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7月23日 13:48
微短剧经费“吃回扣”观察:普遍存在,合不合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近日,某制片人公开的65万微短剧制作费明细引发热议,揭示了行业内普遍存在的“吃回扣”现象。这种现象源于费用非标、人情往来以及制片系统缺陷,根本症结在于行业缺乏统一标准。制片人通过人脉压价、争取角色、解决场地等方式,使得费用存在弹性空间,这在“人情社会”和缺乏体系的行业中成为一种“合作默契”。然而,高昂的制片费往往是为了保障拍摄效率,通过“攒人心”和提前“铺路”来避免延误。文章指出,制作费明细不宜公开是因为各家生存逻辑不同,但强调“人情世故”与“吃拿卡要”的区别。行业乱象的根源在于缺乏统一规范和高效制片系统,导致成本与价值难以衡量。完善制片中心制,优化场地选择、住宿管理、勘景流程及应急处理,被认为是解决乱象、提升效率的更实际途径,最终目标是实现行业“有章可循,高效运转”。

💰 **微短剧经费“吃回扣”现象普遍,背后原因复杂。** 行业内存在通过人脉压低成本、争取额外利益,或将“人情”转化为费用补贴的现象。例如,制片人凭借人脉以更低价格拿到场地或演员,并在报价中体现差价,这被视为一种“生存逻辑”。副导演为演员争取角色或台词,并从中收取“辛苦费”也较为常见。此外,为剧组提供资源(如拉拢灯光、场务、配角)的“明面上的角色费,暗地里的资源补”也是一种行业合作模式。

💡 **高制片费的合理性与效率考量。** 制片人解释高额制片费并非全是“回扣”,更多是为了保障拍摄效率,避免因费用过低而协调不畅,导致时间延误,反而得不偿失。通过“攒人心”,如提前送礼、解决停车位等方式,能够确保拍摄节奏平稳,节省高昂的拍摄时间成本。例如,解决剧组车辆停车位问题,可以节省宝贵的拍摄时间,其价值远超“铺路”的费用。

⚖️ **行业缺乏统一标准和完善制片系统是乱象根源。** 微短剧行业至今没有统一的制作标准,导致成本弹性巨大,不同团队制作同一剧本的费用差异可能高达十倍。同时,制片系统不完善,如缺乏固定的取景区域、演员住宿分散、勘景不全面等,导致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这些浪费比“回扣”更为致命。衡量一部微短剧投入是否值得,关键在于最终的商业效果,而非账面数字的“干净”。

🚀 **完善制片中心制是解决行业乱象的有效途径。** 相较于“反回扣”,建立完善的制片系统更为实际。通过优化场地选择(如集中型影视基地)、统一演员住宿管理、联合勘景(包含制片、灯光、摄影)以及建立高效的应急处理机制,可以显著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例如,减少跨城转场、确保演员准时到场、提前规避场地不便等,都能有效控制无效成本。当“花多少钱、办多少事、出多少效果”能够被清晰衡量,行业才能走向规范化和高效运转。

近日,某制片人在小红书公开65万微短剧制作费明细:拍8天,制作拿20万、演员拿14万、交通食宿11万,引发网友热议。

DataEye短剧观察与多位业内人士深聊后发现,微短剧经费“吃回扣”现象普遍存在,其表层源于费用非标、人情往来及制片系统缺陷,而根本症结在于行业缺乏统一标准。

一、微短剧经费“吃回扣”:普遍存在的行业潜规则

微短剧经费的“吃回扣”究竟有多普遍?多位制片人结合自身经历,道出了行业现状:

1. 我凭能力压价,多报的钱算回扣吗?

好比我去谈个场地,别人去可能要3000~5000元/天,我靠人脉1500元/天拿下,我报2000元/天,你能说我吃了500元回扣吗?

再说到演员这块,跟我熟的演员,跟我谈就是2000~3000元/天;不认识你的话,给你的价就得4000元/天。这中间的差价,我得记着回头给他找补。

毕竟中国是个人情社会,行业本身又没形成体系,说白了就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2. 给你争取到台词,拿点辛苦费不合理吗?

不少副导演确实会从演员费用中抽成,这钱该不该拿,还得看他有没有真干活。你以前就是个群演,他今天确实保你演了回龙套;你以前没台词,现在有台词了;以前就是个背景板,现在在微短剧里好歹成了前景。

你说这钱该拿吗?又不是千八百的数,就百十来块,在这人情社会里,纠结这点事,我觉得意义不大。

3. 龙套拿1000?我帮剧组搞定了大半个班子

我有次帮朋友剧组“搭线”,对方特意给我安排了个角色,排了两天戏,龙套按配角的价格算的费用。

有人质疑,凭什么你演个龙套还拿1000?却不知我帮剧组叫来灯光、场务,引荐了三个配角,还托付信任的朋友全程盯组。这种“明面上的角色费,暗地里的资源补”,其实是行业里的合作默契。

4. 制片费高?不少是用来保效率的

我的团队常被问“为啥制片费这么高”,我总说一个道理:绝不能让制片环节掉链子拖慢整个剧组。要是把制片费压得太低,很多事协调不动,最后耽误的时间可比省下的钱贵多了——这账不划算。

在我看来,制片的逻辑很简单:花多少钱能把事顺顺当当搞定,这钱就花得值。所以我做制片时,特别看重现场氛围,大家心情顺了,干活才出效率。有时候大家累了,我都会安慰他们。这些看似“额外”的投入,其实都是在攒人心。

就像去拍外景,开工前先给物业送箱水、递条烟,跟人说“麻烦各位多照应”;转头打听好守门师傅是谁,赶紧把烟散上。第二天一来,离地铁、电梯最近的三个车位准保留着—— 一个给导演,一个给演员,一个给设备,不用耗时间找地方停车,这一天的拍摄节奏就稳了。你算笔账:一天拍15个小时,拍摄成本8万,每小时就值5000块,要是因为车位这种事耽误一小时,可比花点小钱“铺路”亏多了。

5. 账单没必要公开,各家有自己的“生存逻辑”

制作费明细不宜公开的原因在哪?其实核心不是“有没有猫腻”,而是行业里各家的玩法本就不一样。有的团队人员工资低,可能平常已经给了员工一半的基础工资,每部戏就加几百块补助。有的手握场地资源,把场地费省下来,要么贴到其他环节,要么算成自己的“资源变现”成本—— 这凭本事换来的收益,总不能忽略人家平时维护这些关系的成本吧?

说到底,现在的微短剧行业还在“求存”阶段:先得把戏拍出来、播出去,再想怎么拍得更好。纠结“姿势好不好看”,不如先保证“能过河”。

但有个底线得说清:人情世故和“吃拿卡要”完全是两码事。比如灯光组长自己开车跑剧组,给他报销1000块油费,这是人情世故;可组里明明有通勤车,还硬要报油费,这就是滥用规则了。“人情是互相给面子,拿人情当幌子占便宜,那就是坏了行规。”

二、乱象根源:缺标准、缺系统,成本与价值难衡量

表面看,费用非标、人情难厘清是“吃回扣”的温床,但往深了说,真正的症结在于两点:行业缺统一规范,制片缺高效系统,导致“花多少钱合理”“花得值不值”成了一笔算不清的账。

第一,行业无统一标准,成本弹性大。

微短剧作为成型产品,却至今没有统一的制作标准,更别提类似ISO的规范了。

一位制片人直言,正因为缺乏这类标准,同一个剧本的拍摄成本天差地别—— 找专业团队拍要65万,找学生团队拍只要6.5万,甚至找婚庆团队凑活,15万也能拍完。“没标准就没对错,花多花少都能自圆其说,至于拍出来的戏有没有人看,就是另一回事了。”

此外,如何衡量一部微短剧的投入是否值得?

前述制片人指出:微短剧的成本高低不在于当下花费多少,而在于最终是否达成预期商业效果。比如花35万拍得一塌糊涂,即便比65万省钱,也毫无意义;若65万拍出爆款,这笔钱就花得值——微短剧的终极评判标准是商业效果,不是账面上的数字。

“我现在用40万把它拍出来,哪怕账目做得漂漂亮亮、清清楚楚,一分回扣没有,可戏拍砸了,这钱花得就毫无价值,不过是让老板看得‘明白’而已。”

第二,制片系统不完善,浪费比“回扣”更致命。

除了行业缺乏统一标准,制片系统的不完善更致命。微短剧行业乱象频发,核心问题在于缺乏完善的制片系统。

很多剧组经费浪费,根源是制片系统“散架”:没固定取景区域,跨城转场耗掉几小时;演员分散住宿,9 点的戏 10 点才到齐;导演独自勘景,没考虑灯光、摄影能否配合,拍时才发现场地用不了……

而一套高效的制片系统,核心在“双统筹”:制作统筹管拍摄节奏,生活统筹管衣食住行。两者拧成一股绳,才能把无效成本压到最低。正如业内所说:“省钱不看账本多干净,看制片系统能不能‘同心办事’。”

一位资深人士坦言:“经费浪费的前提,正是因为没有强大的制片系统做支撑。其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制片系统是否正常运转;二是运转中遇到问题时如何解决。”

说白了,“花钱省不省、效果好不好,最终取决于制片系统是否与你同心,这才是核心。”

想真正省钱?靠的不是盯着账本“抠”,而是让制作统筹和生活统筹高效履职 —— 他们能把琐事理顺、把节奏稳住,比算清每一分钱更有价值。

三、制片中心制能终结乱象吗?完善系统比“反回扣”更实际

去年以来,微短剧行业常提及“编辑中心制”“导演中心制”,却鲜有讨论“制片中心制”。

有微短剧从业者表示,微短剧制作时间紧、资金有限,对统筹能力的要求实则更高,完善的制片系统或许才是破局的核心。

从实操来看,一套完善的制片系统,能直接降成本、提效率:

比如选场地时,与其跨城奔波,不如固定在同一区域——每多在路上耗 1 小时,都是实打实的成本流失。目前影视基地分为集中型和分散型两种,对微短剧来说,集中型才是最优解:所有场景集中一处,一楼拍完拍二楼、三楼、四楼,无需大面积转场,省时省力。

再如住宿管理,全员集中住宿更易统筹:大家前一天一同返程休息,次日统一出发、同步化妆,能确保准时到场;要是分散住宿,说好 9 点到,有人 10 点才来,整个拍摄节奏都会被打乱。

勘景流程也有讲究:导演独自勘景不算真正的勘景,要把制片、灯光、摄影都叫上才叫勘景。导演如果觉得一个场景好,得说明场地优势及拍摄构想,灯光、摄影要判断能否配合——比如选了深山别墅,下车后还要步行半小时,即便风景再好也得放弃,不然设备运不进、时间耗不起。

遇到突发状况,制片系统的作用更明显。比如突降大雨,原定外景戏无法拍摄,不能坐等雨停,此时考验的是制片系统的运转效率与资源人脉。可行方案包括:将所有外景改为内景;如需拍摄车辆戏份,可考虑转至停车场。

这种情况下,还需与平台沟通调整方案,说明改拍思路。这也是部分剧组要求编剧进组的原因——方便随时改剧本。比如原定马路上的撞车戏,改到停车场拍,过场戏可简化处理,尽快转场至地下停车场拍摄;原定马路上撞见奸情的情节,可改为在停车场电梯口被发现。

说到底,与其盯着“反回扣”,不如先搭好规则框架:有了制作标准,成本就有了参照;有了完善的制片系统,人情就难越界。当 “花多少钱、办多少事、出多少效果” 能被清晰衡量,微短剧行业才能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真正走向“有章可循,高效运转”。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微短剧 制作费 行业乱象 制片系统 成本控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