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规范抗战题材微短剧创作,广电总局发布管理提示,强调要杜绝“神剧”现象。提示指出,部分抗战微短剧存在人设过于强大、剧情追求不切实际的戏剧张力等问题,可能消解真实历史,不利于青少年价值观塑造。广电总局要求各级管理部门和行业主体加强内容审核,避免将现代技术粗暴嫁接历史情境,摒弃主角能力超强的悬浮设定、“奇功”“神技”,以及“我方超人化、敌方弱智化”的幼稚化剧情。同时,要避免将家国叙事矮化为个人复仇,杜绝缺乏历史逻辑的弘扬民族大义创作模式,回归真实历史,传递正确价值观。
🎯 **规范抗战题材微短剧,旨在杜绝“神剧”现象。** 广电总局发布管理提示,指出部分抗战微短剧存在人设极端化、剧情过度追求戏剧张力等问题,导致观众产生“神剧”观感,削弱了抗战历史的真实性,并可能对青少年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 **严禁虚构化和夸大化情节。** 管理提示要求微短剧创作避免将现代技术和知识技能粗暴嫁接到真实抗战情境中,禁止主角个人能力过于强大,出现违背军事常识的“奇功”“神技”,以及“我方超人化、敌方弱智化”的幼稚化剧情,回归历史的真实与严谨。
⚖️ **强调主题的严肃性和历史逻辑。** 提示明确要求摒弃将家国叙事矮化为个人复仇的创作模式,以及缺乏历史逻辑的弘扬民族大义主题创作。旨在确保微短剧在表达爱国主义和民族大义时,能够遵循历史事实,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
🛡️ **压实主体责任,加强内容审核。** 各级广电管理部门被要求落实监督责任,而微短剧的播出、制作、宣发等市场主体则需承担主体责任,严格把关内容审核,从源头上防止不符合规范的剧集播出,确保内容质量和价值导向。
杜绝“神剧”,广电总局发布抗战题材微短剧管理提示。
7月21日,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管理提示》。其中提到,微短剧这一新大众文艺样态,极富活力、影响广泛。近期一些涉及抗战内容的竖屏微剧出现问题。例如,部分抗战题材微短剧存在极强人设,剧情过于追求所谓戏剧张力等问题,让用户产生“神剧”观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抗战真实历史的消解和虚无,不利于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
广电总局再次重申相关内容审核要求:各级广电管理部门要落实监督责任,微短剧行业市场主体要落实播出、制作、宣发的主体责任,加强内容审核把关,避免将现代技术手段和知识技能粗暴嫁接到真实抗战情景,避免主角个人能力超强的悬浮设定,避免出现违背军事常识的“奇功”“神技”,摒弃“我方超人化、敌方弱智化”的幼稚化剧情,摒弃将家国叙事矮化为个人复仇的伪主题创作,杜绝缺乏历史逻辑的弘扬民族大义主题的创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