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三菱汽车公司近日宣布终止与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的合资合作,标志着其在中国汽车生产业务的全面退出。公司给出的理由是中国汽车产业正迅速转向电动汽车,在此背景下,三菱汽车需要重新评估在华战略。此次退出不仅包括发动机业务,也意味着其在整车生产销售领域的布局已全部结束。三菱汽车自上世纪80年代通过技术合作进入中国市场,曾一度在中国发动机市场占据重要份额,并以进口车型成为公务用车标配。然而,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电动化转型的加速,三菱汽车因电动化转型迟缓、产品更新迭代慢等原因,逐渐走向衰败,最终以40年的中国征程画上了句号。
🚗 三菱汽车正式宣布退出中国市场,终止了与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的合资合作,结束了其在中国长达40年的汽车生产业务布局。这一决定标志着三菱汽车在中国市场的运营已全面终结。
⚡️ 三菱汽车退出中国市场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汽车产业正经历快速的电动化转型,而三菱汽车在此领域的战略调整和产品布局相对迟缓,未能适应市场变化,这迫使其重新评估在华战略。
📉 三菱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虽然曾通过帕杰罗等车型占据一席之地,并与广汽成立合资公司,但受联盟内耗、产品更新换代不足等因素影响,销量下滑,产能利用率低下,最终导致了此次的退出。
🏭 广汽三菱长沙工厂最终以1元象征价格被广汽埃安接盘,这反映了三菱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黯淡收场。其40年的中国征程,从最初的技术合作到如今的全面撤离,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
📈 三菱汽车是中国日系品牌中首个全面退出中国的跨国车企,这预示着在电动化浪潮下,部分传统车企面临的挑战与转型压力。其败退经历为其他跨国车企在华发展提供了深刻的警示。
7月22日,三菱汽车宣布终止和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的合资合作,以及合资公司的发动机业务运营。这也就意味着三菱汽车将完全退出中国汽车相关生产业务。
三菱汽车给出的理由是,中国汽车产业现在迅速转向电动汽车,他们觉得在这个大环境下,得重新评估自己在中国的战略,所以决定退出合资企业。
这家合资公司已经在7月2日更名为沈阳国擎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等多个公司退出了股东名单,新增了北京赛苜科技有限公司。
从整车生产销售到发动机业务,三菱汽车在中国的生产布局如今已全部结束,这标志着三菱汽车彻底退出了中国。
三菱汽车自1980年代通过发动机技术合作(沈阳航天三菱/东安三菱)进入中国市场,曾为国产车提供30%发动机份额;
1990年代以帕杰罗/V33等进口车型成为公务车标配,1996年北京吉普投产帕杰罗Sport,但2000年"刹车油管事件"埋下隐患;
2006年与广汽成立广汽三菱(长沙工厂),欧蓝德/劲炫国产后2018年达14万辆销量巅峰,但2019年受雷诺-日产-三菱联盟内耗影响;
2020年代迅速溃败,2022年产能利用率仅16%,2023年3月停产、10月官宣退出;
2024年7月由广汽埃安以1元象征价接盘长沙工厂——其败退主因是电动化转型迟缓(末代车型阿图柯为换标埃安V)、6年无全新车型,成为日系衰退潮中首个退华的跨国品牌,终结了40年中国征程,巅峰期工厂投资50亿、员工超400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