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引领未来商业与生活新知 9小时前
上市临门一脚,MiniMax着急出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近期,MiniMax创始人闫俊杰与英伟达CEO黄仁勋的合影引发广泛关注,但随后部分相关报道被撤下,引发舆论猜测。文章分析认为,此事件是MiniMax在IPO关键期的一次“高风险操作”,旨在借势放大自身影响力。MiniMax近期动作频频,包括发布多款核心产品和积极进行市场宣传,意在抓住“AI第一股”的窗口期。在融资竞争激烈、资本市场对大模型公司要求日益严苛的背景下,MiniMax正努力构建技术、产品、营收的完整叙事,以期在资本市场获得认可。

🧲 MiniMax利用与英伟达CEO黄仁勋的合影事件进行市场宣传,尽管报道随后被撤,但此举成功将“黄仁勋背书”的信号传递出去,意在IPO关键期提升品牌声量和资本关注度。

🚀 MiniMax正积极抓住“AI第一股”的窗口期,通过频频发布技术成果和市场活动,试图在竞争激烈的AI领域占据有利地位。在IPO时间窗口和资本认知上,抢占先机至关重要。

💡 MiniMax采取“非主流”的多模态技术路线,从早期就将多模态作为基础设施,并已推出Glow、Talkie、星野、Hailuo等一系列面向C端和开发者的产品,展现出技术与产品的结合能力。

📈 在资本市场对大模型公司要求日益严苛的背景下,MiniMax正努力将技术、产品、营收、海外市场等多方面资产整合成一套完整的资本叙事,以期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尤其是在其估值接近40亿美元的临界点上,成功上市至关重要。

📊 MiniMax通过开源大规模混合架构推理模型M1,回应了外界对其“偏产品、轻基础技术”的质疑,并修复了商业护城河,提升了在资本和产业层面的话语权,尤其是在“唯一支持超长文本”的定位上。

文 | 市象,作者 | 文昌龙,编辑 | 杨舟

“黄仁勋与闫俊杰的合影被删了。”

最近几天,一则关于MiniMax创始人闫俊杰与英伟达CEO黄仁勋“单独会面两小时”的新闻刷遍网络,但随后部分链接纷纷被撤,舆论迅速转向质疑和猜测。

事件的戏剧性在于:照片确实存在,会面确有其事,但文章却在部分平台被火速撤下。谁删的?为什么删?这背后无非两种可能:要么所谓的“单独会面”被夸大甚至不实,要么就是其中一方不愿此事被大肆宣传。

从目前这轮舆情发酵来看,能明显看到MiniMax在有意借势放大,主动出击。而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种一边热炒一边删稿的混乱局面,很可能是黄仁勋团队“低调行事”的要求。

可以看到的是,黄仁勋访华期间,极尽“端水大师”本色,对媒体曝光的管理非常严格——毕竟上次与雷军合影流出后,英伟达的回应都撇得一干二净:“不是我们发的,不太清楚。”在此背景下,MiniMax却选择了高调释放“独家会面”信息,并迅速通过自媒体、社交平台铺开传播链路,被黄仁勋团队干预也应有此意。

这么来看,这场短暂刷屏、又迅速404的“热搜事故”,不是一次普通的媒体宣传乌龙,而更像是MiniMax在IPO关键期的一次“高风险操作”。虽然后续部分平台文章被删,但MiniMax已成功把“黄仁勋背书”的牌打出去。

长期以来,MiniMax都不算高调,创始人闫俊杰也被认为是少有的“沉住气搞技术”的人:出身商汤,做过智慧城市CTO和研究院副院长,创业前就提出要做AGI。公司也确实按这个方向在走,从最早的多模态技术底座,到Glow、Talkie、星野等面向C端的产品测试,再到视频模型Hailuo系列和语音合成Voice Design工具,MiniMax整体路径更像是技术为本、节奏谨慎的技术派。

但自2024年下半年起,随着IPO传闻传出后节奏明显加快。首先是6月的“技术发布周”,连续发布五款核心产品,涵盖开源大模型、视频、智能体、音色工具等,几乎是All in式输出。而紧接着的“黄仁勋合影”事件,MiniMax明显并未主动回避媒体,反而有意将其作为“关键节点曝光”的一部分。

在技术能力不再是最大问题,而“讲一个让资本听得懂的故事”变得更重要的当下,MiniMax开始认真打磨它的市场表达。

01 为什么是现在出牌?MiniMax必须抓住窗口期

MiniMax最近频频出镜,不是偶然,是必须出牌。

原因很直接:窗口期已经打开,谁先冲上台,谁就有机会拿下“AI第一股”的心智认知;谁犹豫半拍,可能就被定格在“第二梯队”的标签里,再想翻盘就难了。

在所谓“AI六小虎”中,MiniMax并不是第一个迈向IPO的选手。今年4月,智谱已经悄然在北京证监局完成辅导备案,中金保驾,目标直指2025年10月A股上市。而据多方消息,智谱还同步在准备港股路径,计划融资约3亿美元。两手准备,志在必得。

更关键的是,智谱这波融资频率相当密集,今年已完成5轮,背后是来自杭州、珠海、成都、北京、上海等地的国资队伍撑腰,总融资累计超过160亿元,估值也拉到了400亿元。MiniMax投后估值虽也逼近300亿元人民币,但时间差在此刻,可能就是认知之战的胜负手。

这不再是简单的融资竞赛,而是一场关于“谁代表中国AI、谁拥有产业话语权”的排位赛。一旦让对手抢先敲钟,资本风向和政策倾斜都可能随之转向,MiniMax就可能从“明星项目”变成“跟随者”。

所以你会看到,在黄仁勋合影事件里,MiniMax异常积极主动地去“放大信号”,即便引发删稿乌龙也要搏一把声量。合影不是重点,出牌的时机才是关键。

从融资周期来看,MiniMax的动作也踩在了节奏点上。新一轮近3亿美元的融资已接近完成,估值站上40亿美元的临界点。这个400亿估值区间正处于一级市场向二级市场过渡的临界点,早一两个月敲钟,估值和融资空间会有质的区别。错过了,则面临估值回调、资本热度降温的双重压力。

今年2月,MiniMax合伙人、副总裁魏伟已悄然离职。据《字母榜》报道,魏伟离职的其中一个导火索,是融资KPI未达标。换句话说,这家大模型独角兽对融资的渴望,已经到了用KPI硬性考核高管的程度,急迫感不言而喻。

眼下,从整个市场趋势来看,大模型融资正在进入深水区。

融资数量断崖式下降:IT 桔子数据显示,2023年和2024年AIGC领域的融资数量分别为153笔和154笔,而截至2025年5月22日,融资数量仅为61笔,从全年预期来看,2025年融资数量可能明显低于前两年;

头部融资活跃度也在下降:2023年和2024年资本对头部大模型创业公司投资热潮较高,但2025年以来,头部几家大模型创业公司现在也逐渐“静音”;

单笔融资金额缩水:2025年AI融资不再是动辄数亿美元的“大手笔”,资金更谨慎,更看重闭环能力。从“谁都投”到“只投能跑通商业模式的”,热钱正在散去,真正能讲出“从模型到产品再到变现”故事的公司,才配进场。

在资本预期转冷这个背景下,摆在MiniMax面前最重要的事,是现在必须把“技术+产品+营收”这三件事捆绑起来,讲清楚,讲完整,在资本和产业还没定调前,抢下那个“AI第一股”的位置。

02 从产品飞轮到资本叙事:MiniMax怎么讲故事?

一直以来,MiniMax在国内大模型圈的打法就比较“非主流”:它的技术底层是多模态起家,而不是像多数厂商那样押注单一的大语言模型。别人是从文本走向图像、语音,它是一开始就把多模态当成基础设施来做的。

从2023年起,MiniMax陆续推出了语音生成、视频生成、图文理解等多模态模型,逻辑很明确——不是“先卷大语言模型再说”,而是一开始就围绕AI Agent和交互体验做技术堆栈。这也让它在产品形态上比同行走得更前一点。

早在2022年,MiniMax就推出过角色扮演产品Glow。此后,“星野”在国内上线,Talkie则瞄准海外市场。今年年初,Talkie和星野的总日活大概在300万左右,远超字节系的猫箱(约30-40万)。

视频生成方向上,MiniMax的“Hailuo(海螺)”系列也跑了出来,截至5月,网页端月活接近1500万,仅次于快手可灵。收入方面,外媒去年10月就透露,MiniMax2024年营收有望突破7000万美元。

进入今年,闫俊杰对“双轮驱动”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他认为:现在MiniMax最关键的不是“搞增长”或“赚营收”,而是把研发节奏提起来。于是,6月MiniMax发起了为期一周的“技术发布周”,一次性抛出了一系列技术成果。

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被定义为“全球首个开源的大规模混合架构推理模型”M1。也正是随着自研推理模型的上线,外界此前对其“偏产品、轻基础技术”的质疑,也基本被一一回应了。

此前一直缺位推理模型,对MiniMax而言其实已形成多重掣肘:一方面,外界频频质疑其高估值是否站得住脚、后续融资是否还能延续;另一方面,B端客户在无法选择推理模型的情况下,只能被动将算力预算投向其他厂商,直接影响ToB的拓展空间。换句话说,推理模型不仅是技术补课,更是商业护城河的修复工程。

有投资人坦言,MiniMax此时推出推理模型,意义不只在技术“追平”,更是在心智层面抢占一个稀缺定位——“唯一支持超长文本”的推理模型,话语权必须要先喊出来,对资本市场而言,这种叙事能抵很多估值。

过去两年,大模型公司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流量型,擅长通过To C爆款验证能力;

另一类是工程型,靠底层大模型和B端落地赢得投资人青睐。

从打法来看,MiniMax试图做一件更难的事——把To C、To B、To Tech、To Investor这四套叙事合并成一个系统:

对用户:有星野、Talkie打通AI陪伴场景;

对开发者:有视频生成平台Hailuo和多模态调用API;

对技术社区:通过M1模型开源、架构分享构建技术声量;

对投资人:高估值+真实营收(2024预计营收7000万美元)+产品验证+海外市场+多模态战略。

这套故事的完整度,比市场上多数AI公司都更扎实。MiniMax真正的挑战,是如何让这些资产转化为资本市场认可的“确定性”。

参考资料:

字母榜《闫俊杰不甘心》

晚点科技《独家丨MiniMax 即将完成近 3 亿美元新融资,此前已传出赴港股上市》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MiniMax 黄仁勋 AI IPO 大模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