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科技 10小时前
AI来了,打工人能快乐摸鱼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一项斯坦福大学的研究揭示了职场人士对AI的真实期望。与人们普遍认为AI应承担创意或复杂任务不同,调研发现,高达46%的职场人士最希望AI接手那些琐碎、重复且易出错的低价值任务,如安排预约、整理文件、数据录入等。研究通过WORKBANK体系,结合用户意愿与AI能力,发现AI的真正机会在于“减负”而非“炫技”。许多AI公司热衷于“Red Light”区(AI能做但用户不愿交给AI的任务),这可能导致资源错配。同时,人们更倾向于人机协作(H3),而非AI完全替代。AI的普及正在重塑职场能力结构,人际型和管理型能力因其不可替代性而价值凸显,AI的理想角色是“识趣”的搭档,而非全能的替代者。

💼 职场人士最期望AI承担琐碎低价值任务:研究显示,超过46%的职场人士倾向于将安排预约、整理文件、数据录入等重复性高、易出错但价值低的事务交给AI处理,这表明AI的吸引力在于“省力”和“减负”,而非内容生成或创意设计等“炫技”领域。

💡 AI发展应关注用户真实需求,避免“精力错配”:调研发现,许多AI公司将资源投入到用户不愿交给AI的任务(“Red Light”区),这可能导致AI刚需场景开发不足,已部署AI被用户冷落。AI产品的方向设计应更贴合用户真实工作场景,将AI定位为“伴随型搭档”,而非“超人型替代者”。

🤝 人机协作是主流,AI应充当“识趣”的伙伴:大多数受访者倾向于人机协作(H3),而非AI完全自主完成任务。这意味着AI应在自动化底层步骤的同时,保留人类在决策和创造中的主导权,成为一个懂得配合、知道何时退场的“识趣”搭档,而非全能的替代者。

🚀 AI重塑职场能力结构,人际与管理能力价值凸显:随着AI自动化能力的提升,传统信息处理类技能的“人类参与价值”正在下降。未来职场更看重组织协调、跨团队沟通、判断力、共情力等AI短期内难以胜任的“人际型”和“管理型”能力,这些能力将成为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 AI的真正价值在于赋能人类,而非替代:AI的出现并非要完全取代人类,而是通过接手琐碎任务,让人们有机会将精力聚焦于判断、创造、协作和表达等更具价值的部分。AI的能力边界倒逼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的价值”,明确什么才是真正不可替代的。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瞬间:写不完的总结、画不完的PPT、改三遍还会出错的表单……不是太难,就是太烦,做完没成就感,做慢了还影响进度。

如果AI能替你做点事,你最想交给它干什么?

过去一年,AI成了打工人身边最常出现的“新同事”。从Copilot到Agent,越来越多打工人已经在用它写邮件、排日程、写代码。根据Anthropic团队2025年初发布的研究,全球已有36%的职业岗位中,员工已将AI用于至少四分之一的日常任务。OpenAI的调研也指出,80%的美国职场人至少有10%的任务受到AI影响,其中近五分之一的岗位中,AI已介入超过一半的工作内容。

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正在浮出水面:我们不是真的想被AI取代,但我们真的很想省点力。

斯坦福大学最近的一项大规模调研就试图回答这个问题:AI来了,你最希望它来做什么?

结果,比想象中更真实——也更扎心。

AI不是来炫技的,它是来帮你省力的

斯坦福的研究团队提供了一个反常识的答案:人们最希望AI接手的,并不是生成内容、编写代码或创意设计,而是那些最琐碎、最重复、最容易出错的低值任务——比如安排预约、整理文件、修工资单、导入数据……

为了更系统地理解AI与人的任务分工,这项研究构建了一个名为 WORKBank(AI Agent Worker Outlook & Readiness Knowledge Bank) 的研究体系。研究团队从O*NET数据库中筛选出2000多个具体任务,邀请1500位来自104个职业的一线职场人士逐项评估:

“如果AI能胜任这个任务,你愿意让它来做吗?”

与传统“AI能做什么”的研究视角不同,这项调研反其道而行,从“人类愿不愿意交出去什么”出发,反向定义AI的真正落地优先级。

为实现“人愿望 × AI能力”的双维分析,研究团队还邀请了52位AI Agent开发者为每项任务打分,并引入“Human Agency Scale(人类介入度等级)”,将任务分为五类:

H1:AI可独立完成

H2:AI为主,人类仅关键干预

H3:人机协作,各有分工

H4:人类为主,AI提供支持

H5:完全由人完成,AI无法胜任

图1 研究框架总览

调研数据显示,在所有被评估的844项任务中,有超过46%被职场人士打出了“希望AI来做”的高分(≥4分)。其中七成以上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最希望AI接手的,是那些“重复但低价值”的日常事务,如整理文档、修正错误、数据录入。

排名前五的任务包括:

安排客户预约(如税务助理)

整理应急档案(如接警台)

修正工资记录

数据转格式与导入

网站数据备份

这些任务有一个显著共性:标准化高、重复频繁、判断强度低,却极其耗时、容易出错。

它们不是人类擅长的“创造性”或“判断力”任务,而是我们习惯性忍受、但最不想亲自处理的琐碎工作。这些“自动化愿望”最高的任务,几乎都集中在“隐形加班”重灾区:不属于KPI考核核心,却极度消耗时间精力,堪称职场人的“精神负担黑洞”。

这或许也解释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自动化在很多人心中,并不是技术幻想,而是一种情绪释放。不是因为AI做得有多“炫”,而是因为它能帮我们少加几个班、少报几次错、少整理几次本就不该自己动手的报表。这种真实的使用意愿揭示了一个重要趋势:AI的真正机会,不在炫技,而在减负。在实际职场中,能帮人腾出脑力空间的AI,远比会生成长篇内容的AI更受欢迎。

图2 自动化愿望排行

愿望≠能力:AI应用的错配正在发生

AI专家同时评估了每项任务的“技术可实现程度”,结果和职场人的意愿组合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愿望-能力四象限”:

Green Light:愿望高 + 能力强 → 可优先部署

❌ Red Light:愿望低 + 能力强 → 需慎重推进

R&D机会区:愿望高 + 能力弱 → 值得投入研发

Low Priority:愿望低 + 能力弱 → 暂无优先级

一个令人警惕的发现是:不少AI公司和研究论文热衷投入“Red Light”区,即那些“AI可以做,但用户根本不愿意交给AI做”的任务,比如自动撰写文章、生成创意文案等。当投资者、研究者将资源集中在“Red Light区”,就可能形成“精力错配”与“社会阻力”双重夹击:前者让真正的AI刚需场景无人开发,后者让已部署AI遭遇用户冷落。这是AI发展过程中必须反思的“技术与意愿的错位陷阱”。

图3 愿望×能力四象限

任务分布图清晰揭示了技术的发展方向与真实需求之间存在脱节。AI研究者可能热衷于替程序员写代码,而普通职场人更希望AI能帮他们报销、排班、查错。这个错配反映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AI产品的方向设计,往往脱离了用户真正的工作场景。真正高价值的机会,可能不是“技术上最酷的”,而是最贴合用户真实痛点的。

研究中的另一套量表是“Human Agency Scale”,即人类希望在任务中保留多少参与权。令人欣慰的是,大部分受访者选择了 H3(人机协作)而不是 H1(完全由AI完成)。这表明,大多数人并不排斥AI,而是在寻找一种更理想的协作方式:让AI处理底层机械步骤,人类保留决策与创造。

图4 人类介入度分布

人们对AI的角色定位,其实因行业而异。在金融、法务、行政等职能中,只要AI“靠谱不出错”就已令人满意;而在媒体、教育、设计等创意场景中,用户则高度在意“表达主控权”。

这意味着,AI系统不该预设统一协作范式,而应在“自动化”与“增强人”的不同任务之间灵活切换。或许我们不该把AI设计成“超人型替代者”,而应是“伴随型搭档”。在未来的人机协作体系中,“如何分工”远比“谁更强”更重要。

AI正在悄悄改变“最值钱”的能力结构

研究团队将每项任务背后的核心能力映射到了O*NET的技能体系中,并从两个维度重新评估这些技能的“价值”:

一是当前市场上的平均工资;

二是专家认为未来是否仍需人类深度介入(即高HAS等级)。

结果显示:传统上高薪的“信息处理”类技能(如分析数据、整理文档、执行规则)虽然依旧重要,但在AI的辅助下,这些任务正变得越来越自动化,其“人类参与价值”正在下降。而那些需要组织协调、跨团队协作、激发他人、做出判断的“人际型”与“管理型”能力,反而呈现出更强的稀缺性与不可替代性。

图5 技能工资 vs 人类介入度排序

这种“高薪但易被取代、低薪却强依赖人”的倒挂现象,预示着一场职场能力结构的深度重塑:未来不可替代的,不是某项技术本身,而是在AI参与下仍必须由人类承担的角色与决策。

编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今年3月,Anthropic首席执行官 Dario Amodei 表示,未来3到6个月内,AI将编写90%的代码;12个月内,几乎所有的代码都可能由AI生成。OpenAI首席产品官 Kevin Weil 也预测,到2025年底,AI编程将实现99%自动化。

不同于以往“3到5年”的中长期预测,这两位大模型公司高管给出的时间表精确到了“今年底”,也就意味着:AI对编程行业带来的冲击,不只是“会不会”,而是“马上来”。

现实的确如此。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当前人口调查》数据显示:美国“计算机程序员”岗位就业比例已降至1980年以来最低点。曾在互联网泡沫高峰期达到70多万个的职位,如今仅剩其一半。可以说,程序员们夜以继日训练的大模型,首先革了自己的命。

这也解释了为何我们需要一种“超越技能”的能力结构更新:

不再只强调“写Prompt”“掌握语法”这类技术性技巧;

更重视“界定问题”“组织资源”“协调人机”的综合判断力。

AI改变的不只是我们做什么,而是我们被需要做什么。

越来越多公司在招聘中强调“判断力、共情力、跨团队沟通能力”——因为这些,恰恰是AI短期内无法胜任的。

未来职场对人的要求,不再是“更像程序员”,而是“更像组织者、协调者、战略思考者”。那些靠熟练度赢得优势的能力,正在让位于人格的完整度、协作的弹性与思维的清晰度。

写在最后:真正理想的AI,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识趣的

这项调研最有价值的地方,不在于告诉我们AI还能干多少种任务,而是反问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我们真的想让它做什么?

答案并不总是“越多越好”。很多职场人欢迎AI处理琐碎事务,却坚决不愿将创意表达、判断责任、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给AI。这不是保守,而是一种边界感,是我们对“人该保留什么”达成的集体共识。

当AI不再只是工具,而走向“搭档”“代理人”,它的设计逻辑也必须随之改变。

我们不需要一个什么都替代的AI,而更需要一个懂得配合、知道退场的AI。一个真正理想的AI,不是最聪明的那个,而是最识趣的那个。

它懂你不想干什么,也懂你必须自己来;它理解什么可以高效自动化,也知道哪些事情永远不能被流程化。

“快乐摸鱼”,从来不等于懒散,而是一种反内卷、反任务淹没、争取注意力主权的隐性职场哲学。

当AI愿意接手那些琐碎低值的任务,我们终于有机会把注意力重新放在判断、创造、协作、表达这些最值得由人来完成的部分。

这,才是AI赋能的真正含义。

AI的能力边界,正在倒逼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的价值”。它替代的是可替代的,也提醒我们不断追问:

什么才是不可替代的?

也许,正是这些答案,塑造了我们在AI时代的真正身份。

推荐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原文,下载链接为:

https://arxiv.org/abs/2506.06576v2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腾讯研究院”,作者:白惠天,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AI赋能 职场变革 人机协作 未来工作 能力重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