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 AI相关文章 14小时前
Steam上的AI游戏暴增,新“雅达利大崩溃”或将到来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生成式AI正深刻改变游戏开发行业。数据显示,Steam平台使用AI技术的游戏数量激增800%,其中多为独立游戏。AI在简化文本、美术、建模、动画等方面作用显著,尤其能帮助资源有限的独立开发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让他们更专注于核心玩法。然而,大型游戏厂商因担心玩家对AI生成内容的反感以及潜在的瑕疵损害品牌声誉,对AI的应用持谨慎态度。文章指出,AI是游戏开发的双刃剑,若不慎使用可能重蹈“雅达利大崩溃”的覆辙,强调了“数量压倒质量”的风险。

🚀 AI技术已深度渗透游戏开发全流程,尤其在简化文本、美术、建模、动画等环节,极大地提高了开发效率。例如,Charisma.ai可生成智能NPC,Scenario能定制美术资产,Latitude可辅助世界观构建,Modl.ai则用于游戏测试。

💖 AI对于独立游戏开发者而言是“雪中送炭”。面对人力和资源限制,AI能帮助他们降低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让他们有更多精力打磨游戏创意和核心玩法,从而提升游戏质量和生存几率。

⚖️ 大型游戏厂商对AI的应用则更为谨慎。尽管AI能带来降本增效,但玩家对AI生成内容存在抵触情绪,一旦AI产出瑕疵(如“六指”僵尸),将严重损害品牌声誉和玩家信任,因此大厂多采取“藏着掖着”的态度。

⚠️ AI游戏数量的激增也伴随着“雅达利大崩溃”的风险。如果大量粗制滥造的AI游戏充斥市场,玩家容易产生信任危机,导致整体市场需求的下降。因此,AI在游戏开发中的应用仍需平衡效率与质量。

💡 独立游戏开发者由于通常缺乏品牌包袱,且玩家对低价游戏容忍度较高,能够更光明正大地使用AI技术。而大厂则面临着在保证质量和玩家接受度之间找到平衡点的挑战。

“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彻底改变游戏开发行业”,米哈游创始人蔡浩宇在去年夏季的这个预言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仅仅一年时间,AI就已经深度介入了游戏开发的全流程,一大批AI游戏如同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近日海外游戏媒体VGC的相关报道显示,进入2025年以来,Steam上披露使用了生成式AI的游戏数量激增800%。

VGC援引数据分析公司Totally Human对Steam平台的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已有接近8000款游戏在Steam的介绍中明确提到采用了生成式AI技术,而在一年前,这个数字还不足1000。此外由于Steam并不强制开发者标注游戏是否使用了生成式AI,所以真正依托于AI技术的游戏在Steam内容库的比例,恐怕已经超过了公开的7%。

需要注意的是,VGC讨论的AI游戏并不是指蔡浩宇的Anuttacon打造的《Whispers from the Star》这类,AI直接介入游戏内容的产品,而是指在游戏开发过程中,使用AI技术来简化文本、美术、建模、动画、特效等虚拟资产的生产过程。

事实上,降本增效正是大批开发者对于AI的态度从抵触变为接纳的关键,有的开发者甚至将AI与游戏引擎相提并论。

如果说最开始的游戏开发属于“刀耕火种”,开发者需要从零开始手动逐行编写渲染、物理模拟等底层代码,开发周期动辄就长达8至10个月,而且工作量大多集中在重复劳动上。那么随着行业的发展,以约翰·卡马克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代码复用的价值,并打造出了提供封装好的图形渲染、物理引擎、动画系统等核心组件的游戏引擎,也将游戏行业带入到了“手工作坊”时代。

随着一众科技巨头盯上了作为“现金奶牛”的游戏行业,大厂为游戏圈则带来了流程规范化、分工专业化的组织架构升级。在此之后,大厂与小团队之间变得泾渭分明,大厂已经进入流水线工厂时代,而小团队则还处于手工作坊状态。

对于拥有充沛人力资源的大厂来说,AI只能算是锦上添花,但对于开发者往往要身兼数职的小团队,AI的出现就无异于是雪中送炭了。以大名鼎鼎的独立游戏《星露谷物语》为例,开发者ConcernedApe单人就包办了包括绘图、音效、音乐、代码在内的全部内容,但整个开发过程历时四年半。

可问题是,不是每一位游戏开发者都能像ConcernedApe一样,可以四年如一日地承受每周70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这时候如果有AI帮助生成美术资产、音乐内容,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打磨游戏创意,无疑就是独立游戏开发者对AI趋之若鹜的关键,这也是为什么Steam上的AI游戏基本都是独立游戏。

比如,开发者可以使用Charisma.ai自动生成能给出适当情绪反应、记录玩家互动的NPC,借助Scenario构建自定义美术生成器、创作完全属于自己的美术资产,使用Latitude构建世界观和剧情,以及用Modl.ai来对游戏进行测试,从而发现故障、漏洞和性能问题。

要知道,以往开发独立游戏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开发者的精力会被琐事消耗殆尽,无法聚焦游戏性本身。Don't Nod Montréal工作室的负责人就曾表示,“最困难的部分是确保我们能为创意留出空间,不拖延事情或[超出]预算。”

既然如此,为什么大厂对于AI的态度却很谨慎呢?其实这是因为大厂与独立游戏团队的痛点截然不同,前者当然也希望借助AI来降本增效,可现实是玩家对于生成式AI相关技术出现在游戏中有极强的抵触情绪,Take-Two、EA都在年度10-K文件中明确向投资者提示,“用户对自动化与AI的负面认知”可能会导致消费者对其业务和品牌失去信心。

其实玩家不是抵触AI,而是反感大厂用AI来糊弄玩家。当下的生成式AI都有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它们不能一次性产出成品,而是需要使用者反复校正,但大厂用AI就是为了降本,所以也就导致AI产出的内容会频频翻车。比如,动视暴雪的《使命召唤21:黑色行动6》加载画面中就出现了“六指”造型圣诞僵尸,网易乙女游戏《世界之外》出现人物肘关节多生等情况。

《使命召唤21:黑色行动6》卖到了488元,乙女游戏获得人物更是需要氪好几个648源,玩家花了真金白银却被AI糊弄,有抵触心理也很正常。所以摆在这些大厂面向的现实,就是AI是一柄双刃剑,它既能提升效率、又无法避免翻车,可一旦用AI出现了瑕疵,那就真的会伤害品牌的声誉。

可同样的问题在独立团队身上就几乎不存在,因为绝大多数独立团队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品牌,他们的首要目标是先活下来,并确保游戏能在预算花光前上线。AI之于独立团队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大幅缩短开发周期、提升生产效率,并让游戏夭折在襁褓中的概率降低了。

由于独立游戏的价格普遍较低,所以即便玩家在游戏过程中发现了某些场景存在明显的“AI味”,往往也不会吹毛求疵。所以当下业界呈现出的局面,是大厂对AI藏着掖着,反而小团队会光明正大地使用AI。

那么Steam上一年多出了7000款AI游戏,真的就是件好事吗?

如果对于游戏发展史有一定的了解,那么“雅达利大崩溃”这个词想必不陌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作为美国最大游戏厂商的雅达利选择了“数量压倒质量”这一策略,到了1983年的时候,美国市场上一年出现了近万款游戏,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粗制滥造的“垃圾”,由此引发了信任危机,降低了玩家的购买需求。

同理,Steam上的AI游戏暴增800%,其中粗制滥造的游戏几乎必然就不会少。毕竟大厂在使用AI时都不能完全杜绝偷工减料的情况,就更遑论小团队了。当玩家多次被AI游戏欺骗后,新时代的“雅达利大崩溃”自然也就到来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易生活”,作者:三易菌,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AIGC 游戏开发 生成式AI 独立游戏 雅达利大崩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