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报 07月24日 02:14
[要 闻] “要用科技让乡亲们多打粮”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徐淙祥,一位扎根黄淮大地半个世纪的农民,以“用科技让乡亲们多打粮”为己任。他通过不懈学习和实践,摸索出一套高产种植技术,显著提高了农田产量。在政府支持下,他成立“太和淙祥小麦科技专家大院”和“国家粮食丰产工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与专家团队共同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攻克关键技术,累计推广新技术200余项。同时,他积极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成立合作社和种粮大户协会,广泛应用喷灌、无人机等高科技设备,并建设农事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全方位服务,用科技和规模化种植为国家粮食安全筑牢防线。

🌱 **科技引领,产量飞跃:** 徐淙祥从高中毕业返乡时,面对亩产不足200公斤的低产困境,他刻苦钻研农业技术,成功摸索出高产种植法,将示范田小麦亩产提升至360公斤。为解决个人经验局限,他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在“太和淙祥小麦科技专家大院”和“国家粮食丰产工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的平台下,与专家团队共同攻关,选育出“太丰3号”、“太丰8号”等高产新品系,并推广了20多个优质小麦良种,使小麦亩产迈上600公斤甚至800公斤的历史性台阶。

🤝 **规模化经营,合作共赢:** 徐淙祥深知规模化种植是应用新技术、新设备的关键。他牵头成立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租赁土地进行绿色生态高产种植。此外,他还成立了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吸纳近千名会员,种植面积突破25万亩,有效带动了小农户走上规模化种粮之路,并提供“大户带小户、小田变大田、全程大托管”服务,提升了整体农业生产效率。

💡 **智慧农业,服务升级:** 为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和抗灾能力,徐淙祥积极推进智慧农业应用。在合作社的田地里,喷灌机、无人机+北斗导航喷药等高科技设备得到广泛应用。他牵头建设的“农事服务中心”集农机库房、粮食仓库、晒场、现代化控制室、实验室等功能于一体,能够为周边农户提供从产前、产中到产后的专业化服务,确保粮食安全和效益最大化。

🌟 **“藏粮于技”的践行者:** 徐淙祥始终强调“藏粮于技”对于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性。他一生致力于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示范推广,参与了200余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并完成了近百个国家级和省级农业科技攻关协作项目。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要用科技让乡亲们多打粮”的承诺,成为新时代农民科技兴农的杰出代表,赢得了“麦王”“玉米状元”等美誉,也让“要想多打粮,就找徐淙祥”成为当地农民心中的一句响亮口号。

徐淙祥:

    ◎本报记者 洪敬谱

    炎炎夏日,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的玉米地里,72岁的种粮大户、太和县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党支部书记徐淙祥头顶草帽,俯身对村民们进行技术指导。

    这位与黄淮大地相守半个世纪的农民,坚守践行着“要用科技让乡亲们多打粮”的承诺,以科技和规模化种粮带动广大小农户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他被誉为安徽省“麦王”“玉米状元”“大豆状元”,获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等称号,成为新时代农民的优秀代表。

    科技助力让农田增产

    1972年,徐淙祥高中毕业返乡后,发现当时当地小麦平均亩产不到200公斤,遇到不好的时节,一些乡亲收的粮食都不够吃。

    “那时候,干农业靠天吃饭,种下不保收、旱涝灾情多、产量低、品质差。遇到旱涝年份,甚至颗粒无收。”徐淙祥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深受触动的他暗下决心,要用科技力量帮助乡亲增产增收。

    为了这个念头,他白天在田里摸爬滚打,晚上就着灯光啃着农业书籍,潜心学习农作物的高产栽培技术。

    经过不断实验,徐淙祥摸索出一套高产种植技术。该技术运用到示范田小麦种植中,带动农户将亩产相继提高到300公斤、320公斤、360公斤。示范田一度成了全县产量最高示范点。

    然而,徐淙祥的个人经验和技术很难应对越来越多的农业问题。为找到更多门路,他带着作物样本向各大农业科研机构专家求教。

    2010年,“太和淙祥小麦科技专家大院”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成立,太和县科技、农业等部门参与组建,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农业专家先后入驻,开展小麦种植技术攻关,并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

    在这里,专家定期开展技术研究、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徐淙祥和专家选育的“太丰3号”“太丰8号”小麦新品系,平均亩产超600公斤;引进种植“皖垦麦22”“谷神麦19”等性状稳定、抗病抗倒、稳产高产的20多个小麦良种,有力促进了粮食稳产高产。

    为继续攻关小麦高产关键技术,进一步带动农民增产增收,徐淙祥申请在“专家大院”设立“国家粮食丰产工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来自安徽省农科院、太和县农技推广中心的10位科技人员长年扎在田间,指导农户种田,并承担了小麦、大豆优良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等多项国家级农业科研项目。

    “农民种粮要实现增收,关键要在藏粮于技上做文章。”徐淙祥说,这些年他和专家们全身心投入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参与各级农业科研试验,累计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200余项,完成近百个国家级和省级农业科技攻关协作项目。

    于是,曾经“靠天吃饭”的土地,渐渐有了“向科技要产量”的底气。

    智慧种田让农业腾飞

    徐淙祥深知,只有走规模化道路,才能更好地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应对各类挑战。

    2010年,徐淙祥发起成立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徐淙祥自己租赁了一些土地,开展绿色生态优质高产种植。

    在合作社承包的田地里,喷灌机、无人机+北斗导航喷药等高科技设备广泛应用;与科研单位共建的高产攻关“试验田”,成了科技种粮的样板。

    2022年,徐淙祥种植的“阜航麦1号”“皖垦麦22”平均亩产分别达811.29公斤、818.52公斤,实现历史性突破。同年,徐淙祥牵头成立了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积极开展大户带小户、小田变大田、全程大托管服务和改革。

    “越来越多的农户走上了规模化种粮路。”徐淙祥说,协会刚成立时,只有500多名会员,种植面积10多万亩,现在已经发展到近千名会员,种植面积突破25万亩。

    今年午收后,集农机库房、粮食仓库、晒场、现代化控制室、实验室等于一体的“农事服务中心”投入使用。“有了农事服务中心,不仅能种好合作社的粮食,还能为周边农户提供专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升抗灾能力和效益。”徐淙祥难掩喜悦。

    刚刚结束的夏收,徐淙祥种植的400亩高产田小麦实测亩产达820.5公斤。徐淙祥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要用科技让乡亲们多打粮”的承诺。“要多方面合力让农业腾飞。”谈及种粮的成功经验,徐淙祥总结,规模出效益,科技创高产,机械节成本,技术落实到位是关键。

    “要想多打粮,就找徐淙祥!”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当地农民对他的信赖,也彰显了这位“大国农匠”一生痴情农业、科学种粮,为国家粮食安全不懈奋斗的执着追求。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徐淙祥 科技兴农 粮食安全 智慧农业 规模化种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