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3 22:47:32
自来水嗅味事件近年屡有发生
人类的嗅觉,对嗅味极其敏感,感知阈值极低,部分物质浓度低至10ng/L就能被察觉。杨敏举例,如果以味觉作为对比,人在水中尝出咸味,氯离子浓度大约为100mg/L以上,而10ng/L相当于100mg/L的0.0000001倍。我国饮用水中的两大嗅味类型,都与藻类有关。杨敏介绍,第一类异味土霉味,也被描述为泥土味、淤泥味、霉味、发霉味等。饮用水出现土霉味,主要与一些丝状蓝藻的生长有关,这些蓝藻会产生并释放特定的、具有强烈气味的次生代谢产物。人们之所以更容易在夏天的自来水中闻到这种土霉味,主要因为主要嗅味物质,包括2-甲基异莰醇(2-MIB)和土臭素等,它们呈现典型的季节性分布特征,在春末至秋初检出浓度更高,这与产嗅藻在温暖季节生长有关。上述2015-2018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全国自来水厂原水中,2-甲基异莰醇最大检出浓度为251ng/L,平均检出浓度为9.8ng/L。而在国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中,2-甲基异莰醇的限值是10ng/L。这从现实中也能得到印证。近年来的公开报道显示,北京密云水库、秦皇岛洋河水库、郑州黄河水源、上海青草沙水库及天津于桥水库等地,均发生过一定程度的饮用水土霉味问题。第二类异味腥臭味,也被描述为腐败味、沼泽味、烂白菜味等,主要由有机体如藻类厌氧腐败产物所致。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教授李聪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藻类富含含硫有机物,它们为硫醚(刺激性气味来源)合成提供了硫源。在高温条件下,水体热分层(指水体因温度变化导致密度差异形成的垂直分层现象),底层缺氧。当藻类死亡后,一方面细胞破裂,释放含硫氨基酸类物质,一方面藻类自身分解,会迅速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再加上水体热分层阻碍了氧气补充,共同促成了底层的厌氧环境,经历复杂生化反应,最终生成硫醚类物质。特别在高温季节或停滞于水体中,这一过程会加速发生。人们熟悉的螺蛳粉、垃圾箱、臭水沟的“气味”来源,也有硫醚类物质,短期接触通常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而如果在水源地发现这种味道,往往提示水源可能受到有机污染或富营养化问题,需及时排查风险。此外,水源地类型也会影响嗅味的产生。给水排水专家赵强举例,在南方的一些小型山区水库,春夏和夏秋之交时,产嗅藻容易爆发,易产生嗅味物质。“南方部分地区的河网地带,水体流速较慢,流态与湖泊近似,适宜产嗅藻生长。”杨敏说。高浓度硫醚类物质,比较罕见
目前已有成熟的自来水处理工艺,可以应对原水嗅味问题。赵强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对于硫醚类物质而言,相对容易被氧化去除,即公众熟知的“加氯”,或者投加高锰酸钾。氯和二氧化氯是自来水厂最常用的两种消毒剂,对于硫醚类物质去除效果较好。但是,如果原水中硫醚类物质浓度较高,或者氨氮的浓度较高,若消毒剂投加剂量不够,则难以去除嗅味。而且,加大消毒剂投加量,还会增加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国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中,对于一些消毒副产物的限值有强制性规定。根据杨敏等人在2015-2018年的调查结果,在自来水厂出水中,虽然二甲基二硫醚检出率为45.1%,但检出浓度远低于其30ng/L的嗅阈值,这与此类物质相对容易被氧化去除有关。赵强称,对于2-甲基异莰醇和土臭素而言,常用氧化剂如游离氯和高锰酸钾的去除效果有限,需要投加粉末活性炭吸附,或使用深度处理工艺、催化臭氧氧化工艺等去除。“相较而言,2-甲基异莰醇和土臭素更常见,水厂对这两类物质的控制也更有经验,很多水厂都具备应急处理能力。”赵强说。这两种嗅味物质也作为强制性指标,被新增列入国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中。赵强介绍,而较高浓度的硫醚类物质则较罕见,且尚未作为强制性指标被列入上述国标中,目前许多水厂存在较难妥善处置应急事件的风险,相关研究也需进一步加强。• (应采访对象要求,赵强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