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7月23日 13:48
质疑、笃定与狂热:供给侧改革的情绪节奏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深入复盘了2015-2016年供给侧改革(供改)行情,揭示了市场从质疑到笃信、加速上涨、回调修正再到新一轮上涨的情绪节奏和逻辑演变。文章指出,虽然地产需求是背景,但产业过剩是主导,政策的具体方案和量化指标是行情启动的关键。复盘过程中,市场经历了剧烈的双向波动,受到政策执行、市场投机、行业复产以及宏观经济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作者总结了市场学习效应、预期与产业响应、需求的作用、宏观“再通胀”的稳固性以及供改对需求端的影响等五点经验,并对比2016年与当前供改环境的差异,强调了2025年供改可能面临的挑战,特别是需求端可能出现的“阵痛”,以及政策援助和“软着陆”的观察重点。

💡 **市场情绪与政策驱动是行情关键**:2015-2016年的供改行情并非一路坦途,市场经历了从“质疑”到“笃信”的转变,政策的明确方案和量化指标(如钢铁和煤炭产能压减目标)是推动行情加速的关键催化剂。市场对政策的信心直接影响了黑色系商品的价格走势,政策的快速行动和具体目标给予了市场足够的安全感,引发了显著的上涨行情。

📈 **需求端虽为背景,但影响深远**:尽管在产业高度过剩的阶段,需求并非主导逻辑,但地产销售、棚改货币化等需求端的变化,如销售增速的上升、土拍和新开工面积的响应,与供给侧改革预期产生了共振,共同推动了行情的发展。然而,需求端的过热也可能引发调控,如楼市的紧缩政策,从而影响行情节奏。

🎢 **市场波动与“二度转向”的出现**:行情中出现了剧烈的双向波动,尤其是在2016年4月至5月,市场在经历一轮加速上涨后,因需求端调控收紧、交易所打击投机以及淡季来临和钢厂复产等因素,出现了“二度转向”和大幅回调。这表明市场在对供改进行交易时,可能会过度乐观,从而对基本面因素脱敏,导致预期的热烈难以抵挡现实的回归。

📉 **复产与库存变化是行情的重要变量**:在行情上涨过程中,高利润刺激下的钢厂大量复产,以及淡旺季的规律性变化,导致库存的变化,这些因素会引发市场对供改进程和结果的怀疑,从而驱动行情出现调整。例如,高炉开工率的明显上行和商品价格的回落,都反映了供给侧的响应和对供改进程的再审视。

🤔 **当前与过往供改环境的差异与挑战**:作者认为,2016年的供改在需求端有强劲支撑,并有货币宽松和广义财政配合,是“无痛”的。而2025年的供改则暂时缺乏火热的需求端,这使得总需求可能面临“受痛”的阶段。因此,如何处理需求端的问题,以及政策是否会提供更多援助以实现“软着陆”,是当前供改能否成功的关键观察点。

商品市场对反内卷的计价已然轰轰烈烈。很多人尝试对标2015~2016年的供给侧改革行情,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时与彼时已有很大的不同:在见到供改的明确方案和目标前,市场已经迅速进入了加速的阶段。历史记忆之下,市场似乎明显压缩了上一轮“质疑”和“犹豫”的环节。

这表明,在各路测算之余,我们还需要对上一轮供改的“情绪节奏”进行复盘,我们看到,在巨大的上升行情中,质疑、笃定、验证、恐慌、凝聚、狂热…在每一个阶段表现得淋漓尽致,供改从口号到现实并不是一路坦途。其中既有政策执行过程中必然的纠结反复,也有市场和行业的反身性演绎。

本文以复盘为先,希望直接阅读结论和启示的读者可以照例直接拉到文末。

一般认为供改的起点是2015年11月,但从黑色系行情来看,直到12月18日细化提出“三去一降一补”后,黑色系行情才算正式启动。需要注意到,尽管地产需求是供改行情的大背景,但并非直接触发,产业高度过剩的阶段,需求端并非主导逻辑。在后视镜看来相当重要的棚改货币化政策,早在2015年3月即已提出,经历了5月PSL的加速落地和6月地产新政的加速,已经全面铺开了大半年。

截至年末,尽管土拍和新开工面积增速都还处于水下,但地产销售同比从年初的-15%升至14%。但同期,黑色系处于持续的下跌阶段,直到供改消息的迅速传开,形成了事件驱动的底部。

面对供改,市场的第一阶段是从疑虑走向“笃信”。粗略地看,第一波的上涨行情从15年12月持续到3月,在此期间,螺纹+34%,铁矿+54%,焦煤+22%。但从15年12月到16年的2月,行情走势是一步一回头,市场对供改政策能否真正解决问题充满疑虑。不温不火的上行行情持续到16年2月初,4日、5日,发布钢铁和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文中分别明确“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1.5亿吨”、“用3至5年的时间,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

政策端明显偏快的行动速度和具体的量化指标,终于给了市场足够的信心,以这两份文件为起点,黑色系终于开始加速上涨。而在此期间,供给侧预期和需求侧开始共振:地产销售继续从14%上升至40%+,土拍和新开工数据开始响应。

市场加速了整整一个月。进入3月,央行在3月的第一天宣布降准50bp,进一步宣示了政策对需求侧的支持,而黑色系行情开始呈现出双向波动。3~4月先涨后跌,进入4月初,市场在一段小的回调测试韧性后,二段加速行情在4月7日猛然展开,由此至4月22日短短12个交易日,螺纹+20%,铁矿+25%,焦煤+16%。

而在4月22日,行情在盘中触及新高后大幅崩溃,市场由冲顶转向凌厉的下跌。此后也是接近一个月时间,至5月26日,螺纹-26%,铁矿-27%,焦煤-11%,黑色系价格整体回到了3月以前的位置。

4~5月的骤然的转折从幅度上仍然让人感到心惊胆寒,代表了市场在供改交易中的“二度转向”:很多人被第一波的加速涨势涨到“入了戏”,甚至市场本身已经朝着终局去计价,进而对基本面因素脱敏,但预期的热烈仍难以抵挡现实的突然回归,市场的猛然“出戏”需要一些催化的共振。

一部分力量来自需求侧:随着地产成交的火爆,进入4月上海和深圳推出了一系列楼市紧缩调控,商品房销售增速骤然见顶,新开工面积也见顶。

不过,真正的压力仍然来自市场和供给侧本身:一是监管明确提出抑制过度投机,4月中下旬交易所开始陆续打击投机;二是淡季的来临和在高利润下钢厂的大量复产,供给的迅速释放使得市场开始怀疑供改的最终结果。当然后验地看,如果在第一波行情踏空,那么这里的分歧和质疑是很好的介入机会。黑色价格整体回落到了2月末的位置,相当于回到了第一段加速的末端、市场双向波动放大之前。

5月26日,大幅回调终于结束,市场在其后几个交易日逐步重拾涨势,直到到8月末,在这个阶段内,螺纹+33%,铁矿+48%,焦煤+18%。说服市场重新放弃恐惧的,一是性价比,回到2月末的价格是相对合理的,尤其考虑到供改的目标仍有约束力;二是去产能继续发酵叠加唐山园博期间环保限产,钢材库存持续去化。

而从经济基本面看,6月后,大举囤地、各地地王频出,土拍和全国房价呈现加速上行态势,代表楼市进入加速阶段,各地对楼市的调控也随之密集升级,直到2016年12月“房住不炒”表态的出现。可以看到,尽管地产销售和新开工指标均已在4月见顶回落,但房价和土拍的火热则成为了“需求信号”。

8月24日左右,螺纹价格率先回到4月前高附近,进入盘整。日线呈现双头后,回撤持续到9月16日,期间螺纹-13%,铁矿-12%,焦煤+2.6%。这一轮调整的驱动部分来自淡季需求的自然回落,也有一部分因为高炉开工率再次明显上行,表明价格的抬升再次引发复产,供改的进程再度受到怀疑。与此同时,合肥、苏州、南京、武汉、杭州等二线城市开启限贷和限购。

而9月26日至11月11日,新一轮加速迅速开始,在这一轮加速中,螺纹+38%,铁矿+56%,焦煤+81%,前期弱势的焦煤转为极其强势。新一轮上涨中,有供改的进一步驱动,比如限产环保督察升级、以及监管要求取缔“地条钢”等要求。

这一阶段同样是楼市的金九银十,尽管9月30日至10月初,密集的房价调控从北京进一步升级,但仍然没有控制住楼市过热的势头。需求本身已经成为了一块无人细看的背景板,上面只写着大大的“好”字。

复盘讲到这里,我们已经基本上接近“供改”从叙事到现实的博弈阶段的尾声。11月中旬以后,市场双向波动再次放大,围绕新一年的经济工作和供改方案,市场重新展开博弈。

而事实表明,进入2017年,供改开始向更深的层次扩展,地条钢的清理和环保限产更加趋于严厉,利润开始向下游集中,这体现在2017年的市场变化上,成材的上行趋势性明显强于炉料,而炉料的博弈性明显强于成材,高利润、低库存、高集中度的行业格局基本形成。其后,黑色系开启了为期6年长牛。也就在这6年间,新一轮供改的现实开始酝酿。

每个人观察历史,都能得到自己的结论。那么,笔者从中得到的经验如何?

1. 市场存在明确的学习效应:上一轮供改的成功经验的记忆会让预期发酵得更为迅速、到位,质疑的时间已然更短,但这或许也意味着,验证和怀疑也会突如其然地到来。

2. 预期的发酵反映在价格上,同样会涉及产业端的响应:比如复产、套保,这些行动最终又会制约市场的变化,导致市场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供改的决心、目标和进度。

3. 需求在供改行情中的多数时候是背景板,但仍然有用:淡季和旺季的规律,结合复产和库存的变化,仍然会驱动行情剧烈的双向波动。

4. 从宏观上看,“再通胀”未必稳固:对于PPI来说,供改能起到不少提振效果;但对于CPI,供改的效果仍然是模糊的。固然,在宏观风险实现可控之后,“冗员冗物”的强力出清是“再通胀”的必要条件,但未必充分。

5. 供改对需求端而言仍有收缩性,如何处理可能决定了供改的成败。2016年的供改有需求端打底,也有货币宽松、广义财政脉冲的宏观配合,所以供改对于总需求来说,似乎是“无痛”的;但2025年的供改则暂时缺乏需求端如火如荼,这是根本性的不同,也意味着行情的实际路径可能大相径庭。我们是否仍可能见到总需求“受痛”的阶段?政策是否考虑进行更多的援助?我们能否再次达到“软着陆”,这是未来需要观察的。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供给侧改革 黑色系 市场复盘 宏观经济 商品市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