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报 前天 01:43
[教 育] 深耕环保领域 强化特色育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南昌航空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主导研制的“南昌航空一号”遥感卫星成功获取鄱阳湖区域多光谱影像,开创了湖泊生态环境监测的“天眼守护”新模式。该卫星传回的有效信息有助于环保部门实时掌握鄱阳湖、赣江流域的水土环境变化。学院多年来在生态环保领域深耕,通过设立科研项目、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等方式,将真实案例融入教学,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学院构建“环境+”跨学科教研共同体,整合多领域资源,并创新“双师双场景”教学模式,实现科研成果的链条转化,显著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行业贡献度。

🛰️ **“南昌航空一号”卫星开启湖泊生态监测新篇章**:由南昌航空大学主导研制的“南昌航空一号”卫星,是中国首颗专门针对大型湖泊生态环境监测设计的遥感卫星。该卫星成功获取鄱阳湖区域多光谱影像,为鄱阳湖及赣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监测提供了全新的“天眼守护”模式,能够实时掌握水土环境变化,为环保部门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

🎓 **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复合型环保人才**:南昌航空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通过设立科研项目、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等方式,将鄱阳湖生态修复、新一代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等真实案例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这种模式不仅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培养了他们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实践经验,以及跨界解决问题的能力,造就了一批既懂专业又具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

🤝 **构建“环境+”跨学科教研共同体**:学院汇聚环境工程、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冶金工程等多个领域的专业教师,组建联合攻关团队,针对关键环境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整合国家及省级平台资源、设置交叉性课题、配备多学科导师组等措施,将科研优势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造独特的科研育人生态,让学生在真实的跨域协同科研实战中成长,具备宽广的视野和卓越的实践能力。

💡 **“双师双场景”模式打通理论与实践**:学院创新推出“双师双场景”教学模式,将校内课堂的理论讲解与校企共建中试基地的实践操作相结合。企业导师带领学生将前沿理论付诸实践,进行工程验证,实现了“科研数据—中试验证—教学应用”的全链条转化,确保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提升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

南昌航空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本报记者 魏依晨  通讯员 舒 越

    近日,在南昌航空大学卫星测控中心,电子大屏实时显示着“南昌航空一号”的定位坐标等信息。“南昌航空一号”卫星由南昌航空大学主导研制,是全国首颗专门针对大型湖泊生态环境监测设计的遥感卫星。它于日前首次成功获取鄱阳湖区域多光谱影像,为生态环境监测开启了全新的“天眼守护”模式。

    “它传回的有效信息能应用于环保监测,有助于环保部门实时掌握鄱阳湖、赣江流域的水土环境变化。”南昌航空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涂新满介绍。

    “南昌航空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并顺利运行的背后,是南昌航空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多年来在生态环保领域的持续深耕。学院立足真实场景,采取设立科研项目、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等举措,持续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育出一批既拥有扎实专业知识,又具备实际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在南昌航空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前沿概论”的课堂上,该院副教授穆毅正在将鄱阳湖生态修复工程等鲜活案例融入水污染控制理论、膜分离技术等专业内容的讲解中。

    该院教授罗胜联表示,这些真实的环保实践,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引导他们深刻认识到环保技术背后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在潜移默化中领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内涵。

    前不久,南昌航空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参与“新一代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关键技术”项目。学生经历了从实验室基础探索到关键技术开发,再到工程化应用落地的完整过程,培养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系统性工程思维,获得了跨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我们构建了‘环境+’跨学科教研共同体。”该院教授代威力介绍,学院汇聚环境工程、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冶金工程等多领域专业教师,组成联合攻关团队,针对关键环境问题进行攻关。

    “我们将‘环境+’跨学科教研共同体的科研优势与协同机制,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造独特的科研育人生态。”该院教授邹建平说,学院通过整合国家及省级平台资源、设置交叉性课题、配备多学科导师组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跨域协同科研实战中,成长为既精通专业、又具备宽广视野和卓越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为锻造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学院还创新推出“双师双场景”教学模式。

    在校内课堂上,涂新满和该院老师丁琳为学生讲授“高级氧化技术”等前沿理论;在校企共建的中试基地里,企业导师带领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开展“电催化氧化—生化耦合技术”等验证性工程。这种校内校外场景的无缝衔接,实现了“科研数据—中试验证—教学应用”的全链条转化。

    “近5年来,我们的科研成果转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毕业生成为环保领域的中坚力量,超过80%的毕业生成长为环保企业的技术骨干,10%在政府环保部门任职。”邹建平说,面向未来,学院将以“南昌航空一号”卫星为牵引,深化“空天地一体化环境监测”技术研究,同时,依托孝彭书院打造航空环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地。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南昌航空大学 卫星遥感 生态环境监测 人才培养 鄱阳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