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07月24日 09:26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追梦科学种田路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在安徽阜阳,种粮大户徐淙祥凭借半个世纪的耕耘和对科技的执着追求,不断刷新小麦单产纪录。他从一名高中毕业后选择回村种地的青年,成长为探索黄淮地区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带头人。通过成立合作社、建立示范田、引进先进农机设备和监测系统,他不仅大幅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还通过推广“太丰”系列新品种,显著提高了当地粮食产量和品质。徐淙祥还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谚语传播农业技术,带动周边农户增产增收,为现代农业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 科技引领,刷新单产纪录:徐淙祥坚持科学种田,通过潜心研究和实践,不断探索适应黄淮地区的新品种、新技术,并成功将小麦亩产提升至820.5公斤,屡次创下安徽省单产纪录,充分展现了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巨大潜力。

🚜 机械化与智能化并举,降低成本提效率:他积极引进旋耕机、收割机、喷灌机、无人机等现代农机设备,并应用病虫疫情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智能化。这不仅大幅降低了劳动强度和人力成本,还提高了耕种、管理、收割的效率,使全程机械化成本较人工种植节省一半。

🌱 育种与推广并重,带动区域发展:徐淙祥与科研院所合作,选育出“太丰3号”、“太丰8号”小麦新品系和“太丰6号”高蛋白大豆新品种,这些优良品种在黄淮地区得到广泛推广,显著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品质,有力促进了当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 合作社模式,赋能农户增收:他牵头成立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代管耕种、土地入股”的模式,并与种业、面粉企业签订合同,打通了种源和销路。这种模式让周边农户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亩产普遍提高,有效带动了区域内农民的增产增收。

💡 谚语传播,助力技术普及:徐淙祥善于将复杂的农业技术总结成通俗易懂的谚语,如“两米宽,打畦田,浇灌喷药最方便”,使得农业技术的推广更加便捷和有效,让更多农民能够理解和掌握科学种植的方法。

徐淙祥在家中察看用于研究的小麦样品

  行走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的田间地头,常听到一句顺口溜:“科学种田找淙祥,优质高产有保障;多收多打又多卖,每亩年增几百块。”

  大家口中的“淙祥”,指的是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种粮大户徐淙祥。多年来,徐淙祥坚持科学种粮,潜心钻研农业技术,牵头成立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作物绿色高效试验示范田,不断探索适应黄淮地区的新品种、新技术,屡屡创下小麦、玉米、大豆的安徽省单产纪录。

  凭着热情和韧劲,小麦亩产屡创新高

  夏收又夏种后的皖北平原,庄稼重新吐绿。下午5点,徐淙祥熟练地启动电瓶车,往自家田里赶去。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夏玉米的产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7月下旬到8月上旬这段时间的管理。”徐淙祥说,现在,他每天至少要去田里两趟,“哪天要是不下地,我是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好。”

  谈及徐淙祥与土地的缘分,得从半个世纪前说起。

  1972年,高中毕业后,年仅19岁的徐淙祥原本有机会去学校当老师,但他毅然选择了回村种地。

  “那时候生产技术落后,小麦亩产才150公斤,大豆亩产只有几十公斤,乡亲们温饱都成问题。”徐淙祥说,“我就想着能有一天,粮食实现高产,大伙都能吃饱饭。”

  回村后,徐淙祥买来农业科技书籍,潜心学习小麦、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的高产栽培技术,并开始参与一系列粮食高产攻关项目。

  在进行小麦高产试验时,从麦苗出土起,不管刮风下雨,徐淙祥都从早到晚在田里忙活。他用放大镜观察农作物的长势、授粉和虫情,同时用笔记本做好记录。如今,在徐淙祥的办公室里,已积攒了53本各式各样的笔记本。

  就这样,凭着一腔热情和一股韧劲,他逐步找到作物高产的规律,并运用到示范田小麦种植中,随后将亩产相继提高到300公斤、320公斤、360公斤……

  2025年夏收,徐淙祥种植的小麦在干旱气象条件下仍喜获丰收。经现场实收测产,高产田块亩产达到了820.5公斤。

  不只当个“老把式”,科学种田收益多

  “良种良法遇良田,优质高产没困难。良机良技配良种,节本增收显神通。”跟土地打交道时间久了,徐淙祥不满足当个仅靠经验的“老把式”,而是紧跟时代步伐,依靠科技种田。

  走进徐淙祥的麦田,农作物病虫疫情田间监测站十分显眼,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农作物病菌孢子自动捕捉仪等设备一应俱全。轻触手机界面,从光照强度、土壤水分到气温气压、虫情病害,一目了然。

  走进徐淙祥合作社的院子,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的农机设备。“以前种地,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个力气活,现在种地更多依靠科技。”指着院中的设备,徐淙祥介绍,“这些是旋耕机、打捆机、大型收割机、自走式喷灌机,还有负责监测苗情的无人机。利用现代农业科技进行‘耕、种、管、收’,农业的劳动强度和人力成本都大大降低了。”

  徐淙祥算了一笔账:“如果种植小麦全程靠人工,每亩地成本在1500元左右。而全程机械化,成本只要六七百元,省了一半的钱。”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多年来,徐淙祥积极与安徽省农科院、皖垦种业等省内外科研院所、育种企业展开合作,选育的“太丰3号”“太丰8号”小麦新品系,平均亩产超600公斤,广泛应用到黄淮地区;选育的“太丰6号”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在皖西北地区推广种植面积已达200多万亩;引进种植小麦良种20多种,并推广给周边农户,有力促进了当地粮食稳产高产。

  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帮着群众赚

  为了更好地帮助村民增产增收,2010年,徐淙祥牵头成立了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代管耕种,社员则凭土地入股。合作社还与种业公司、面粉企业签订合同,种源、销路都打通了。

  周边农民跟着徐淙祥种粮,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太和县双浮镇秦寨村种粮大户秦国启加入专业合作社后,小麦亩产很快从400多公斤提高到600多公斤。目前,秦国启和其他社员在徐淙祥的指导下种粮,平均亩产已经接近徐淙祥的高产示范田。

  在推广良技的过程中,徐淙祥发现有些理念和技术大家总是记不住。怎么办?他想到了谚语。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徐淙祥不断用谚语总结农作物栽培技术。“‘两米宽,打畦田,浇灌喷药最方便’‘弱苗早灌旺苗晚,结合追肥利根盘’,这些谚语大家很快就记住了,农业技术推广起来也就方便多了。”徐淙祥说。

  多年来,徐淙祥围绕农作物栽培的“土、肥、水、种、密、保、工、管”8个方面,不断将谚语补充完善。而随着这些谚语的推广,科学种植的理念和技术也被越来越多的农民了解和接受。

  2022年,徐淙祥又牵头成立了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积极开展大户带小户、小田变大田、全程大托管服务和改革;协助乡镇成立科学种粮理事会,每到庄稼成长的关键期,他就把培训课堂搬到田间地头,通过观摩会或者视频连线开展现场培训,让良技直达生产一线。截至2024年底,该模式覆盖太和县30万亩耕地,带动2.3万户农民户均年增收超2000元。

  更让徐淙祥高兴的是,孙子徐旭东大学毕业后,也返乡当上新农人,帮着他一起打理田地。

  如今,72岁的徐淙祥依然坚持每天下田。“我要把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到千家万户,带动更多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把日子过得更好。”他说。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徐淙祥 科学种田 高产增收 现代农业 农业技术推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