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beta 07月21日 19:45
中科院发明新型荧光探针:能让骨骼“发光” 一览无余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中科院科研团队发明了一种新型荧光探针,利用近红外二区光(900nm–1700nm)实现对骨骼的清晰成像。该技术能有效穿透生物组织,减少背景干扰,并可动态观察骨骼代谢过程和骨质疏松等疾病演变。与X光、CT等传统成像技术相比,它避免了电离辐射风险,且能在不伤害实验动物的情况下全面展示骨骼形态,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有力工具。

💡 新型荧光探针利用近红外二区光(900nm–1700nm)进行成像,这种光能够更有效地穿透生物组织,显著减少背景干扰,从而实现对骨骼结构的清晰呈现。

🔬 该技术允许研究人员在不伤害实验动物(如小鼠)的情况下,清晰观察其全身骨骼的形态,并且能够动态监测骨骼的代谢过程,这对于理解骨骼健康和疾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与传统的X光和CT成像技术相比,新型荧光探针避免了电离辐射可能带来的风险,同时能够更全面地展示骨骼的动态变化,为诊断骨质疏松等疾病提供了更佳的手段。

🌟 该荧光探针不仅能用于骨骼成像,还能用于观察小鼠体内多个器官的情况以及监测其代谢过程,展现了其在活体多色成像方面的广泛应用潜力。

在医学成像领域,清晰观察骨骼结构对于疾病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近日,中科院的科研团队取得了一项重大突破——发明了一种新型荧光探针,可让骨骼“发光”,实现对骨骼状况的清晰呈现。

该新型荧光探针使用波长900nm–1700nm的近红外二区光,可以更有效地穿透生物组织,减少背景干扰。


新型荧光探针分子

研究团队利用这些荧光分子,给实验小鼠做了一次“全身检查”,不仅能看到小鼠体内多个器官的情况,还观察到了小鼠身体内部的代谢过程。

相比传统的骨骼成像技术,如X光和CT,新型荧光探针具有诸多显著优势。使得研究人员能够在不伤害小鼠的情况下,清晰观察到小鼠全身骨骼的形态。

而且不仅避免了电离辐射可能带来的风险,还能动态观察骨骼代谢过程、骨质疏松等疾病的演变过程。


近红外二区光学探针活体多色成像和骨骼成像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荧光探针 骨骼成像 近红外二区光 医学影像 生物医学
相关文章