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07月23日 23:30
你家的自来水,为什么会发臭?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我国饮用水中常见的土霉味和腥臭味主要与藻类活动有关。土霉味多由丝状蓝藻产生的2-甲基异莰醇和土臭素引起,具有季节性特征,在夏秋季浓度较高。腥臭味则源于藻类厌氧腐败产生的含硫有机物。虽然这些异味物质低浓度时对健康无害,但会严重影响公众对饮用水水质的接受度。自来水厂拥有成熟的处理工艺,如活性炭吸附和催化臭氧氧化等,可以有效去除这些嗅味物质。然而,高浓度硫醚类物质的处理仍是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技术储备。

💧 土霉味和腥臭味是饮用水中两大主要异味类型,均与藻类密切相关。土霉味主要由丝状蓝藻产生的2-甲基异莰醇(2-MIB)和土臭素引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温暖季节浓度较高。腥臭味则与藻类厌氧腐败产生的含硫有机物有关,会产生刺激性气味。

👃 人类嗅觉对嗅味物质极为敏感,即使在10ng/L的极低浓度下也能被察觉,远低于味觉感知阈值。虽然低浓度的嗅味物质通常不损害人体健康,但会严重影响公众对饮用水水质的认可度和对供水企业的信心。

🌊 藻类在特定条件下(如温暖季节、水体富营养化、热分层导致的底层缺氧)大量繁殖并死亡腐败,是产生异味物质的主要原因。南方部分地区水体流速慢、水库小型化等地理环境因素也易诱发产嗅藻的爆发。

⚙️ 目前已有成熟的自来水处理工艺可以有效去除大部分嗅味物质,例如使用活性炭吸附或催化臭氧氧化等方法。对于2-甲基异莰醇和土臭素,常规氧化处理效果有限,但水厂已积累较多处理经验。这两种物质已被列入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

⚠️ 高浓度的硫醚类物质(腥臭味的主要来源)处理起来更具挑战性,且尚未被列入国家强制性指标。许多水厂在应对此类突发事件时仍存在处理能力风险,相关研究和技术改进仍需加强。

2025-07-23 22:47:32

我国饮用水中的两大嗅味类型(异味土霉味、异味腥臭味),都与藻类有关。视觉中国|图

假如你打开家里的自来水龙头,闻到一股强烈的臭味,可能是水中的嗅味物质在作祟。

嗅味即可以闻到的异味。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杨敏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我国自来水中的异味主要有两大类型——土霉味和腥臭味,局部地区还存在化学品味、溶剂味、塑料味、鱼腥味等。

嗅味十分恼人,但在我国饮用水原水(采集于自然界且未经过人工净化处理的水体,包含地表水和地下水)中,其实普遍存在。

杨敏表示,根据“水专项”(2006年设立的国家科技重大工程之一)课题调查结果,2009-2012年,全国34个城市111个自来水厂的地表原水中,嗅味检出比例为82%;2015-2018年,该比例为97%。此后没有再进行全国性调查,但据杨敏预估,数据差别不会太大。

自来水厂有能力去除嗅味,但如果嗅味物质浓度异常偏高,或嗅味物质较罕见,一些自来水厂欠缺处理经验、处理不及时,也可能导致进入千家万户的自来水出现异味。

一位给水排水专家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普通民众对供水水质的评价主要基于感官性状指标,嗅味问题会严重影响民众对饮用水水质的认可和对供水企业的信心。低浓度嗅味物质一般并不会损害人体健康。

自来水嗅味事件近年屡有发生

人类的嗅觉,对嗅味极其敏感,感知阈值极低,部分物质浓度低至10ng/L就能被察觉。杨敏举例,如果以味觉作为对比,人在水中尝出咸味,氯离子浓度大约为100mg/L以上,而10ng/L相当于100mg/L的0.0000001倍。

我国饮用水中的两大嗅味类型,都与藻类有关。

杨敏介绍,第一类异味土霉味,也被描述为泥土味、淤泥味、霉味、发霉味等。饮用水出现土霉味,主要与一些丝状蓝藻的生长有关,这些蓝藻会产生并释放特定的、具有强烈气味的次生代谢产物。

人们之所以更容易在夏天的自来水中闻到这种土霉味,主要因为主要嗅味物质,包括2-甲基异莰醇(2-MIB)和土臭素等,它们呈现典型的季节性分布特征,在春末至秋初检出浓度更高,这与产嗅藻在温暖季节生长有关。

上述2015-2018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全国自来水厂原水中,2-甲基异莰醇最大检出浓度为251ng/L,平均检出浓度为9.8ng/L。而在国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中,2-甲基异莰醇的限值是10ng/L。

这从现实中也能得到印证。近年来的公开报道显示,北京密云水库、秦皇岛洋河水库、郑州黄河水源、上海青草沙水库及天津于桥水库等地,均发生过一定程度的饮用水土霉味问题。

第二类异味腥臭味,也被描述为腐败味、沼泽味、烂白菜味等,主要由有机体如藻类厌氧腐败产物所致。

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教授李聪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藻类富含含硫有机物,它们为硫醚(刺激性气味来源)合成提供了硫源。在高温条件下,水体热分层(指水体因温度变化导致密度差异形成的垂直分层现象),底层缺氧。

当藻类死亡后,一方面细胞破裂,释放含硫氨基酸类物质,一方面藻类自身分解,会迅速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再加上水体热分层阻碍了氧气补充,共同促成了底层的厌氧环境,经历复杂生化反应,最终生成硫醚类物质。特别在高温季节或停滞于水体中,这一过程会加速发生。

人们熟悉的螺蛳粉、垃圾箱、臭水沟的“气味”来源,也有硫醚类物质,短期接触通常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而如果在水源地发现这种味道,往往提示水源可能受到有机污染或富营养化问题,需及时排查风险。

此外,水源地类型也会影响嗅味的产生。给水排水专家赵强举例,在南方的一些小型山区水库,春夏和夏秋之交时,产嗅藻容易爆发,易产生嗅味物质。“南方部分地区的河网地带,水体流速较慢,流态与湖泊近似,适宜产嗅藻生长。”杨敏说。

高浓度硫醚类物质,比较罕见

目前已有成熟的自来水处理工艺,可以应对原水嗅味问题。

赵强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对于硫醚类物质而言,相对容易被氧化去除,即公众熟知的“加氯”,或者投加高锰酸钾。氯和二氧化氯是自来水厂最常用的两种消毒剂,对于硫醚类物质去除效果较好。

但是,如果原水中硫醚类物质浓度较高,或者氨氮的浓度较高,若消毒剂投加剂量不够,则难以去除嗅味。而且,加大消毒剂投加量,还会增加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国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中,对于一些消毒副产物的限值有强制性规定。

根据杨敏等人在2015-2018年的调查结果,在自来水厂出水中,虽然二甲基二硫醚检出率为45.1%,但检出浓度远低于其30ng/L的嗅阈值,这与此类物质相对容易被氧化去除有关。

赵强称,对于2-甲基异莰醇和土臭素而言,常用氧化剂如游离氯和高锰酸钾的去除效果有限,需要投加粉末活性炭吸附,或使用深度处理工艺、催化臭氧氧化工艺等去除。

“相较而言,2-甲基异莰醇和土臭素更常见,水厂对这两类物质的控制也更有经验,很多水厂都具备应急处理能力。”赵强说。这两种嗅味物质也作为强制性指标,被新增列入国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中。

赵强介绍,而较高浓度的硫醚类物质则较罕见,且尚未作为强制性指标被列入上述国标中,目前许多水厂存在较难妥善处置应急事件的风险,相关研究也需进一步加强。

(应采访对象要求,赵强为化名)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饮用水 嗅味 藻类 水质 自来水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