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列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陕甘宁边区银行印钞机。
谁能握住钱袋子,谁就能握住经济和革命的命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厅里,静静陈列着一台陕甘宁边区银行印钞机,它曾在烽火岁月中轰鸣运转,见证了共产党人如何一手紧握枪杆子,一手狠抓钱袋子,建立独立自主的金融体系,保卫人民生产生活,打赢这场关乎生存的“货币战争”。
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式成立。边区地广人稀、资源贫瘠、商业流通不畅,侵华日军企图以伪造货币、夺取物资、搅乱市场等方式拖垮根据地。皖南事变后,国民党顽固派彻底停发军费,实行包围封锁,边区政府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在艰苦卓绝的长期斗争中,共产党人逐渐意识到,必须建立一种能够独立于法币而运作的财政经济体系,才能摆脱困境。1937年10月,陕甘宁边区银行成立。1937年—1945年间,边区政府在不同阶段先后发行了光华商店代价券、陕甘宁边币及商业流通券等具有货币性质的券钞,逐渐建立了独立自主的、以边币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和金融体系。
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根据地为顺应统一战线以国民党政府发行的法币作为主要流通货币,但在流通使用中却出现严重问题。1937年—1939年,边区财政收入主要靠国民党政府经费及其他外援,当时法币比值相对稳定,1元法币可兑换1元银元。国民党所拨多为5元和10元的大面额主币,辅币只搭配10%。小额辅币严重短缺,民众被迫用邮票找零;大额主币使用困难,价格比辅币低10%左右。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多次交涉无果后,边区创造性地以“光华商店”名义发行代价券——这既遵守了国共“边区不设银行、不发行货币”的协议,又巧妙化解了市场危机。1938年6月,边区政府授权边区银行发行2分、5分、1角、2角的延安光华商店代价券(简称“光华券”)。光华券票面上印有“此券发行十足准备,准备金全部存放边区银行,由边区银行保证并代理兑换”字样。“商店出面、银行背书”的光华券迅速赢得民众信任,在延安总店,关中、定边、盐池、曲子、庆阳、绥德、甘泉、张家畔八个分点的支持与输送下,光华券迅速融入边区经济,成为维系民生的重要金融血液,更为边区银行发行本位币创造了条件,积累了经验。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国民党彻底停发军饷,不准国内外一切援助汇入陕甘宁边区,对边区实行军事包围与经济封锁。重庆政府更将剧烈贬值的法币大量倾入边区抢购粮食和土特产,转嫁通货膨胀。延安物价飞涨,一盒售价0.05元的火柴涨价至50—100元,边区经济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
为应对法币的冲击,边区政府果断决定,由陕甘宁边区银行发行边区银行币,简称边币。这是一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壮举。从中央印刷厂、教育厅文化工业社、中央党校和八路军印刷厂等单位调来的精英组成钞票印制队伍。印制材料紧缺,工人们就用羊皮革替代草板纸,以冰糖和蜂蜜替代甘油,甚至创新自造麻纸来弥补道林纸的不足,印着田野、羊群、城门、村景的边币就这样在延安的窑洞中诞生。一张张边币不仅是交易媒介,更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独立自主经济体系的宣言。
1941年1月30日,边区政府颁布《关于停止法币行使的布告》规定境内禁用法币;2月18日边区政府公告发行陕甘宁边区银行币;2月22日发布《废止法币实行边币的训令》,指出逐渐换回光华金融代价券,边币成为唯一的边区通货本位。根据发行资料和实物统计,陕甘宁边区银行货币共有1角、2角、5元、10元、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面额。1941年2月—1944年6月,边币流通时间为三年五个月,共发行342321万元。边币的发行对于支持边区发展经济、克服困难、粉碎封锁、备战备荒、巩固政权起到了巨大作用。
然而挑战并未结束,边币发行速度快,发行量大,这样就不能不影响到边区物价的稳定。边区资源少,与国统区存在巨大贸易逆差,密切的贸易往来需要大量法币,催生黑市进行货币买卖,边法币出现价差,一些地区边法币比价从1:1暴跌至18:1。不法商人借此牟利,敌伪也借机破坏边币,日寇在边区吸收法币,套取外汇,盗购边区物资。边区物价振荡剧烈,边币信用动摇,市场被严重破坏。
1942年12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作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报告。
对此,边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进行货币斗争。首先,严禁法币流通,完善对法币出境管理,加强金银管理,为边币流通打开通道。1941年12月18日,边区政府颁布《破坏金融法令惩罚条例》,明确规定边区内法币禁止流通,如有违规者,一经发现,予以严惩。1942年,边区政府颁布了《禁止私人收售质押及私运现金出境惩罚条例》,对生金银出境和保管作出严格限制。
面对黑市倒卖猖獗,边法币比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仍有许多人不肯放弃平价兑换政策,银行法币只出不入。对此,边区银行行长朱理治创造性提出设立货币交换所,“打破不合实际的平价交换政策。而以合乎客观金融状况的挂牌政策代替它”。1941年12月,延安货币交换所成立,公开挂牌交易、自由兑换法币。这一措施稳定了边币价格,还能有效进行货币反击。1942年8月,绥德货币交换所上演“金融战”:先压低边币价格抛出法币,待边法币比价提高到与黑市平价时,货币交换所马上将边法币比价由2.5:1不断地拉到2.1:1,令投机者损失惨重。截至1943年上半年,全边区有大小42个货币交换所,基本消除了边区黑市交易,稳定了边法币比价,扩大了边币流通范围。
同时,边区政府还大力发展贸易,积极组织盐、畜产品等输出,换回日用工业品和法币,巩固边币;放款支持农业、生产建设、手工业、商业,提升人民生产积极性,促进边区经济发展。1942年7月底,边区对法币反攻胜利,边币比价空前提高,法币比价剧跌。1943年底,各根据地银行基本将法币、日军军票、伪币驱逐出市场,1944年,边区消灭了财政赤字,创造了边区经济、金融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
1944年5月23日,中共中央西北财经办事处作出了“关于发行陕甘宁边区贸易公司商业流通券的决议”,决定发行陕甘宁边区贸易公司商业流通券,以商业流通券代替边币在市面流通,将边币回收至一定程度后,再以新边币收回流通券。7月1日,商业流通券正式发行,与边币并行使用,1945年6月1日起成为陕甘宁边区本位货币。
陕甘宁边区这场惊心动魄的“货币战争”,胜利的密码在于党的坚强领导和党员干部的智慧实践。面对封锁与绞杀,发行光华券、印制边币、设立货币交换所……每一步都彰显着党员干部在危机中科学决策、攻坚克难的担当精神。在独立自主货币体系的建设历程中,党员干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将实事求是的思想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铸成突破经济封锁的利器,一举打赢货币战。这台边区印钞机的轰鸣仿佛穿越历史岁月,仍在向我们传递宝贵的制胜秘诀。
(作者:高玉娜,单位: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