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CSR)发展来到了转折的“十字路口”。
一方面,在地缘政治、贸易保护主义、气候变化、贫富差距加大等全球性挑战的冲击下,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停滞不前。根据联合国发布的《2025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在169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细项中,近一半的目标进展缓慢,18%的目标出现倒退。
另一方面,中国部分领域出现的“内卷式”竞争,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构成了潜在威胁,汽车行业、建筑行业等行业组织、头部企业相继发出“反内卷”倡议。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要“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
面对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应该抽身而退、毅然坚守,还是创新履责模式,将企业社会责任塑造为新的竞争力,形成更具差异化和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2025年,南方周末第22次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研聚焦企业社会责任的创新与突破,寻找关注那些通过创新性履行社会责任,引领整个行业“向上竞争”的新认知、新战略和新实践。
本年度调研依托“善择-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大数据平台”,历时6个月,调研企业620家,覆盖生产制造型企业、服务型企业以及新能源、汽车、金融和互联网科技等重点关注行业。
除数据调研外,项目组走进施耐德电气、联想、正泰、国网四川电力等十家企业,从战略认知、履责模式、履责领域等不同维度调研企业的创新实践和典型案例。
在此基础上,项目组总结形成了“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十大观察”,以期为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参考和借鉴。
观察1:稳步提升,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达58.3分
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成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新形态。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中央—中央部委—区域城市”三级ESG政策体系,已有北京、上海、深圳、厦门、苏州、邯郸、常州七座城市发布了环境社会治理(ESG)政策文件,涵盖了一线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和传统工业城市等不同类型。
在ESG政策的推动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稳步提升,达58.3分,比去年提升1.5分。项目组将综合得分排名前300的企业作为指数样本企业,本年度调研,样本企业的门槛为42.06分。
从企业类型来看,300家样本企业中,生产制造型企业占177家,服务型企业占123家,其中,综合得分前5名均为生产制造型企业。
从调研维度看,样本企业在产品与消费者、责任治理、公平运营等指标表现较好,经济维度和环境维度平均得分较低,分别为40.5分和47分,反映出中国企业经济持续增长的压力以及绿色低碳转型的困难。
观察2:对标国际,合规压力成为出海企业履责动力
全球绿色产业的竞争在加剧。为扶持本土绿色产业,并抢占绿色低碳发展的制高点,欧美发达经济体开始将更高标准的环境保护、碳排放、供应链合规、人权等要求纳入贸易和投资协定。中国出海企业面临的CSR合规要求逐步提高。
出口合规成为对外贸易的“门槛”,也是中国出海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驱动力。为了进入全球市场,以“新三样”为代表的出海企业,将CSR视为全球商业的“通行证”,以快速的学习力和灵活性,在全球范围内遵守高标准,对齐国际先进实践,社会责任实践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快速提升,“新三样”企业在调研中的综合得分快速提升。
表:样本企业TOP30中“新三样”企业及排名以新能源行业为例。本年度调研中,98.6%的调研企业全部发布了CSR/ESG/可持续发展报告,93%的调研企业建立了社会责任治理、管理或执行层面的专门机构,超六成企业开展了社会责任专题培训。
观察3:纳入治理,CSR与董事高管薪酬挂钩渐成常态
公司治理是指协调公司与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利益关系的一系列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安排。CSR只有纳入公司治理范畴,才有可能真正维护不同相关方的利益。
本年度调研中,75%的样本企业已经建立了社会责任委员会/ESG委员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比上一年提升10个百分点;48.7%的样本企业在2024年开展了CSR专题培训。
将公司CSR表现与董事、高管薪酬挂钩,由“小众事件”逐渐成为“通行之举”。调研显示,43.7%的样本企业已经将公司的CSR/ESG/可持续发展表现与董事、高管薪酬挂钩。
观察4:融入战略,CSR由边缘职能逐渐成为战略要素
企业面临的CSR标准和要求逐步提高。从欧盟《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CSDDD)等法规到中国财政部、国资委发布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的政策文件,都要求将CSR融入公司经营的全过程,甚至是项目的全生命周期。
企业社会责任,正在从企业的成本项目,转变为价值创造和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力;从企业的边缘职能,逐步融入企业的核心战略。
调研显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CSR纳入公司战略。样本企业中,阳光电源、中国中车、正泰电器等45家企业设立了“战略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宝钢股份、中天科技、兴业银行等19家企业设立了“战略与ESG委员会”;中集集团、视源股份、天合光能等22家企业明确将CSR/ESG/可持续发展业务划归公司战略委员会负责。
此外,本年度调研中,41%的样本企业制定了CSR/ESG/可持续发展等专项规划。
观察5:成为业务,“可持续发展服务业”成为新蓝海
如何将自身在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探索出来的方法和经验,沉淀成为可复制的知识和工具对外部价值链网络上的商业伙伴进行赋能,成为可持续发展先行者最新的探索。这种探索衍生出了一种全新形态的生产性服务业——“可持续发展服务业”,带来了新型业务、新兴市场、新的价值创造空间,正成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新蓝海。
调研显示,样本企业中,29.3%的生产制造型企业开始向产业伙伴提供绿色低碳解决方案,提出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践行者进阶为可持续发展的赋能者。
如施耐德电气不仅自身要做可持续增长的表率,还要做可持续“影响力创造者”,按规划,2025年,公司“可持续影响力收入”在全球总营收中的占比将达到80%;联想于2025年初正式成立可持续发展事业部,将积累的可持续发展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行业解决方案;针对电力、工业、交通和建筑这四个碳排放占比最大的行业,正泰推出了几十项行业碳减排解决方案。
观察6:全链思维,提升全价值链可持续发展能力
企业的竞争已经转变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而链主企业则是产业链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力量。
由于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链主企业不仅是产业链价值跃升的核心引擎,也是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示范者和带动者。
调研显示,样本企业从战略层面出发,坚持利益互增原则,通过建立协同机制和对供应商赋能,促进产业链上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在对供应商赋能方面,51%的样本企业通过多种措施为供应商赋能,包括但不限于:定期培训、知识共享、技术支持、供应链金融等。
此外,样本企业开始将自身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要求和经验向供应链“溢出”,进而提升整个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76.8%的样本企业对供应商提出社会责任、绿色低碳、合规经营等方面的要求,并对供应商开展CSR审核;53.1%的样本企业定期对供应商进行了CSR培训,以提升供应商的CSR意识和能力。
观察7:低碳转型,以绿色为发展增添新动能
中国企业大规模响应气候变化议题始于2020年,中国企业的双碳行动也走过了5年时间,绿色低碳转型已经成为所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核心议题。
在经营绿色化方面,中国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工艺革新等措施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在降低环境负面影响的同时提升生产效率。样本企业中,有121家企业披露了年度环境治理投入,投入总额累计达到1126.98亿元,其中77家企业年度环保投入超过亿元。
在产品绿色化方面, 51.4%的生产制造型企业积极推动绿色产品认证和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94.3%的服务型企业积极推动产品和服务的绿色化转型。
在供应链绿色化方面,67.2%的生产制造型企业着手推动绿色供应链建设,除制定绿色采购的政策标准外,部分企业开始发起供应商减碳项目。
在碳减排方面,83.3%的样本企业披露了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比上一年度提升了10.6个百分点;其中,有37.7%的样本企业披露了范围3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然而,万元营收碳排放量下降的企业只有35%,说明中国企业减碳行动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观察8:以人为本,培育内部员工与行业人才
培养新型劳动者,提升员工素质和能力,是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企业越来越重视对员工的投入。
调研显示,样本企业2024年全年人均培训投入达3912元,人均培训时间达62.5小时,比上一年度增加2.8个小时。此外,59.7%的样本企业开展了员工满意度调研、员工敬业度调查。
在关注内部员工成长与发展的同时,行业人才培养也是先行企业的关注重点。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全新阶段,绿色人才存在较大缺口。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的数据,绿色转型将在2030年创造840万个就业机会,行业人才缺口较大。26.3%的样本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发起支持行业人才发展的项目,包括公益资助、与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发起青年创新挑战赛等。
观察9:搭建生态,建立信任并协调负责任的行为
企业是社会中的企业,任何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健康的社会生态。
通过搭建可持续的商业生态,企业可以与合作伙伴建立信任关系,并协调负责任的经营行为,最大限度整合社会资源。本年度调研中,52.7%的样本企业加入或发起了社会责任相关倡议,如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科学碳目标等。
为促进共性技术与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和发展,54.3%的样本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或与商业合作伙伴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推动行业创新发展。此外,68%的样本企业参与了国际、国家、地方、团体等不同层面的标准制定,促进了行业健康发展。
为形成良好的商业生态和营商环境,96.7%的样本企业制定了明确的反腐败反商业贿赂政策,并通过培训、交流会等方式将政策传递给供应商等合作伙伴。在服务型企业中,76.4%的样本企业有负责任营销的制度和措施,62.6%的样本企业在调研期开展了消费者教育及产品知识普及活动。
观察10:防微杜渐,ESG风险事件仍呈现高发态势
企业面临的商业环境日趋复杂,全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逐渐增强。ESG风险管理能力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考验。
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提升,但在预防ESG风险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调研发现,样本企业共发生ESG风险事件4674件。从事件类型看,因合规问题被处罚或通报占58%,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占19%,发生环境违规事件占11%,发生消费者维权投诉事件占8%,说明守法合规、安全生产、消费者责任依然是当前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薄弱环节。
为保证调研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自2017年开始,南方周末在CSR调研过程中建立了“一票否决”机制,对发生重大社会责任负面事件的企业进行否决。本年度调研期间,比亚迪因供应链问题触发“一票否决”机制,未被纳入本次调研样本企业。
1. 项目组成员:孙孝文 康华 侯明辉 邹力 胡启元 孙加顺 袁斌 谢仉辉 魏运星 凌亚
2. 调研方法及指标体系,请参阅《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观察报告(2025)》
3. 更多调研结果查询,请登录“善择-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云平台(https://csr.infz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