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宁津县的村民们在玉米丰收季节,会利用农闲时间结伴前往30里外的玉米地捕捉蟋蟀。捕虫高手肖瑞岭凭借经验,听声辨位,精准捕捉,而非依赖饲料诱捕。捕捉到的蟋蟀会根据大小、颜色、叫声等品相进行筛选。宁津县已形成多个大型蟋蟀交易市场,日交易人次可达2万。一只蟋蟀均价在七八百元,精品可达千元以上,捕虫季结束后,一户人家收入可达两三万元,这项活动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来源。
🦗 宁津县村民在玉米地捕捉蟋蟀,这项活动在当地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尤其是在8月玉米长高时节。村民们会放下农活,组成队伍,前往30里外的玉米地进行捕捉,以此来补贴家用。
🎯 经验丰富的捕虫人如肖瑞岭,不依赖饲料诱捕,而是通过仔细聆听蟋蟀的鸣叫声来判断其位置和品相。他们会通过踹地惊虫,再用网精准捕捉,展现了高超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
💰 宁津县的蟋蟀交易市场十分活跃,从凌晨到早晨人头攒动,吸引了大量外地买家。蟋蟀的品相,如个头、颜色、叫声、精神状态等,都会影响其价格,均价在七八百元,精品可达千元以上,为村民带来可观的收入。
🏘️ 蟋蟀经济已深入村民生活,有的家庭会用蟋蟀主题的装饰品来装点新房,村庄的路灯杆上也有蟋蟀造型的装饰,显示出这项活动对当地文化和经济的深刻影响,甚至带动了当地的旅游和商业发展。
👨👩👧👦 捉蟋蟀的活动也吸引了不同年龄段的参与者,包括孩子,他们会在假期跟随大人一起参与,既能增加家庭收入,也能体验劳动的乐趣和传统的文化活动。
2025-07-21 23:00:00

两个结伴捉蟋蟀的人(吕廷川/图)
每年8月份,当地里的玉米杆长到成人的高度,就到了蟋蟀鸣叫的季节。山东省宁津县的村庄出好蟋蟀,华北地区闻名,愿以高价购买者众多,村里人便捉蟋蟀补贴家用。务农的人放下农活,外出的人回到家乡,组成浩浩荡荡的捕虫队伍。

经验丰富的捕虫人会根据蟋蟀的鸣叫声来判断其品种和成色(吕廷川/图)
凌晨,肖瑞岭和尤集村的老乡们一块儿坐上他的农用三轮车。他负责开车,八九个人挤在车后斗里。发动机“嘭嘭嘭”的声音响起。他们避开人多的田地,去往30里外丁家村一带的玉米地捉蟋蟀。肖瑞岭是远近闻名的捕虫高手,经验丰富,熟谙地形。下地捉虫前,他穿上长袖衣裤,披一张防露水的塑料布,换一双厚底胶鞋,戴好帽子和头灯,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茂密的玉米地中。

捕虫人用饲料布饵诱捕蟋蟀(吕廷川/图)
有些外地人来捕虫,采用撒饲料诱捕的方式。本地村民不屑于这样做,他们相信,最好的蟋蟀只能靠经验捕捉。站在地里,肖瑞岭先听声音,循着声响最亮的地方去,用脚踹地,惊起群虫,再精准地下网兜住,放入瓷罐或竹筒,一只蟋蟀就被捉住了。一整晚,肖瑞岭都要佝偻着身子,精神高度集中。他常抱怨,“这活又脏又累,一般没人愿意干。”

捕虫人会将成色不佳或者个头不够的蟋蟀放掉(吕廷川/图)
到三四点,陆陆续续有人从地里走出来,兴奋地互相比较彼此的收获,一同前往市场。本地的蟋蟀交易市场沿着村道铺开,几乎家家户户都卖蟋蟀,装蟋蟀的小罐子铺了满地。五六点钟,天光亮起,是市场最热闹的时候。从外地专程赶来的买家都想第一批挑选。宁津县如今已有6处大型交易市场,分别位于尤集、孟集、柴胡店、保店铁庄、宁津德百杂技蟋蟀谷和县城东关。据不完全统计,在8、9月交易旺季,全县蟋蟀交易市场的日交易人次可达2万。

肖瑞岭开车带村民到更远的乡村去捉蟋蟀(吕廷川/图)
看蟋蟀时,卖家掀开锡箔纸罩着的罐子,用草杆逗弄几下,有经验的人一眼就能估量出价格。个大儿、颜色深、形状好看、斑纹特殊、叫声好听、精神劲儿足,都是加价的理由。尽管本地市场设施简单至极,但流通在其中的蟋蟀都是精品,一只蟋蟀的均价在七八百元左右,好一点儿的蟋蟀能卖到一两千元。据说再往上,过万的也有,但大多存在于口口相传的故事之中。

夜幕降临,田野里”全副武装“的捕虫人(吕廷川/图)
捕虫季忙完,一户人家通常能有两三万元的收入。寒露来临前,人气会跟随虫鸣一起逐渐消失,村庄将恢复宁静。

凌晨3点,尤集村的蟋蟀市场人头攒动,交易活跃(吕廷川/图)

清晨,捕虫人陆续走出玉米地,带着一晚的收获赶往蟋蟀交易市场(吕廷川/图)

两位尤集村村民整理各自的蟋蟀摊子(吕廷川/图)

一个放暑假的孩子跟着大人卖蟋蟀(吕廷川/图)

柴胡店集市上卖蟋蟀的摊子(吕廷川/图)

一个12岁的孩子也在假日里加入到捕蟋蟀的队伍中(吕廷川/图)

一位来自江苏的买主长期租住在村民家里选购蟋蟀(吕廷川/图)

一位尤集村村民的新房里悬挂着蟋蟀装饰(吕廷川/图)

一位天津来的买主用现金选购蟋蟀(吕廷川/图)

尤集村的路灯杆上蟋蟀造型的装饰(吕廷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