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不具名的政策顾问透露,地方政府在推进经济转型过程中,普遍鼓励企业进入新兴领域。“问题不在于转型本身,而在于大家都挤进同样的热门赛道”,中美贸易摩擦也揭示这些产业已出现“体量过大”的问题。
然而,执行这些政策的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却与中央导向背道而驰,地方官员更倾向扶持本地产业“冠军”,借此吸引上下游投资与增加就业。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若北京启动去产能进程,政策将更为谨慎与渐进。高层预计将密切监控相关改革的外溢影响,确保全年经济增长率维持在5%左右。
预计中共政治局将在7月底的会议上出台更多针对各行业的政策指导。分析人士认为,北京将优先整顿被视为“新三样”、但近期频繁被点名卷入价格战的高端制造业领域,包括汽车、电池和太阳能面板等产业。
与10年前主要通过行政命令压缩国企产能不同,目前以民营企业为主的高端制造业若要进行去产能,必须通过更复杂和更具不确定性的机制来进行,如削减补贴、收紧土地与贷款支持、撤销税收优惠,最终由市场决定谁能存活。
与10年前相比,北京如今面对更多结构性挑战,包括民营企业比重更高、地方政府与中央在改革激励上的落差,以及其他经济领域承接失业劳动力的能力有限。
报道还分析,10年前的供给侧改革通过大规模棚户区改造吸纳过剩劳动力。但当前制造业自动化程度更高,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而消费导向产业本身也因需求疲软,难以承接失业人口。
经济学家认为,中国面临一道艰难选择题:要么通过更深层次、持续时间更短的产能压缩来迅速摆脱通缩,但代价是大量失业,要么维持过剩产能和通缩的长期存在,从而延后就业冲击。
但经济学家分析,这一轮反通缩斗争比以往更为复杂,且可能对就业和整体经济增长构成冲击。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加上传统产业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都让反通缩行动更加复杂。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7月1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时提出,要治理企业的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7月14日发表头版评论文章,提出要下大力气破除“内卷式”竞争。
中国官方针对行业价格战发出强硬表态,引发外界对北京可能启动产业去产能政策的期待。不过,这项外界关注已久但实施难度极高的反通缩行动,可能会冲击经济增长和就业市场。
路透社星期二(7月22日)刊登分析报道称,上述信号不禁让人联想到10年前中国推行的供给侧改革,当时官方削减钢铁、水泥与煤炭等传统产业产能,有效扭转工业品价格长达54个月的下跌趋势。截至今年6月,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已连续33个月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