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Beta全文版 07月21日 20:50
外卖大战会是一场持久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近期,市场监管总局约谈外卖平台,要求规范促销行为。虽然补贴力度有所降低,但外卖平台并未放弃“补贴换市场”的策略。美团面临持久战的挑战,而阿里和京东则借此机会推动业务整合和用户心智争夺。即时零售作为连接高频外卖和远场电商的关键枢纽,其商业模式复杂且考验商业智慧。文章深入探讨了外卖大战的意义、即时零售市场的潜力,以及各平台在此背景下的不同策略和挑战。

💰 市场监管约谈促使外卖平台补贴趋于理性,但“补贴换市场”的竞争策略并未停止,预示着一场围绕即时零售市场话语权的持久战。美团在此战中面临维护现有模式和市场份额的压力,而阿里和京东则将其视为拓展电商业务和用户消费链路的契机。

📈 即时零售被视为连接高频外卖和远场电商的关键枢纽,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其核心在于满足消费者对快消品等商品“快”的需求。美团作为即时零售头部企业,正通过模式创新和供应链改造来巩固其市场地位,例如通过小象超市和快乐猴等业态。

🎯 阿里和京东将即时零售视为其电商业务的补充和对整体消费入口的争夺。阿里通过整合饿了么、飞猪等业务,试图将外卖流量引导至酒旅等服务,构建大消费平台。京东则侧重于品牌形象和用户体验,通过升级骑手福利来吸引特定用户群体。

⚖️ 即时零售的商业模式精细且利润微薄,需要平衡商家、骑手、平台和用户的四方利益。激进的补贴战可能导致“泡沫”订单增加,压缩行业利润空间,并可能引发用户体验下降和监管介入,因此补贴战的持续性和烈度将更加谨慎。

本周五晚,市场监管总局在又一轮外卖「疯狂星期六」上线之前,发布了对饿了么、美团、京东进行约谈的消息,要求其进一步规范促销行为,理性参与竞争。从周末的外卖消费体验来看,约谈虽然降低了外卖优惠的疯狂程度,但仍然没有让平台放弃补贴换市场的策略。


烈度降低后,外卖补贴很可能会成为一场持久战。

三家平台中,美团显然不想被卷入到这样一场持久战中。持续时间过长的补贴战,既会冲击到美团已经趋于稳定的业务模式,打乱美团的发展节奏,也可能会降低美团的外卖占比,威胁到作为流量基石的外卖基本盘。

对于阿里和京东来说,一场烈度可控的持久战,既可以阻击美团对电商业务的蚕食,还能推动业务实现新一轮整合。如前两周一样的补贴大战不可持续,但具备必要性。作为劣势的两方,需要通过补贴强化用户的三选一心智,先让自己在桌上坐稳。

这场持久战最终要争夺的是整个即时零售市场的话语权。从外卖到即时零售再到电商是一条从高频到低频、从近场到远场的层次分明的需求链条。即时零售是这个链条上的核心枢纽,一方面可以将高频的外卖需求转化拓展为非餐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远场电商引流。

如王莆中所说,这条需求链条形成的背后还蕴藏着一个供应链变革的逻辑。即时零售与电商的融合,最终应该带来物流运力、商品特性和用户需求的合理匹配,把商品以合适的履约方式在合适的时间送达到用户手中。在这个基础上,平台可以依托其掌握的需求信息,让工厂/农场离用户更近,服务于商品的进化与迭代,这正是美团旗下小象超市和即将开业的快乐猴正在尝试的事。

这一轮外卖大战的效果,也恰恰再次印证了外卖的引流价值和增量价值,即时零售也不仅仅是个万亿市场,但同时因为其精细、利薄、供需都有限、四方协同的商业模式,如何通过大促激活消费心智、提升本地商业的效率,会是一件非常考验商业智慧的事情。

外卖大战到底有没有意义

「泡沫」和「没意义」是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王莆中在接受《晚点LatePost》采访时频繁提及的两个关键词。他认为激进补贴之下增长起来的即时零售订单量绝大部分是泡沫,这样卷下去并没有意义。但他也表示,美团为了自保,需要积极应战,不然「他们只会觉得你怂了,反而会更来劲」。

对于之前稳稳占据外卖市场7成以上份额的美团而言,这样一场竞争迫使其不得不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外卖补贴中,维持这个基本盘的稳定性。而且,这次竞争对手的攻势来得更凶猛、更持续,也让美团承受了更大的压力。

此前,美团从外卖切入到即时零售,是将战场放在了电商平台的腹地。按照王莆中之前的说法,美团可以不用快递电商做快消品、酒水食杂等很多品类,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也更擅长。

外卖大战又让电商平台成功打入了美团的腹地,将压力转给了美团。对于美团来说,打胜了局面不会变得更好,打败了还要吐出更多市场。王莆中对即时零售的表述开始降温,从「如火如荼……让某些平台如鲠在喉、如芒刺背」,变成了「也就是个万亿市场」。

但对于京东、阿里而言,打一场能分化用户聚集在美团上的即时零售心智,打胜了还能获得新的流量和更完善的消费链路。

因此,我们判断电商平台还会持续在外卖业务上进行投入。

阿里的野心更大,想要借助外卖大战的契机,完成对大消费平台的构建。阿里电商事业群CEO蒋凡认为,未来,远场、近场电商有结合的可能性,会将更多的淘宝用户转化为即时零售的用户。并且,在6月底,阿里将饿了么、飞猪合并进了阿里中国电商事业群。

在本地业务与电商平台充分整合的前提下,外卖撬动的流量能够被引导分化到不同业务中,形成一种高频打低频的态势。这也是美团商业模式的主要逻辑。目前,淘宝闪购已经在重庆、杭州等地上线了「特价酒店」入口,由飞猪负责提供服务,开始将外卖流量导向酒旅服务。

作为这轮外卖大战的发起者,京东没有跟上最近两周的补贴力度升级,在三家之中投入最小,反而是继续打起了骑手牌,宣布投入20亿元升级骑手福利,提供防暑防寒津贴和15万辆可「先购后返」的电动车。刘强东可能更想树立起一个强调服务、品质、责任的品牌形象,吸引特定的用户人群。

只是,考虑到短期财务压力,更重要的是高烈度补贴给中小商家和线下到店消费带来的伤害,以及随之而来的监管介入,如此前两轮的周末补贴大战可能会相对收敛。

即时零售可不止是个万亿市场

至于三方交战最终将持续多久、多深,则与另一个关键问题有关,那就是:即时零售市场到底有多大?

王莆中提到,即时零售本质是对食品杂货和快消品流通进行的升级大改造。快消品在电商上用快递的方式是不经济的,买箱矿泉水也发快递,浪费社会资源,饮用水就是应该离你不远。

美团当然是即时零售头部企业,盒马前CEO侯毅也曾在6月表达对美团在这一领域市场地位的长期看好,认为美团可以聚集万千小店和品牌商谈资源和广告、价格比电商做得更低,「美团即时零售在快消品品类超越天猫和京东只是时间问题」。

即时零售在保持相近售价的情况下,让快消品快速送达,所以它是有意义的、也是发展迅速的。另一边,快速发展的市场总会受到其他企业的觊觎。单从供给的层面上来说,即时零售的核心品类快消,电商也有。就比如京东2024年日用百货商品收入也有3630亿元,占集团总收入的比例超过30%。

我们说即时零售/外卖难做,是因为它是多边效应,供给方的商家、基础设施的骑手、消费心智都要有,这个飞轮才能转起来,平台也才有可能跑通商业模式。其中,最重要且最难建立的是消费心智,因为其余两方会向消费心智最强的平台迁移。

行业发展早期时期,消费心智从弱到强很难,京东到家在此之前也做了数年照样不温不火(当然它也存在自己的供给问题),但当下阶段,烧的就是心智。只有足够热闹的市场,才会吸引消费者反复横跳、红黄蓝平移。

消费心智有了,电商平台配骑手队伍也应是基本要求:品牌方都能在这么碎片化的渠道做全渠道运营了,平台方做全配送形式难道就不是消费者的需求了吗?且即时零售单量又没有像餐饮外卖那样明显的高峰期,其运力运营难度天然更低。

做不做即时零售,最终还是要回到模型经济问题。美团当然不想长期有这么激烈的竞争,王莆中说,即时零售也就是个万亿市场,可电商是个二十万亿市场、社零五十多万亿,即时零售才占 2%,他们焦虑什么呢?

但话分两边说,就当即时零售是个万亿市场,在这个市场里从无到有获得20%市场份额,GMV增加2千亿元、新业务增速算出个三位数,放在当下的存量竞争环境中,可以被任何一个平台拿来称道。

且所谓万亿市场的说法,也并不是什么远期目标,而是美团在2021年提出的五年计划,即预计在2026年实现。但这个进程显然更快。我们获得的一份资料显示,美团原计即时零售市场增速5%-10%,当下实际同比增速已达30%;原计2026年日均2000万单、2030年2万亿市场规模,也将会提前完成。

最终,即时零售的市场也必然会比万亿更有想象力。核心品类快消品的市场体量超过15万亿元,据贝恩咨询的报告,快消行业的电商份额在2024年前三季度有史以来首次负增长(从34%降到33%),那么在未来,即时零售又能占到快消的多少份额?

且即时零售的范畴本来也不只是快消品。在「快」的加持下,原本属于电商的一些品类如3C数码、小家电,以及未来随着即时零售和电商的进一步交叉、可能涉及的品类,如宠物、母婴、服装等,都在经历一场以即时零售为表现形式的配送和服务改造。

在这种情况下,电商平台做即时零售,也是在「快」这一心智上整个消费入口的防守反击。

即时零售生意到底要怎么做

而在这场注定会持续的竞争里,每一家接下来该如何参与,又与即时零售的生意特性和各自诉求有关。

王莆中提到,外卖是一个精细且利薄的商业模式,「每单利润也就一块钱」,同时要平衡商户、骑手、平台、用户四方利益,这四方利益有时相互冲突,每个环节偏差一点点,最后就是亏钱。

与此同时,它客单价不高,美团在「补贴前的客单价为30多块」;本地属性强,因此瞬间爆发的规模效应有限,毕竟一个人一天最多吃5顿饭,一个骑手「高峰期最多能送20单」,商家备货也有限度;短期内是一个存量大于增量的市场。

正是基于这些特性,才导致,冲单大战尽管在三家合力下刺激出了2.5亿日订单,但「大部分是泡沫」。尽管市场单量在提升,但客单价和利润率在下降,GMV持平或微增乃至微降(我们了解到的餐饮、水果商家情况也都大致如此)。

从生意模型的角度,冲单大战进一步压缩了行业利润空间,注定会加剧四方关系紧张。因为除骑手收入确定性提升外,商家、平台、消费者都受到了两面影响,消费者虽薅到了羊毛,但高峰期的配送时间被拉长至50乃至80分钟,配送体验在下降。

如此力度的冲单大战注定不会长久。但市场会继续扩大,消费者心智会继续提升,那么对于有不同需求的平台来说,接下来的核心动作就会有差异。


本周末依然不停的补贴

美团是最需要重新建立平台、商家、骑手、消费者四方平衡的企业,因为即时零售就是美团的核心业务,要实现这个业务本身的营收和盈利,就要建立一套符合业务逻辑的商业模型。

美团此前在外卖市场实际上已经实现这套平衡:

它基于行业第一的市场地位和70%的市场份额,吸引了大量商家和骑手,不仅保证商家、骑手收入,给到消费者半小时达的体验,还通过不断提高订单密度、降低单均成本,提高客单价和复购等方式,实现GMV增长带动平台收入提升。

如今外力作用下,平衡被破坏,只有重新回到低毛利率、高市场份额、高订单密度、强运力体系、精密的补贴体系一起运转的框架里,才能继续盈利。

所以王莆中多次强调,相信美团会在大战结束后守住「70%的市场份额」;强调「保持三点几的经营利润率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强调客单价的提升,「如果以后外卖客单价可以从 30 块钱提高到 40 块钱,那我们也许就能赚一块二、一块五了」;强调这是个耐心行业,要通过「扩品类」等方式提升用户留存,而不是一味扩大用户量。

这也是为什么美团一直做各种供给创新,强调拼好饭是一个「从供应链到用户下单到骑手直接配送的全链条改造项目」,要开10000家品牌卫星店、1200家浣熊食堂、10万个闪电仓,同时收缩优选聚焦小象超市,尝试快乐猴、歪马送酒等不同的线下业态。

以及为什么把更多酒旅、生活服务权益纳入会员体系,并不断升级神券玩法。神券不断膨胀出更大额的满减,理论上会不断提升会员客单价;不断给会员发神券,会提高消费频次。而只有给神券更多高价值权益,才能把大额神券给消耗掉。

至于淘宝和京东,如上所说,他们的目标是基于核心的电商能力,通过补充即时零售来争夺大消费入口的心智,因此对即时零售的发展可以有盈利之外的更多维度的考量,比如单量。

且据我们了解,淘宝闪购也在不断通过服务商推动本地商家「入淘」,并优先选择平台配送模式,据说已经激活了不少此前有开通饿了么但只是挂着的门店,和一些纯线下门店。

总之,此番舆论发酵,外卖平台再被约谈后,补贴仍在继续,但会更理性、也会常态化,因为单看即时零售的话,它就是无法像电商一样囤货,就是要满足每天的消费需求,需要更为日常化、精细化的补贴运营。维持本地生意运转的,就是一个庞大、精密,但脆弱、很容易失衡的仪器。

查看评论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外卖平台 即时零售 补贴大战 美团 阿里 京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