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财经头条 07月23日 08:29
“十年体检无癌预警”风波背后:体检行业“精准度”再受拷问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北京执业律师张晓玲因“十年体检无异常,一朝确诊肾癌晚期”的经历,将体检机构爱康国宾推上风口浪尖。张律师指控爱康国宾存在“漏检误检”,因其长期体检指标正常,但在其他机构检查时发现肾癌晚期。爱康国宾两度声明否认检查瑕疵,并表示愿接受第三方鉴定。此事件引发公众对民营体检行业科学性与责任边界的广泛讨论。文章还提及过往类似案例及行业乱象,并引用专家观点,强调体检应进行综合评估和动态监测,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性,以及当前体检行业因预算限制和重血液检查轻影像的普遍问题。这场风波暴露了体检行业的信任危机,亟待解决。

🏥 张晓玲律师的遭遇引发对爱康国宾的“漏检误检”质疑。她连续十年在爱康国宾体检,肿瘤标志物CEA等指标均显示正常,未被提示患癌风险,但在2024年转至其他机构检查时,被确诊为晚期肾细胞癌并发生骨转移,导致右肾被切除。这一事件直接挑战了爱康国宾的体检质量和责任认定。

⚖️ 爱康国宾对此事件两次发布声明,坚称其检查“无瑕疵、无漏诊、无责任”,并表示愿意公开影像资料,接受专业人士与公众的审核,甚至提议立即公开2023年的超声影像。然而,公众对此的回应仍持观望态度,对体检机构的信任度受到影响。

🔍 行业乱象与信任危机显现。文章引用爱康国宾董事长张黎刚曾自曝的“护士冒充医生”等行业乱象,并提及黑猫投诉平台上爱康国宾大量的“体检报告不准确、误诊”、“漏诊”、“检查敷衍”等投诉。这表明体检行业普遍存在信任问题,并非孤立事件。

📊 专家强调体检应“综合评估”与“动态监测”。郑敏院长指出,过度依赖单一肿瘤标志物(如CEA)存在局限性,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且很多早期癌症患者CEA水平可能正常,肾癌并非CEA的主要指示癌种。医学诊断应注重综合判断,影像报告中的“可能”字眼需要进一步验证,而非简单忽略。

💰 体检的核心应是影像学检查,但国内体检预算普遍较低。有从业者指出,国内平均300元的体检套餐远低于日本的3000-5000元,导致关键影像学项目缺失,消费者误以为“查血=查癌”,而忽略了胃肠镜、冠脉造影等“金标准”检查。科学的体检方案应围绕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癌症、代谢病四大风险设计。


《科创板日报》7月23日讯(特约记者 高青)近日,北京执业律师张晓玲和爱康国宾的风波愈演愈烈。

风波初始,是张晓玲在微博晒出了自己“十年体检无异常,一朝确诊肾癌晚期”的个人经历。

当她将矛头指向体检机构“漏检误检”时,爱康国宾两度发布声明坚称“检查无瑕疵”,事件迅速冲上热搜,也将民营体检行业的科学性与责任边界推至风口浪尖。

▌核心争议

根据张晓玲本人对外公开的资料,自2013年起,她连续10年在爱康国宾北京分院进行体检,“癌胚抗原(CEA)等肿瘤标志物年年正常”,从未收到“患癌风险”提示。2023年她在爱康的体检报告中已提示“右肾钙化灶”,但当时医生的口头解读是“无需处理”。

然而其2024年转至其他机构体检时,超声发现右肾3.5cm×2.8cm低回声肿块,后被确诊为“透明细胞型肾细胞癌”晚期并发生骨转移,最终切除右肾。

这也导致张晓玲质疑爱康存在漏检,并要求爱康国宾公开十年血液标本数据、检测技术依据及医务人员资质。

张女士的遭遇迅速点燃了公众对体检机构“漏检”“误检”的集体焦虑。

面对汹涌舆情,爱康国宾连发两次声明,坚称“检查无瑕疵、无漏诊、无责任”,并愿意公开影像资料、接受第三方权威鉴定,并在第二次声明中表示,“只要张女士同意,我们可以立即公开其2023年超声影像,接受专业人士与公众审核。”

值得注意的是,体检机构“漏检”“误检”的事并不是第一次发生,《科创板日报》记者查阅公开资料发现,2018年上海电视台《新闻坊》栏目报道称,市民贾先生花了1300多元,在爱康国宾中环一品门诊部做体检。由于一直排尿不畅,他特地花了200多元,额外增加前列腺超声检查。

一个月后,爱康国宾出具的超声报告显示,贾先生的前列腺以及肾脏都没有问题。然而,贾先生对体检结果将信将疑,随后其来到上海普陀区中心医院检查,该医院的检查结果显示,贾先生不仅前列腺增大增生钙化,还有多个直径约3毫米点状回声,右肾还有一个10×7毫米的囊肿。

就在这起事件发生的不久前,爱康国宾董事长张黎刚曾自曝行业乱象:“有的体检公司用护士冒充医生,血抽了都不检就直接出结果。”

《科创板日报》记者查阅黑猫投诉平台发现,近年来平台对爱康国宾相关的投诉量超过千条,大多集中在“体检报告不准确、误诊”“漏诊”“检查敷衍”等方面。

▌肿瘤标志物能否“预警”?

张律师的经历究竟是不是个例?体检到底是“真有效”还是“心理安慰”?这起风波无疑将整个体检行业推向了一次“信任拐点”。

对于体检的重要性,第一健康集团深圳分院院长郑敏认为毋庸置疑,她对《科创板日报》记者提出,张律师的案例确实揭示了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警惕的问题,体检过程中大家有可能会过度依赖单一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而忽视其他检查结果和综合判断。

在其看来,癌胚抗原 (CEA) 有其局限性,包括特异性和敏感性都不高,还有许多癌症患者,尤其是早期癌症患者,CEA水平可能完全在正常范围内。另外,癌胚抗原检测只能对部分癌症有提示作用,而张女士所患的肾癌本身也不是CEA主要的指示癌种。

郑敏强调,健康筛查的核心在于“综合评估”和“动态监测”,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单一的血液指标能保证你远离癌症。

针对张律师的案例,郑敏还提到日常体检中可能被大家忽略的隐患是,消费者往往希望有一个简单、明确的数字来告诉自己“安全”或“危险”。CEA作为一个具体的数值,比描述性的影像报告(如“钙化灶”、“错构瘤可能”)看起来更“直观”、“确定”。普通人看到影像检查结果“可能”是良性,再看到CEA正常,很容易就彻底放松警惕,认为“没事了”,这是非常危险的。医学诊断中,“可能”意味着需要验证或监控。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全国委员、广东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刘久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同样指出,肾肿瘤很多可能发展不会太快,但是有一些发展很快,跟肿瘤本身的特点有关,例如肿瘤的恶性程度和一些比较特殊的类型,都有可能进展非常快,所有的肿瘤都有可能会发生转移。

有些肿瘤它进展很快,就诊过程中曾经遇到过一些肿瘤一年可以进展两三公分以上的患者,这是跟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系,所以体检非常重要。刘久敏表示,如果是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缩短体检的间隔时间

一位体检行业从业者则对《科创板日报》记者直言:“体检核心应是影像学检查。国内平均300元的套餐预算远低于日本的3000-5000元,导致关键项目缺失。”他举例称,消费者误以为‘查血=查癌’,但肿瘤确诊需结合影像与病理

“低价套餐多依赖基础血液检查,而胃肠镜、冠脉造影等‘金标准’项目因成本高被排除。”上述从业者表示,科学的体检应围绕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癌症、代谢病四大风险设计精准方案。

目前来看,这场风波尚未尘埃落定,但体检行业的信任难题却已浮出水面,无论是身处其中的张律师还是关注健康的每一位消费者,都在期待着一个可靠的答案。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爱康国宾 体检 漏检 医疗事故 行业信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