高产、节本增效栽培技术的好经验,都变成了通俗易懂的顺口溜。

  “光施肥、不深翻,小麦扎根无处钻”“小麦拔节需肥大,壮苗也要把肥下”……徐淙祥说:“我想让大伙儿一看就懂、一用就灵。”这些年他陆续增补,顺口溜从60条增加到120条。

  农忙时节,老徐的田头,常常挤满前来观摩关键增产技术的农户。截至2024年,“大户带小户”的协作模式覆盖了太和30万亩耕地,带动2.3万户农民户均年增收超2000元。

  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22年,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兴办,每个乡镇成立了理事会,建起了百亩攻关田、千亩示范方、万亩示范片。作为协会负责人的徐淙祥说:“我们就是要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带着农民学、做给农民看、帮着农民赚。”

  7月20日,徐淙祥在家中翻看他编写的小麦种植顺口溜。

  “相比小农户一家一户管理,规模种植每亩地能节本100元,增收100元。”徐淙祥说,目前基地还使用了载有北斗导航的播种机,能有效减少重播、漏播。这些技术在种粮大户间广泛推广。

  楝树之下,徐淙祥闭目凝神。十多年前的幼苗,已亭亭如盖。树上的5个分枝,被他视为五谷丰登的象征。徐淙祥说,面对困难,这棵树是他鼓起勇气不断前行的“加油站”。

  楝树枝繁叶茂,守望每一次丰收。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徐淙祥 科学种粮 农业科技 乡村振兴 粮食安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